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价值流》解开价值之迷!
我在《广义新价值论》:“有两类系统包括(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A和B相互联系(A为参照主体),A方对于B方的输入、做功(广义负熵流)所引起A自身需要的满足(系统的结构优化效应)程度 为B对A的效用价值,;而A方向B方的输出、做功【广义(火用)的付出】引起B方需要的满足(系统的结构优化效应)程度为A对B功用、功能价值。反之对于B方来说也一样,看我们的立足点(参照主体)是A还是B而言。以上便是我的价值相对论。”
可当两类系统包括(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A和B相互联系(A为参照主体)同一或参照主体(A)被包含于环境系统(B)中时,环境系统(B)的功用价值流方向就是参照主体(A)的功用价值流方向!否则,相抵抗
许多人可能会对在同一参照系中主体与客体(或环境系统)之间的(△价值流量)一般模型的公式:
(△价值量=△主体价值量+△环境价值量,△环境价值量≥0时,△价值量≥△主体价值量;,△环境价值量<0时,△价值量<△主体价值量.
不知所以。其实,此式便是我以前所提的价值流(趋势)的主要公式,它同样以“万物皆是一理”、“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或系统现之系统相似性及同态原理为基础。把人体系统与社会系统及其环境系统都看作是一个开放的控制系统,求解在同一功用价值参照系中主体与客体(或环境系统)之间的△功用量,以人体系统的功用价值为例:我在上面泛系统功用价值优化论的功用模型中为大家解释过——人体系统的功用价值——有用体能(力)劳动及智能(力)劳动总和——劳动价值!
在同一功用参照系中人体系统与客体(或环境系统)之间的(△功用价值量)模型的公式是:
△价值量=△人体系统功用价值量+△环境功用价值流量.(有3种情况:①△环境功用价值流量>0时,△价值量>△人体系统功用价值量——有用体能(力)劳动及智能(力)劳动总和——劳动价值;②△环境功用价值流量=0时,△价值量=△人体系统功用价值量——有用体能(力)劳动及智能(力)劳动总和——劳动价值;③△环境价值流量<0时,△价值量<△人体系统功用价值量——有用体能(力)劳动及智能(力)劳动总和——劳动价值.
以上△环境功用流量≥0时;是参照主体追求的。△环境功用流量<0,是参照主体系统要避免的。
比喻我在《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可以统一吗?》这一篇文章中:“ 从两者【主体与客体(或环境系统)】的功用价值目标方向来说,看两者各自的标准以及现状是什么,如果这两个系统一个是人另一个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这个人是某种专业,在该专业中他己走在这个社会环境系统中人们的前列,而这时,也刚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这门专业,那么可以肯定在这个社会环境系统中他是成功的,或与所处的社会整体将会获得最优化或多赢,这可以是是两者的价值目标方向一致或同态的表现。但如果不是甚至相反,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不需要这门专业甚至排拆,那对所处的社会整体与他来说都不利。”在这里“刚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这门专业”可说是人体系统的功用价值——有用体能(力)劳动及智能(力)劳动总和——劳动价值得以最大最优化的可能!是一种机会、一种趋势、一种运气、是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价值流(趋势)!顺则生,逆则亡唉!
所以要使人体系统的功用价值——有用体能(力)劳动及智能(力)劳动总和——劳动价值创造大于自己的功用价值,必须把人体系统与社会系统及其环境系统都看作是一个开放的控制系统,懂得借助、选择有利于自身的劳动工具、环境系统功用价值流才能提升、创造大于自己的功用价值,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
有待大家修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3 20:19:46编辑过]
“价值流”这个概念很好。
但是,一件事物的价值大小是主观的,“流”的统计和“流域”概念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希望把“价值”理解为物理学的功、能量等客观变量的努力都将归于失败。
参阅文章: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867,价值不是一个客观的概念;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7006,Fluid theory and Macroeconomics;
以下是引用championway在2006-11-2 8:21:00的发言:
“价值流”这个概念很好。
但是,一件事物的价值大小是主观的,“流”的统计和“流域”概念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希望把“价值”理解为物理学的功、能量等客观变量的努力都将归于失败。
===============================================================
那是因为别人以“人”为参照主体系统,所以最终都摆脱不了主观性,但我的价值观不同,我用“泛系统优化论”,即泛指任何与参照主体系统有联系的,包括参照主体系统自身在内的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及其优化的理论或观点!
我认为事物或参照系统都可看作为参照主体系统(或参照客体系统)。当然,不同的是,都看作为参照主体系统时,是以无所不在的“上帝”角色观察;都看作为参照客体系统时,是以“设身处地、推心置腹或参照系统立场出发”的角色观察,正如古人所说:跳出三界来,不在五行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做到主观与客观消除、矛盾得以统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 18:29:54编辑过]
在下的公式为:剩余价值= 物品的使用(功用)价值【 (功能回馈或收获)或使用主体对该物品的使用时产生的效用及其剩余】—成本价值(付出的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总和) 。这个公式就使用主体作为孤立系统而言,不可能有什么剩余的价值,但是作为开放的系统与环境系统有价值交换,这种交换时价值的流向我称之为“价值流”——有用物质、能量、信息流向,可见,劳动或劳动价值本身不可能无中生有创造超出自身的价值(剩余价值),只能认识、发现、利用,超出自身的价值(剩余价值)来之客观环境系统的价值流!
公式:孤立系统功用模型的求量公式是:
①功用部分=总成本量-损失 量
②功用率=有功用部分量÷成本量
③1 (能达到的最大功用率) =损失率+功用率
④ (1―功用量/成本量)=损失率;
⑤1-(1―功用量/量成本)= 功用量/成本量=功用率;
⑥损失率=损失量/总成本量
多么令人震惊的结论,自己都不敢相信!但我把人当作“物”一样,从自然科学中了解到它应该是对的。
大家可参看在下的《泛系统功用价值优化论与马克思经济学 》或《从系统功用角度探索人和社会与自然的价值转化》
开放系统之间:(△价值量=△主体价值量+△环境价值流量),△环境价值流量≥0时,△价值量≥△主体价值量;,△环境价值流量<0时,△价值量<△主体价值量.
上面的模型求量公式中:功用、成本、损失 都是指参照系统的参数,是可以广义推广的,不过把上面以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价值交换为例!
大家可参看在下的 《用《价值流》解开价值之迷!》!
请指教!
补充:下面是我研究的一点经济学公式总结:
从人(或参照主体系统)向环境(特别是社会)输出的功用量角度出发的公式或从人(或参照主体系统)向环境(特别是社会)输出的功用量角度出发的公式:
①功用部分=总成本-损失
②功用率=有功用部分÷成本
③1 (能达到的最大功用) =损失率+功用率
④ (1―功用/成本)=损失率;
⑤1-(1―功用/成本)= 功用/成本=功用率;
⑥损失率=损失/总成本
从环境向参照主体系统输入的效用量角度出发的公式:
①效用部分=总成本-损失
②效用率=效用部分÷自身付出总成本
③1 (能达到的最大效用) =损失率+效用率
④(1―效用/成本)=损失率;
⑤1-(1―效用/成本)=效用/成本 =效用率;
⑥损失率=损失/自身付出总成本
该公式:开放系统之间:(△价值量=△主体价值量+△环境价值流量),△环境价值流量≥0时,△价值量≥△主体价值量;,△环境价值流量<0时,△价值量<△主体价值量。是沟通上面两组公式的桥梁,因为,当△主体价值量为功用价值量时,对于环境系统来说则是起自身的效用(或优化效应);当△客体价值量为功用价值量时,对于主体系统来说则是起自身的效用(或优化效应);可见,效用价值与功用价值是有相对性的,关键在于因参照主体系统的确定(或出发点)而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3 21:32:34编辑过]
首先,我对阁下的价值、功用等基础概念不知道(我早期的研究中也用过“劳动功”这个概念,陈述方式也你们现在几人的差不多。),但是从公式看,你的理论中实际是循环论证,因为成本、损失等本身就是价格,而我们建立价值、效用等概念就在于说明价格。
曾有人通不过我的检查,他为了自己的尊严,便说他的价值理论不在于说明价格,我无言以对。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6-11-3 21:45:00的发言:
呵呵!若不说明,我恐也会成为您说的人了!
下面是我在《物品(系统)功用价值与健康医学的经济学原理》的一段:
㈠首先,大家先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功用量、成本量、以及功用率的概念和关系:在上面己知公式:功用率=功用量÷成本量成立,现在,我们假设在下面事件中,以某降压药品为参照系统,某高血压病人为降压药的功用目标系统,如降压药在该高血压病人吃后真正发挥作用的药量有5克,但吃进去的总量10克,才能使该病人达到最优化效应或最大效用(当然,这个最大效用以该高血病人平时在专家用血压测量仪器及其它检查身体健康标准的医学测量仪器反复测量评估以及自己的神经感觉、心理评估为基准统计出来的——并确定他的最佳参照标准血压收缩压应为130单位,舒张压为80单位),真正发挥作用的药量占吃进去的总量比是5/10=1/2。那么,真正发挥作用的药量5克便是前面所谈的产生功用量,吃进去的总量的10克便是前面所谈的总输出成本的量,真正发挥作用的药量占吃进去的总量比5/10=1/2=50%,便是前面所谈的功用率。
这里有谈到价格否?
从“人”的这一层次系统而言:有人把使用价值与效用价值等同起来,是否正确?我个人认为两者是有区别的,因为效用价值是主体对客体可使用性(功用)价值的主观评价或衡量,是参照主体获得的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广义负熵流)的满足程度,是从参照体的结构效应的合理性或优化状态出发;而使用价值则是跟劳动价值一样是从使用者(受用)系统而言,是参照主体作用于客观环境的付出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广义(火用)的付出】,是从参照体的结构功能角度出发;可见两者是相对的,但并不矛盾,因为这是系统的两重性。这是狭义概念。(我以前称为广义价值)
广义价值概念:
是参照主体获得的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广义负熵流)的满足程度,是从参照体的结构效应的合理性或优化状态出发;是参照主体作用于客观环境的付出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广义(火用)的付出】,是从参照体的结构功能角度出发;可见两者是相对的,但并不矛盾,因为这是系统的两重性。
上面的概念是我的“泛系统优化价值论”,即泛指任何与参照主体系统有联系的,包括参照主体系统自身在内的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及其优化的理论或观点!
我认为事物或参照系统都可看作为参照主体系统(或参照客体系统)。当然,不同的是,都看作为参照主体系统时,是以无所不在的“上帝”角色观察;都看作为参照客体系统时,是以“设身处地、推心置腹或参照系统立场出发”的角色观察,正如古人所说:跳出三界来,不在五行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做到主观与客观消除、矛盾得以统一、和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17:55:56编辑过]
“功用部分=总成本量-损失量”一式是广义的,泛指任何与参照主体系统有联系的,包括参照主体系统自身在内的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这个前面我已经说明了。
现在还是以前面谈事件中了解一下什么是功用(部分)量、成本量、以及损失量的概念和关系:在上面己知公式:“功用量(部分)=总成本量-损失量成立,现在,我们同样假设,以某降压药品为参照(物品)系统,某高血压病人为降压药的功用目标系统,如降压药在该高血压病人吃后真正发挥作用的药量有
其它公式以此类推,举一反多!
在这我那有涉及价格?
您说过:“大凡经济学家都应先将自己的价格解释清楚,再去解释别人的价格。”请问您是怎么定义价格的?愿听高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4 19:20:52编辑过]
如此说来,你的广义也太广了,本就不该价值、价格这种特用名词了。再说一次,我早期的研究也是套用能量输出与输入的关系式来说明劳动与产出关系的,我现在抛弃了。
“大凡经济学家都应先将自己的价格解释清楚,再去解释别人的价格。”,说的很对,我对价值和价格的定义是:
价值是商品(财富)的量,等于生产力成生产时间,即Q=FT
价格是要素分得财富的量
比如工资,依“价格是要素分得财富的量”,工资只是表明你分得了多少社会财富,绝不表明你的贡献或输出的劳动就是这么多。所以同样的劳动支出,美国和中国的工资不一样,武汉和北京不一样。为什么要分给你这么多财富,是另一个问题。
请问您“生产力成生产时间,即Q=FT”中“生产力”与“劳动”的概念是否有区别?
另“价格是要素分得财富的量”中“财富”又是什么?“工资只是表明你分得了多少社会财富”中“工资”就是劳动的价格吧!可是又好像从信息价值层面分折价格,把价格当作价值的认识尺度,可是否这样?
生产是指生产商品的这个事件,这个事件是由人、资料和组织几方面要素构成的。反应这个事件运动能力的量就是生产力,或说,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各种生活需要的能力。所以生产力不是劳动力。
我没有定义财富,因为没有能力给财富下定义。你姑且认为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是财富吧。
“工资只是表明你分得了多少社会财富”中“工资”就是指劳务——劳动的价格。
我没有单独从信息角度分析什么,但是如果依经典的逻辑(也符合我的逻辑),价格不可能反过来充当价值的尺度。价值的测量得另有尺度。我的Q=FT指明了寻找价值尺度的路徑,但是我没有找到这个尺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5 21:18:41编辑过]
如果我能回答这个问题,我就能定义财富是什么。
我不懂什么叫信息价值,但是信息肯定是一种财富。
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如果我能回答这个问题,我就能定义财富是什么。
呵呵!看来您的价值论好像有缺陷和不足的,好像在我的《泛系统功用价值优化论与马克思经济学》或《泛系统功用价值优化论(从系统功用角度探索人和社会与自然的价值转化)》中只是功用价值论某一层次,能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或许我“泛系统功用价值优化论”能为您提供点参考。当然,“泛系统功用价值优化论”也只是我思想系统的一部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18:09:48编辑过]
“价格不可能反过来充当价值的尺度。价值的测量得另有尺度。”中的“价格不可能反过来充当价值的尺度”这段是不全对,从认识论来说,只要前提是双方自愿的,在交易(换)商品时的价格(钱),应该是交易(换)双方的价值认识(信息),当然,它还不能完全说就是价值本身,而是价值的体现,象与容器量水,电表测量电量一样作为相对尺度是可以的;可不交易(换) 商品时,贴在商品表面的价格(信息)则不能代表谁的价值,最多只能是店主一方认为的价钱,只是一种信息标签,而不能确定。
“价值的测量得另有尺度” 这段好像要寻找一种绝对尺度?如是,那么在下奉劝您务实点,绝对的东西只能在相对中求,价值也是如此,许多人的理论之所以不能圆满正是因为犯了过于执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14:29:16编辑过]
我不懂什么叫信息价值,但是信息肯定是一种财富。
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信息价值就是有用的信息,“信息肯定是一种财富”这句话也要首看您是从狭义还是广义而言,就算是从的定义来说,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量是负熵。“控制论” 的定义负熵肯定是一种财富,其它定义就不一定了,甚至还可能是负价值负财富呢!如某人听到亲人的不幸引起自己心身伤害,就是负价值负财富!请批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6 18:46:58编辑过]
我说价值的测量得另有尺度是在于寻求一种基础量以求算价值,因为我认价值是经济学中的一种基础量——财富的量。当你用“功”来描述时居然没有意思到“功”是一种量,还在从实体角度理解价值,这是遗憾的。
还没人能定义财富,我看万物皆有用,同时万物皆无用。至于负熵正熵还是当它只是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概念吧,别擅自赋予更多的含义。
这是我在《物品(系统)功用价值与健康医学的经济学原理》的一段:
㈢物品(系统)的物质能量功用可通过数据、信息的描述,及等价看待。
当然,由于人的认识本来就是一个信息接受、加工等处理过程,所以必须以事物显出的外在信息为依据,降压药功用量我不可能直接“看”到,但药物作用于高血压病人后的血压降低等身状态生物数据、信息则可通过测量仪器及其它检查身体健康标准的医学测量仪器测量“读”出来评估以及自己的神经感觉、心理评估为基准统计出来:从上可看出真正发挥功 (作)用的5克降压药量或10克吃进去的降压药总量引起他的血压从吃药前的血压收缩压为170单位,舒张压为90单位达到吃药后要达到的参照标准——最佳血压收缩压应为130单位,舒张压为80单位,收缩压下降40个单位与收缩压下降10个单位即是降压药的功用量在人体状态生物数据、信息的表现或等价的。即真正发挥功 (作)用的5克降压药量或10克吃进去的降压药总量=收缩压下降40个单位与收缩压下降10个单位(当然,这是个评估,但它的精确度与科技发展水平和统计次数成正比)。只不过前者以降压药的功用量为参照主体系统,后者用控制论的“黑箱原理”把人体当成“黑箱”操作并以高血压病人的生理优化效应的反馈信息为参照标准量的数据和信息。
上面便是用信息描述、体现物质的价值的方法。
另可以用“泛化的自我标准”或“参照系统的标准”来选择、评估事物的价值!计算的方法上面的公式已讲清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7 23:00:47编辑过]
不好意思,我是以健康为参照系设立标准来选择、评估事物的价值!
这是控制论的“黑箱”原理,把物质、能量的控制通过编码和译码转化为信息能被看或解读,如:“即真正发挥功 (作)用的5克降压药量或10克吃进去的降压药总量=收缩压下降40个单位与收缩压下降10个单位”所即是因为真正发挥功 (作)用的5克降压药量或10克吃进去的降压药总量产生的功 (作)用的我们看不到,但却可通过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40个单位与收缩压下降10个单位” 健康的标准来测量。就像体温计测量体温也同样以健康的体温标准为参照系。 可参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13:02:06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