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解释下递减的原因,其原因是为了保持部门分得的财富守恒。可到这儿阅读全文:http://www.xslx.com/htm/jjlc/lljj/2006-11-30-20939.htm
平均化规律与竞争机制的对峙原理
有个石头理论研究向上抛的石头为什么一定会掉下来,古代哲学回答说是因为石头有落地的性质。这个答案一直延续两千年,直到伽利略牛顿时代才结束。万有引力定律解释说石头的落地是因为地球对石头有吸引力。现在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解释是错误的,但实际是古代的解释也没有全错,因为万有引力定律并没有否定石头具有落地的性质——质量。显然依据牛顿的解释,假如石头没有质量这个性质,那么向上抛的石头就一定不会落下来。但是石头的落下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地球也必须有抓石头的性质——质量,否则石头还是不能落下来,而是可以落在空中任何位置。可见古代的解释只说出了石头落地的部分原因,而没有说出另一部分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于是不能说明鸟、太阳、月亮、人造卫星这些石头为和不落地。经典的经济理论就是这样的,只说出了决定价格的部分原因——竞争机制,而另一部分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平均化规律却没有说出,所以不能说明垄断价格为何不是无限偏高,不能说明为何同工不同酬。
在平均化规律与竞争机制的对峙中,竞争机制使得每个参与者都会用尽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去抛石头,以打破均衡,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在另一面,由于平均化规律是使系统稳定和存在的规律,所以交易双方再怎么自私也都得服从系统的这种要求,因为没有系统的存在个体的利益也无从谈起。平均化规律决定的均衡价格够成了系统的吸引子,当实际价格偏离它时,它就将实际价格向回拉,于是实际价格回归均衡价格。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所以尽管垄断者有绝对的定价权,但是其价格不会无限偏高。而在买方垄断下,如粮食,尽管农民几乎没有定价权,但是粮食的价格也不会无限偏低。
系统为了自己的稳定和存在总是要按平均化规律的要求在各部门间分配财富(或配置资源)的,这样在系统总财富一定时,系统分配给各部门的财富是一定的(这种“一定”是不是就是帕累托讲的最优?)。这种“一定”实际是财富的总量守恒,所以当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平均化规律的要求时,单位商品的价格就会降低(注意:价格是要素分得财富的量),相反,供给小于平均化规律的规定时,单位商品的价格就会升高。价格的这种升高和降低是为了保证整个部门分得财富总量不变,从而保证均衡态的存在。这种守恒直接决定需求定律的存在,或者说需求定律的实质就在于使各部门分得的财富守恒。
经典描述的无理头关系——价格决定供求,供求又决定价格,实际就是这种对峙关系的表面化,他们的反向运动只为了维持财富总量的守恒,是平均化规律决定的。显然供求与价格这种反向运动——守恒运动不是绝对的必然。当对峙一方的力量足够强大时,供求与价格的运动就不会保证部门分得的财富守恒。垄断价格就是因为卖方的力量足够大,从而使得该部门分得的财富超过平均化规律的规定。此时,至少有一个部门分得的财富少于平均化规律的规定,因为社会总财富一定。这便是经典讲的挤出效应。我国房产价格的奇高是以人们少消费其它财富为代价的。凯恩斯看到了乘数现象,并成功地指导了实际,但是他的乘数模型却是彻底的谬论。其数学分析根本不成立,模型讲的乘数实际是以挤出为代价的。实际中的确有乘数现象,但是那是“堵车”之故。不管是什么原因使得堵车,道路的整体资源便出现浪费,此时我们只需投入少量资金解决堵车问题,浪费的资源便启用了,于是产出便成几十倍、几十万倍的增加。乘数是一定要以资源浪费——即资源配置不当为前提的,且乘数的大小与能启动浪费资源的多少成正比。
经典许多看起来不能互相衔接的原理都统一在这种对峙关系的描述之中,本文不能对此进行一一分析。
八、竞争理论的根本问题所在
仅就价格的形成而言,自由市场下的竞争有三个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4 12:21: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