一、为什么要研究财富观?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形式不断地发生变化,人类针对财富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社会科学对财富观的研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在物质财富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丰裕的今天为什么要重视财富观的研究呢?我还是觉得我们这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我就借用托夫勒讲的一句话,大家都知道托夫勒是美国政治学家,他在《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讲个这样一句话,“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力量的源泉有三种形式,一是暴力,二是财富,三是知识”。当然,托夫勒说的是财富施加于人的影响。所以我今天要尽量讲的专业一点,我觉得财富我们的影响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社会意识的影响。这个也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讲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是出现了一种财富的拜物教,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提到商品的拜物教,后来又提到货币的拜物教,现在我们可以提一个财富的拜物教。其实财富也是人创造的,人们享用财富,使用财富及其财富转换的过程,其实也是人创造出来的,没什么了不起的。但财富今天好像统治了我们,奴役了我们,变成了主宰我们命运的东西。这也就像我们进教堂,耶稣、上帝,也是人按自己的要求的,但一相信这玩意,他们就变成主宰我们命运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财富的拜物教,它基本上把我们的传统道德,也不是说完全摧毁了。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一方面。
第二是追求财富与创造财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好的行为,我统称其为外部性行为。必如说道德风险问题、机会主义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例子很多,就像我们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追逐财富外部性的表现。
第三,财富生创造出来是供人享受的,在财富消费过程中出现了的享乐主义。这种典型就是炫耀性消费。今天我们来这里喝茶消费,是为工作为学习。但是好多人消费,我觉得完全是没有必要,比如说人体宴,你吃饭为啥子要这些,这完全是炫耀自己的财富。资料显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根据麦肯锡发布的名为《崛起的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调查报告,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70亿美元,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从以上三点出发,我觉得我们要研究财富,形成正确的财富观,来指导人们的行为。所以今天我们发起了财富观的研究。
二、致命的自负:一种错误的观点
第二个方面,我要谈一下本人观点的错误。当时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全面查阅文献。后来随着阅读文献的增多。发现自己的错误,主要是唯心主义的错误,从解决问题的主观需要出发,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本人认为我们应该形成以下三个的财富观:一是经济学上的财富观——“优化”的财富观。这个不完全是唯心主义,不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讲优化。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省。二是哲学上的财富观,我主观认为应该是“豁达”的财富观。我一直认为,在哲学上,财富是一种物质,而物质是发展变化的,是不断转化。在世界面前,财富很渺小。所以我们要提倡豁达的财富观。三是伦理学上的财富观,我觉得经济活动要讲道德,重伦理。所以应该提倡“公平与正义”的财富观
当时我就认为,具备以上这三种财富观,就可以部分地解决以上的问题。像我们西南财大的学生,他有“优化”的财富观,但做了行长就出事情。就是因为没有后两个财富观。但随着文献的阅读与梳理,本人发现了自己致命的错误:
首先学科划分上的错误,伦理学是哲学的一大分支,在我国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一个分支。以上三者不能构成并列的关系。
其次,财富观问题属于人民针对财富而形成的思想观点与体系,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所以这里必须了解哲学与经济学关系。在《国富论》里面,经济学被称为道德哲学,经济学是哲学的一大分支。后来,到了凯恩斯的爸爸,内维尔.凯恩斯,他写了一本书《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政治经济学要成为实证经济学,必须把价值判断踢出去。再后来,莱昂内尔.罗宾斯在《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他就明确提出来,经济学应该研究什么。这种研究范式一直影响到今天。有经济学家一直反思这个,代表人物是阿玛蒂亚森,他在《经济学与伦理学》里面,说到经济研究把伦理动机,道德思考踢出去,不利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也不利于伦理学的发展,我们财富观研究为什么没深入下去,我认为,问题就在于此。
三、财富观应该包涵什么?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就查阅哲学上关于财富观的文献。就发现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唐凯麟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财富伦理引论———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三十周年而作”,这一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出财富观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关于财富价值大小的问题,即财富价值观;关于获取财富手段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问题,即致富观;关于支配使用财富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即消费观。下面我就谈一下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怎样研究财富观。
1、西方经济学的财富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前两个方面,也就是什么是财富,如何获取财富或者我们说如何实现财富的最大化。
关于如何是财富?财富形式的认识逐渐多元化,从物质财富观(物质财富观:形成了古希腊的有用财富、重商主义的金银财富、重农学派的农业纯产品财富、古典经济学的劳动财富)到主观财富观(边际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财富观属于主观财富观,以个人主观欲望及其满足为尺度来衡量财富),再到虚拟财富观。
财富的源泉何在?进入新古典经济学以后,财富观的核心变成了“是什么创造了财富”。 重商主义将财富的源泉归结为流通领域。重农学派从农业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农业源泉论。古典经济学家依据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源泉论,将财富的源泉归结为劳动。德国历史学派从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出发,提出了生产力源泉论。边际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效用财富论。现代经济学从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提出了知识财富论,将财富的源泉归结为技术、知识等智力资源。从索洛增长模型到新增长模型,都强调知识与技术。
关于消费观,传统西方经济学有研究,从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够到凯恩斯宏观调控的需求管理。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传统西方经济学强调消费,但消费纯粹是个体的选择,伦理观完全剥离。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财富观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财富观是我们学习理论经济学的同学更应该重视的地方,这需要认真梳理。
财富观跟劳动价值论相比,地位并不突出,一直以来我们很淡化它。但认真阅读,认真梳理很有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开头就说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显然,马克思这里把商品看成财富。后来在谈到商品的两重性时,他把使用价值看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形式。再后来,在《哥达纲领批判》,他又说过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除了劳动,还有自然界也创造财富。
当代学者南京大学的洪银兴教授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8期“马克思的财富创造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做了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主要观点有如下几条:一是说明财富与价值的区别。就财富量来说,既包括具体劳动转移过去的劳动价值(C),又包括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V+M)。也就是说,过去创造的财富通过具体劳动介入到新的财富创造,过去劳动不形成价值,但形成财富。二是财富创造和源泉的分析。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而财富的创造尽管离不开劳动,但劳动不是财富创造的唯一源泉。包括资本、土地在内的物质要素,包括技术和管理在内的无形要素都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三是价值分配与财富分配的区别。收入分配的价值分析是从价值理论出发,认为收入分配就是在V和M之间的分配。收入分配的财富分析是根据增加财富的目标,认为收入分配就是按要素贡献取得报酬。
但我认为洪教授的分析有些方面,还有待于发展。应该要加上其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自由人全面发展的等观点,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富观。
四、财富观研究的当代意义。
最后简单谈一下,财富观研究的当代意义。通过梳理文献,以上的内容。我谈三点。
第一,从财富形式和内容的新变化来构建现代新型财富观。自觉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教兴国。
第二加强跨学科的研究。西方经济学为什么财富观研究不透彻,主要是把伦理学踢出去了。当然这样使西方经济学更加接近科学,但是财富观的研究淡化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不分离,构建高人一等的福利经济学研究范式,强调财富伦理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第三,坚持经济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富观。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单行本1997年版
【4】[印度]阿玛蒂亚森:《经济学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唐凯麟:财富伦理引论———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三十周年而作,《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6】洪银兴,许光伟:马克思的财富创造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年第8期
【7】余源培: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富观,《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
【8】任保平:西方经济学财富观的历史演变:一个文献述评,《经济学家》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