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11-8-3 21:27 
人的语言中本身就包含或者说抽像掉了很多隐含条件,如果纯文字角度的思维,那才是诡辩,而逻辑学就是要 ...
我看了你的回复。你的发言中虽然看不到对价值的直接论断,但是还是让我有些思考。
1.价值是一种关系,这是你的论断。这是人类社会中所特有的东西。他需要载体,就是商品;需要有保障,就是现行制度。咱们先从商品开始说起,商品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无论那种社会制度都需要。商品生产出来的目的是要满足社会中的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而满足人类需要的是商品的物质属性,就是有用性。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劳动参与已经无关紧要。谈到这个问题时马经的学者们喜欢举例空气,说空气有用,但不是商品,进而推出价值适合劳动相关的,和物质有用性不相关的。但是,我想举的反例是假冒伪劣商品,为什么同样有劳动参与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不被社会认可。这时劳动价值可是和物质有用性相关的哦。我的观点是价值和物质的有用性是相关的。你说的价值是一种关系的提法更多的适用与社会中交往的个体之间的情形,应用到社会一般就不合理。另一个是制度问题,作为研究假设,可以假定现行制度是合理,因为给定足够长的时间,人们会选择使得全体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而这个制度是在什么样的体制下,甚至是在什么样的政体下运作都是人们选择的结果。人们总能找到最适合的,不需要一个先知进行预言。
2.就是商品生产的目的而言,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如果把生产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上升为生产的目的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违背整个世界经济生产的情况的。发展的目的是每个人都要获得现在所没有的自由。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产极其丰富,不然这种自由要了也没有用。这时,生产过程是促进人的自由的。那么,谁去生产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激励措施,用什么去激励?超额利润,只有更高的生产率才会带来超额利润(MD用新技术获得超额利润,TG用资本垄断获得超额利润,会制造两极分化的社会)。这样社会的物质生产才会极大的丰富。人的发展才有可能,这只是可能,不是一定,因为还需要一件东西。从发展生产的角度讲,生产要素应该获得收益。这是提高生产率的必备条件。就拿土地这个要素来讲,1亩地如果发展农业年获益10万,发展传统工业获益1000万,但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获益10亿,那么在不同的情况下土地的价格是不同的,人们会选择去发展高科技。如果生产要素不能获得收益,那么土地价格是一样的,人们会选择去发展农业,因为工业项目有风险。这样就无法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的问题。生产分配过程中的唯劳动价值论的结果是社会经济百业凋敝,一片死气沉沉,因为没有激励措施,没人去提高生产率。
----------------------------
以上是对你发言中的两大问题的思考。下面试图对你提出的问号进行理解。
第一个问号。物质的属性无论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发生改变的。咱们就看孔庙中的那么多的石碑。在人开采之前只是普通的石头,之后刻上字,变成了信息载体,自然属性在发生改变。再看社会属性,唐朝皇帝立的碑文,在唐朝是什么概念?换代之后又是什么情况。在红卫兵眼里是什么?现在又是国家保护的古董。这个社会属性变化之快啊。就是在哲学上说的物质的客观性他也是变化的,是因为哲学在变,这个客观性不能不变。
第二个问号。商品和物质是两种概念,只有进入到人类社会中,提供有用性的东西才是商品。的确,在商品中包含了社会中个体之间的人与人的关系。承载整个关系的是商品满足人们需要的特性,而不是哲学上的物质的客观属性。就整个社会而言,商品更多的是体现了协作的关系。任何的商品都有或多或少的成本外溢问题,拥有、支配商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对立问题。比如,女孩拥有一件好看的衣服,不妨碍其他人有美的享受,还有就是逛商场、书店、博物馆等都是同样的道理。
第三个问号。交换的目的已经有很多人说过了,是各取所需。这是在微观个体上的说法。整个社会进行交易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还有一个就是牛屎和牛肉问题。(1)先看看你的思路。这里先假设了两者的含有劳动量相等,也即作为商品的价值相等。在马经里商品的价值是怎么确定的?是劳动量相等吗?是社会认可的价值,而不是劳动者自己定的。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如果消费者只选择牛肉而不选择牛屎,那么会怎样,牛屎对他就没有价值,社会不会认可这个价值,这时的价值是和有用性决定的。如果社会中不止一个需要吃牛肉的消费者,还有用牛粪做燃料和肥料的农民,对他来说这个牛肉和牛粪都用价值,但是预算有限,比如会选择牛粪,剩下生产牛肉的劳动量社会就不认可。这时劳动价值量的认可还需要社会需求力量的因素。(2)很明显,人不吃牛屎是因为人们发现其有用性体现在做燃料和肥料,而不是当作牛肉来消费。有了这个有用性,生产牛肉的价值才能实现。反过来说,如果牛屎是吃的,那么多少吨的牛屎也买不上一分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