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985 41
2024-05-13

品评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若干观点5——商品交换遵循互利的比较利益原则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比较利益;机会成本交换原则

商品交换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现实表明:孤立的个人是软弱的、是难以生存的,人类是以组成社会群居的方式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人类原始劳动虽然从个体意义上说是单一性的,但人的生存需要又是多面性的,这就促使人们相互之间必须发生联系,以便获得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一切资料。生产关系表达了一定生产方式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研究商品及其交换,就必然要揭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如何衡量和平衡的(依据和尺度)。

在人类社会初期简单低水平的自给自足经济单位(可大可小)内部,人们都能生产出满足本经济单位简单低水平消费需要的各种必需品,而后来又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来满足对某些消费品的需要呢?简单地说,人类对生产活动始终有不断提高效率的追求,即付出最少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需要满足。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出于对效益的追求与思考,逐步悟出了分工和交换的优越性:斯密在经济理论中揭示和论证了分工能最大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观点;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说明了基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的客观现实,人们进行分工和交换还可以为交换的双方以及全社会节约劳动与节约自然资源。每个人都致力于生产一种对自己来说有优势产品,并尽量降低它的生产成本,然后和别人交换产品,其最终结果等效于每个人只要花费有优势的专业生产者那么少的劳动和自然资源就能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因此,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是一种扬长避短,优化配置生产力自然资源的互利行为。已经交换的商品比还没有进行交换的产品能够为交换的双方和全社会都带来额外的利益。

历来人们对商品交换的思考都有不同的思路。一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运用零和博弈思维,从“物”的关系角度出发,用数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的先验的静止的思维把商品交换表达式看成是数学“等式”!以统一比较的观点来看待商品交换。他们从成功的商品交换中得出的认识是:商品都已先具有一个与其价格相对应的先验的静止的“值”,即商品价值。并认为商品价值是在商品交换价格背后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东西。由于初级阶段的商品多是有物质外壳的,人们就又常将商品价值与物质生产领域联系起来(但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自然产出!),把商品价值看成是某种“物”或物的固有属性,是发生在生产领域中的事情。这是生产供给决定论的价值观。这种观点认为,商品一经生产出来,其商品价值也就确定了,然后按照所谓的等价原则进行商品交换。市场的供求关系只是影响商品价格围绕着商品价值上下波动而已。

另一种是从关注进行商品交换的“人”的关系方面思考:进行商品交换的是人,是商品的所有者,而不是商品本身(因为物品不会自己跑到市场上去互相交换)。则站在商品交换者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只要交换双方都自认为通过商品交换,自己是有利可图的,即都获得了“比较利益”(不必相等,即不必把商品交换的表达式看成是数学“等式”,它只是表明交换双方是平等的交换),则商品交换就能进行!即如果从“人”的角度出发:为什么不自己去生产所需之物而要通过商品交换来获得?则回答就是:自己生产该所需之物不如通过用自己拥有的他物去交换来获得更有利——实现机会成本最小是人们行为方式的最重要准则,即所谓的“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小”!。这种从“人”的角度出发则将导致另一种新的合作共赢的商品交换理论的建立,其着眼点在于关注人自己的付出的选择与比较——为了自己能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效用(需要的满足)。

欢迎就本帖内容挑错补漏质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4-5-13 11:33:55
宁可从现实中去研究交易,不读《资本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5-14 07:37:03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4-5-13 11:33
宁可从现实中去研究交易,不读《资本论》。
谢谢关注与评论。要尊重他人读书的选择!
当然,敢于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5-14 15:55:28
人们生产的物质产品,既可以自己直接作为消费品使用,也可以作为商品用于交换自己需要的其它物品。就物品的自然属性有用性而言,已经用于交换的商品和没有用于交换的产品都具有同样的自然属性有用性。因此人们才通常认为商品交换目的只是简单地在于获得不同的自然属性有用性(物的使用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5-15 16:15:29
斯密曾将分工与交换产生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人类有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人们曾简单地认为交换的目的只是为了物品的具体有用性,马克思也认同说:“商品的物质区别是交换的物质动机,它使商品所有者互相依赖,因为他们双方都没有他们自己需要的物品,而有别人需要的物品。”[23,18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5-16 14:49:39
认同交换遵循等量耗费劳动相交换的原则是需要有严格的主,客观的前提条件的,并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客观的前提条件是指:自然等资源是足够丰富的且不存在私人占有,只要付出劳动就可以无偿地自由地取用任何资源。诸如斯密举了经典的鹿与海狸的等量耗费劳动相交换的例子。他写道:“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制产生之前的社会原始不发达状态中,为获得各种交换对象所必要的劳动量,看来是能够提供交换准则的唯一根据。例如,狩猎民族捕杀海狸一头,若其所需要的劳动经常二倍于捕杀鹿一头所需要的劳动,则海狸一头当然能换鹿二头。所以,通常需要两天或两小时劳动制造的产品,有加倍的价值。”[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2。第42页。]主观的前提条件则是指:所有的劳动者之间的各种生产力都是无差别的假定,即“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说来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12,755]只有具备了上述两方面严格的前提条件,才能导出商品交换“只有一个交换率”——等量耗费劳动相交换的结论。但是,上述的前提条件只适用于人类社会初期的所有的劳动者都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从事的只是简单劳动且没有明显分工的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