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shilizhong 发表于 2013-8-8 22:52 
谢谢你的建议,
既然有缘分,我就引出给你。不便之处,敬请原谅。
III 四个囧境之二 —— 庞巴维克囧境
庞巴维克囧境及如何远离庞巴维克囧境?看庞氏如何说的。
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制造满足我们需要的物品,亦即制造用于直接消费的财货,或消费品。这种财货的生产方法,我们已经概况地考察过了。我们将自己本身的自然力,和外在世界的自然力结合在一起,以使我们所需要的物质财货在自然规律作用下必然产生。不过这只是对于这一问题的十分概括的说明;如果仔细加以考察,就能看出我们尚未考虑到一个重要的区别。这一区别是与人和自然联合生产中人类劳力的支出和所需要的财货的出现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关的。在生产中我们可以一付出劳动马上达到目的;也可以故意采用一种迂回的方法。这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付出我们的劳力,使它能够马上完成所需财货的生产所必要的条件,因而财货就立即随着劳力支出而出现。或者,我们也可以首先将我们的劳力同财货的远因联系起来,目的并不在于获得所需财货本身,而在于获得这种财货的一个近因;然后再把这个近因同其他适当的物质和力量结合起来,直到最后——也许要经过许多周折——得到成品,即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
这个区别的性质和重要性,可以从几个例证中看出来。由于这些例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我们理论中实际上最基本的命题之一,所以我必须不避繁琐来加以叙述。
例如一个农民需要饮水。水源和他的住宅有一段距离。他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满足他的日常需要。第一,他可以在渴的时候到水源去用手掬水喝。这是最直接的方法,行动之后马上就得到满足。同时这也是一个不圆满的方法,因为他永远不能储存大量的水来供给其他需要。第二,他可以用一段木料凿成水桶,再从水源把每天所需用的水运到他的茅屋里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很明显的,但这需要有一段相当长的迂回过程。他必须花费也许是一天的时间来做桶;在做桶以前,他必须到树林里伐倒一棵树;在伐树之前,他还得做斧头,如此等等。另外还有第三种方法,他不是伐倒一棵而是伐倒很多棵树;并把这些树干劈开凿空,连接起来,铺成一条能引水到他的茅屋里去的渠道。显而易见,这在劳动的支出和得到水之间,要有一段非常迂回的过程。但这样一来效果是大得多了。这个农民不再需要肩挑沉重的水桶,从住宅到水源去;他在自己的大门口就可以经常而充分地得到最新鲜的水的供应。
另举一个例证:如果我需要石头来建造房屋,而在临近的山中有富有上等砂石的矿脉。怎样得到它呢?第一,我可以空手使松动的石头前后摇动,取下可能断裂的石块,这是最直接的,但却是生产力最小的方法。第二,我可以拿一块铁做成铁锤和凿子;然后使用它们来开取坚硬的岩石——这是一个迂回的方法,它当然比前一方法得到更好的结果。第三,有了铁锤和凿子之后,我用它们在岩石上凿一个洞;然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取得木炭、硫磺和硝石上面,将这些原料的粉末混合起来,灌入洞中;再把岩石炸成适用的碎块——这是一个更加迂回的方法。不过经验指出,它在效果上比第二种方法更为优越,正如第二种方法优于第一种一样。
再另举一例:如果我的眼睛近视,希望有一副眼镜。为此,我需要磨光的玻璃和钢制镜架。不过,自然为这一目的提供的一切只是硅土和铁矿石。我将怎样使这些东西变成眼镜呢?无论如何,我是不能直接用硅土制成镜片,也不能直接用铁矿石做成钢制镜架的。这里没有直接的生产方法。除了采用迂回的方法——而且是非常迂回的方法——以外,别无其他办法。我必须取得硅土和燃料,设窑用硅土炼出玻璃;再把这样得到的玻璃通过一系列工序仔细地精炼,加工和冷却;最后把这样制成的玻璃——也是用事先精心设计的精密设备制成的——磨成适合近视眼的透镜。同样,我必须在鼓风炉中冶炼矿石,将生铁变成钢,并用它来制造镜架——如果没有一连串的工具和装备,这种生产过程就不可能完成;而在工具和装备方面,事前也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力。所以,制造眼镜是要采用非常迂回的方法才能成功的。
从所有这些例证中得出的效益是同样明显的。这就是——用迂回方法生产财货所得到的结果,比直接生产它们为大。如果财货可以用任何一种方法来生产,则用间接的方法可以以等量劳动得到较大的成果,或是用较少的劳动得到同样的成果。除此而外,间接方法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它是能够获得某些财货的唯一方法。如果我可以这样说:它是这样的优越,以致往往是唯一的方法!
迂回的方式比直接的方式能得到更大的成果,这是整个生产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命题之一。……
(《资本实证论》第53页至第55页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