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3110 2
2006-10-19

如何使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统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建立在参照主体系统的平均输出成本价值、功用价值(使用价值、劳动价值、社会生产力等)角度出发的,在这里我用两个公式来表示其精粹: ①有功用部分==总成本-损失;②功用率==有功用部分/成本;西方经济学则相反,以参照主体系统的输入成本价值、效用价值、效益角度出发;在这里我同样也可用两个公式来表示其精粹:①有效用部分==总成本-损失;②效用率==有效用部分/总成本。

当然,由于两者都存在着许多缺陷,马克思在使用价值时的论述角度含糊不清(或许是国人的翻译有误)使人们产生产品的功用()与引起人效用不分;在劳动价值方面,它只是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人平均劳动,没有谈及具体个人劳动,导致了人的平均(或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之争,另马克思好象对劳动的概念也是有含糊,没有分清有用劳动与无用劳动,不过,他好象又认为是劳动了就一定能创造价值,没有考虑到有些属于“南辕北辙”没有价值的劳动;西方经济学在效用价值上则有基数与序数之争,另一方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是建立在神经系统感觉和心理学认识论上的,因而容易产生不符合现实性的扭曲,如让不识毒品危害性的人吸毒,所产生的快感就只是神经系统感觉和心理效用,会让他误以为毒品是他所需要的东西。可见,神经系统快觉和心理效用不能完全表示符合现实性的效用,只有符合人体生理、心理整体优化效应(效用)的才是我们追求的。

我认构建新经济学应该把两者联系起来,不是各执一头,一个看似客观在那里只谈输出、付出功用;另一个看似主观在那里只谈输入、收获效用;而是应该当成参照主体系统与另一环境系统之间价值转化关系。这一价值转化关系是:参照主体系统输出成本价值-→功用价值-→编码-→信息 (价格) -→译码-→引起环境系统效应()价值-→再反馈给参照主体系统的过程。(当然,这个价值转化的过程中不是顺利的,一般是有干扰的)。不过,两个相互价值关系的系统之间从罗辑学的角度来说有5种状态:(假设两系统:AB)AB相交;②AB相切;③AB相离;④A包含B;⑤A被包含于B。从两者的价值目标方向来说,看两者各自的标准以及现状是什么,如果这两个系统一个是人另一个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这个人是某种专业,在该专业中他己走在这个社会环境系统中人们的前列,而这时,也刚好社会发展也需要这门专业,那么可以肯定在这个社会环境系统中他是成功的,或与所处的社会整体将会获得最优化或多赢,这可以是是两者的价值目标方向一致或同态的表现。但如果不是甚至相反,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不需要这门专业甚至排拆,那对所处的社会整体与他来说都不利。可见,构建新经济学应以系统之间价值转化为中心!

以上是个人的粗浅之见,望各位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 18:50:0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0-22 00:12:00

呵呵

我是学西方经济学的

本科时用的教材,前面讲西经内容,后面总结时,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对西经做一通批判,搞得我们每个人学得

云里雾里的。

现在读研了,学数量了,可西经仍是根本是基础。

可在我们国家,由于我们的政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做为指导思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也毫无疑问地成为我国的正统经济思想。

我常常在想,那西方经济学倒底算什么呢?西经的思想到外在应用,可它的地位仍灰头土脸的。在本科教学中所用的高鸿业的课本中,西经仍受着批判。

[em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2 11:44:00
我认为学习知识不要去分什么思想学派,也不要完全按社会权威为依据,这些应该只能作为参考,于自已而言符合自己现实需要的知识文化信息才是最重要的,另外要善于发现别人未发现的符合社会文化结构优化的规律,并整理为自己的理论以指导实践,才可能成为对环境系统有价值同时也实现自身需要的人。这不是唯心还是唯物的问题而是价值转化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