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224 5
2024-11-15

  









      统计局今日公布了10月相关经济数据。

      

       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6.3,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4  5.8     5.0     3.5    4.8    4.7    4.8    4.6   5.1   6.3

2023  5.5     9.2    13.5   11.7   6.8   5.7    6.8   6.9    7.7    9.3     8.5

      

       商品零售增长4.8,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9.2%、18.0%、7.4%、3.7%,比上月分别加快18.7、8.0、7.0、3.3个百分点。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4  81307  39020  35699  39211  40732  37757  38726  41112  45396

增速    5.5       3.1        2.3       3.7        2.0       2.7       2.1        3.2       4.8

2023  77067  37855  34910  37803  39951  36761  37933  39826  43333  42505  43550

增速    3.5       10.6     18.4      12.7      3.1       2.5        4.6        5.5       7.6      10.1     7.4


       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3%,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4            7.0    4.5     6.7    5.6    5.3    5.1    4.5   5.4   5.3

2023            2.4    3.9     5.6    3.5    4.4    3.7    4.5   4.5   4.6    6.6    6.8

计通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4          14.6   10.6   15.6  14.5   11.3  14.3  11.3  10.6  10.5

2023          -2.6    1.2     1.8       0     1.2     0.7   5.8    4.5   4.8   10.6   9.6

10月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基本正常。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78978亿元,同比增长3.4%.

固定资产投资   

           1-2月  1-3月 1-4月 1-5月 1-6月  1-7月 1-8月 1-9月  1-10月  1-11月  1-12月

2024   4.2      4.5      4.2     4.0     3.9      3.6      3.4      3.4      3.4

2023   5.5      5.1      4.7     4.0     3.8      3.4      3.2      3.1       2.9        2.9      3.0

制造业投资基本稳定,

         1-2月  1-3月  1-4月 1-5月  1-6月  1-7月 1-8月 1-9月  1-10月  1-11月  1-12月

2024  9.4      9.9      9.7     9.6      9.5      9.3      9.1     9.2      9.3

2023  8.1       7.0     6.4     6.0      6.0      5.7      5.9     6.2       6.2       6.3         6.5

基建投资回升

       1-2月  1-3月  1-4月  1-5月  1-6月   1-7月   1-8月  1-9月  1-10月  1-11月  1-12月

2024  6.3    6.5       6        5.7      5.4       4.9       4.4      4.1      4.3

2023  9.0     8.8      8.5     7.5       7.2       6.8      6.4      6.2       5.9        5.8        5.9

房地产投资意外下跌,  

1.jpg


从单月数据看11月地产投资跌幅加大,

房地产投资                                                                单位:亿元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4  11842  10240  8846  9705    11896  8049    8406   9397    7629

增速    -13.4   -16.8    -7.3    -4.7      -7.4     -12.2   -8.5    -10.3    -11.8

1-10月房地产销售改善,

2.jpg

10月单月销售改善明显,

房产地产销售                                                              单位:亿元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4  10566  10789  6712    7599   11468   6197  6393  9157  7975

增速    -31.6   -28.5   -27.1    -24.3   -13.8    -15.8  -17.1  -16.1  -1.4

10月新开工面积跌幅明显加大,可能是拖累投资增速的主要原因。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                                                              单位:万平方米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4   9429   7854   6227   6580   7933   5710   5732   6586   5177

增速   -29.7   -25.5   -12.3   -22.6   -21.9   -19.5   -17.2   -20    -26.6

在销售明显好转的情况下新开工面积跌幅为什么会继续加大?推测可能与九月政治局会议通稿中的一句话有关。9月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句话可能对10月地产销售的回升起了关键作用。后面还有一句话是“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问题可能就出在“严控增量”上,从相关数据上看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存在严重过剩。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销售面积受电商等因素影响在2017年就见顶了,此后逐年下降,


                                                                               单位:万平方米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办公楼  2505  2913  3798    6497    4300    3655  3268  3301  3192  2589

商用房  8840  8974  10410  12298  11399  9688   8829  8580  7816  6459

当前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待售面积分别为5180万平方米和14232万平方米约为年销售面积的两倍,施工面积分别为29371万平方米和62210万平方米约为销售面积的10倍,明显超出了需求的吸收能力。住宅销售面积近年也出现了明显下跌,


     住宅销售面积                                                       单位:万平方米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103219  109799  133399  139713  142185  144040  148316 149602  109564  94796

住宅销售面积受房地产商债务违约,不能按时交房等因素影响,短期跌幅较大,可能已经跌破了长期中枢值。当前住宅的待售面积为37523万平方米,从历史数据看,略微偏高;施工面积为504493万平方米,粗看起来也比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住宅的交付欠账很大,用2005年以来的住宅新开工面积减去销售面积得到的广义库存数据约为24 亿平方米,相关研究显示住宅销售的长期中枢值超过10亿平方米,而随着精装房的普及,当前的竣工周期约为3年,从中期看住宅供应是不足的。政治局会议讲“严控增量”可能是指的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但是从10月的数据来看,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与住宅新开工面积的跌幅同时加大,


办公楼新开工                                                 单位:万平方米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4   327   219   162   113   142   216   99    175     124   

2023   373   240   213   288   258   162   148   275     206    176    270

增速   -12.2  -8.8  -23.9  -60.8  -45   33  -37.1  -36.4  -39.8


商业营业用房                                                   单位:万平方米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4   602    441    399    477   462   501   406    428    341   

2023   879    702    528    522   742   476   509    552    458    524    566

增速   -30.6  -37.2  -24.4  -8.6  -37.7  5.3   -20.2  -22.5  -25.5


商品住宅新开工                                                 单位:万平方米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4  6796  5738  4472  4754  5988  3963  4225  4836  3824  

2023  9891  7828  5181  6110  7330  5207  5090  5875  5147  6078  5548

增速   -30.6  -26.7  -15.9  -22.2  -18.3  -24.4  -17  -17.7  -25.7

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将来房价可能会大涨。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保障房建设,现在各地的限购措施基本上都取消了,将来房价大涨,怎么办?住宅商品化的早期并没有各种限购措施,但是房价上涨幅度很温和,主要原因就是保障房的销售面积占住宅的销售面积较高,


                                                                                           单位:元/平方米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住宅均价    1854 1857 1948 2017 2092 2197 2608 2937 3119 3645 3576 4459 4725

保障房占比  15.4  20.8  22.7  20.2  16.9  13.5   9.6    6.5    6.0    5.0    6.1     3.5    2.9  

(只有到2010年为止的数据,统计局在2010年后停止公布保障房相关数据。)

当前需要重视保障房建设,从历史数据看只要保障房的销售面积占比能达到20%,房价不太可能大涨,过高的比例也没有必要(在网上看到有城市规划的保障房面积目标是占销售面积的40%),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很复杂,房价大跌也不是好事。


     特朗普上台后,又要打贸易战了,如何应对?


(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4-11-18 16:53:52
        虽然特朗普短期内开打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我们也需要做好应对准备。我们的应对准备越充分,特朗普贸然开打的可能性越小。如何应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消费率低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一大难题。美国的消费率超过80%,我国当前只有55.7%。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从全球来看,我国几乎是消费率最低的国家。  

1.jpg

低消费率让我国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显得十分脆弱。在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们是靠大量基建投资来缓解这个问题的。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靠的是增加出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又沿用98年的老办法大规模投资基建。但当前与98年不同的是基建效益已经很不好了。从国有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来看,2022年以城投企业为主体的国有非工业企业总资产报酬率很低,偿债能力严重不足。

国有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

                                  资产            营业利润     总资产报酬率

国有非金融企业       339.5万亿      43148.2亿         1.3

国有控股工业企业    60.4万亿        24399.4亿         4.0

国有非工业企业       279.1万亿      18748.8亿          0.7

2022年国有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只有1.3,这个数据不仅远低于贷款利率,而且暗含的偿债风险非常大。国有企业中工业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超过4,基本与同期贷款利率持平,还是不错的。关键问题在以城投企业为主体的国有非工业企业,总资产报酬率低至0.7,如果不是财政支持早就还不出贷款了。为什么以城投企业为主体的国有非工业企业总资产报酬率比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低很多?是城投企业经营效率低吗?中国的基建效率是比较好的,我国修公路或者铁路成本大约只有美国的30%,甚至更低。关键原因在于我国的基建投资规模过大,利用率太低,2023年中国包含电力在内的广义基建与GDP的比值为17.5%,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广义基建投资占比     17    18.6    19.9   20.4  18.8   18.2    18.4   16.4   17.2    17.5

而日韩在快速城镇化的高峰期,这个比值也没有超过10%,其他西方国家由于城镇化的周期更长,比例更低。按照这个比例,我国2023年的基建投资不应超过12.5万亿,但实际基建投资接近22万亿。我国现在城镇化的高峰期已经接近尾声,如果继续这样搞下去会产生数额巨大的不良贷款。用财政部公布的国有企业营业利润减去统计局公布的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得到的是主要以城投为主的国有非工业企业利润,



国有非工业企业利润与基建投资增速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10758.7  12083.5  11406.7   12334.7  15308    19769    19756   22395    19038   23710

  21.5        17.2        17.4         19         3.8         3.8        0.9       0.4        9.4       5.9

从2014年到2017年由于基建投资增速过快,国有非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缓慢,2017年只比2014年增长了14.6%。2017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国有企业定向去杠杆。此后,基建投资增速下降,2019年国有非工业企业利润比2017年增长了60.3%,效果很好。2020年和2021年基建投资增速也很低,但受疫情影响国有非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较慢,2021年只比2019年增长了13.3%。2022年基建投资反弹,再加上疫情影响,国有非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023年基建的投资增速也不低,但由于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利润反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基建增速降下来,效益就会好起来。反之,基建增速过快,利润就很低。在城投企业的偿债能力严重不足,基建项目回报率极低的情况下,通过多上基建项目来稳增长,隐藏的金融风险实际是在不断增加,如果有一天地方财政支撑不住了,就会出大问题。继续大规模投资基建是行不通的。

       从历史数据看我国的消费率不断在变化,80年代明显比现在高,后来不断下降,2010年降至最低点,随后开始回升,疫情爆发后受疫情影响,消费率回落。从长期数据来看,消费率和人口抚养比几乎是同步下降。虽然政府曾经通过提高公务员工资等方式,提高了消费率,但都只有短期效果,随后都不可避免的继续下降,直到2010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后,消费率连续九年回升,直到被疫情中断。


消费率与人口抚养比

82    87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66.4 62.7 63.3 61.9 59.8 58.5 58.5 59.3 60.3 59.9 60.7 62.9 63.9 62.2 61.2 58.1 55.4 54.3

62.6 51.8 49.8 50.8 51.0 49.9 50.1 48.8 48.8 48.1 47.9 47.7 42.6 42.0 42.2 42   41.0 38.8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52.5 50.9 50.0 50.2 49.3 50.6 51.1 51.4 52.3 53.7 55.1 55.1 55.7 55.8 54.7 54.1 53.2  55.7
38.3 37.9 37.4 36.9 34.2 34.4 34.9 35.3 36.2 37.0 37.9 39.3 40.4 41.5 45.9 46.3 46.6  46.5

      为什么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会影响消费率?

      简单讲如果正常人寿命是80岁,工作时间是从20岁到60岁,他参加工作前的20年和退休后的20年时间是只消费不工作的,人口抚养比下降意味着只消费不工作的人口比例下降,其结果就是消费率下降。假设一个国家正常的抚养比为50%,某国实行计划生育后,抚养比降到30%,意味着只消费不工作的人口比例从50%下降至30%,必然会带来消费率的下降。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势必要加快提升消费率,如何才能加快提升消费率?从以上的论述来看要加快提升消费率就要促进抚养比加快回升,而要促进抚养比加快回升鼓励生育是必然的选择。调查显示中国家庭生育意愿低的首要原因在于经济压力。卫计委调查发现,由于经济负担、太费精神和无人看护而不愿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分别占到74.5%、61.1%和60.5%。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宣布“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但出生人口在2016年短暂反弹后连续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已经降至902万。

2.jpg

梁建章先生的研究显示补贴生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发达国家对生育的补贴额占GDP的比例多在1%-5%之间,补贴越多生育率越高。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生育补贴制度,相关措施需要尽快出台。从应对危机的角度看补贴生育应该是重点。补贴生育虽然花钱多,但是同基建相比效益更好,从长期看是有回报的。补贴生育的回报在哪里?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郑秉文先生在【中国养老精算报告2019--2050】一书中提供的数据,在计算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在2028年开始出现赤字,此后赤字逐年增加,到2050年当年的赤字高达11.28万亿;在不计算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在2019年就开始出现赤字,此后赤字逐年增加,到2050年当年的赤字竟高达16.73万亿。


3.jpg


补贴生育,促进人口增加,不仅解决了当前的经济难题,而且有利于应对即将到来的养老金危机,是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负责任的财政管理方式。其次,我国当前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在美国ZF债台高筑的背景下,美联储必将大量印钞购买美国国债。美联储的资产总额在2007年底只有8900亿,2022年四月膨胀到8.9万亿,当前为7万亿。如果美联储再次大量购买国债,美联储的总资产将很快突破十万亿。我国的3.2万亿外汇储备面临严重贬值的风险。如果我们不及时警醒,继续依赖出口,外汇储备规模将会继续增加,将来风险更大。补贴生育后,消费率上升,对出口的依赖就会下降。与储备美元相比保持人口规模的稳定对中国政治、经济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最后,消费增加后,基建投资回报会上升,对缓解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危机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除了补贴生育外教育和医疗也值得重视。经济发展除了需要有型资本外,对人力资本的依赖越来越大。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基础设施、厂房和机器设备等受损严重,但依靠大量受过教育的高素质人口很快实现了经济复苏,生育、教育和医疗在国民经济统计上是消费,但从人力资本角度看是投资,而投资是有回报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

      包含生育补贴在内的财政支出的规模需要搞多大,太高或者太低显然不太合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但目前的难点在于,特朗普是否会在近期发动贸易战?美国明年是否衰退,衰退的程度有多深?对我们影响有多大?这些问题可能还没有共识,除了需要加强跟踪和研究外,政策方面需要做好最坏的准备同时保持政策的灵活性,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推出相应的措施,不要一次把牌打完可能更重要。2023年货物和净出口金额为2.68万亿,笔者认为在地产复苏的背景下,最坏的情况下,可能需要2--2.5万亿人民币的增量支出来应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11-20 21:22:39

      关注汇率。最近美元指数走势很强,特朗普当选前后涨了约7个百分点。

360截图20241120193357799.jpg

美元走强有两个原因,一是:特朗普的政策有利于美国经济增长。扣除通胀的十年期美国国债利率最近涨了约0.6个百分点,2016年特朗普当选时涨了约0.7个百分点。

360截图20241120193534547.jpg

很多人认为美国提倡自由贸易,对美国加关税感到不可理解。从历史上看,美国其实是在关税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从1960年以后才开始慢慢改变。改变的原因是因为冷战的需要,美国同日本签订了《新美日安保协议》,以开放市场换取日本接受美国的安全保护。当时日本国内的反对声浪很大,几十万人游行示威,总理大臣岸信介被刺,但由于美国放开市场后日本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出口接连高速增长,到1964年就比1959年翻倍了,



Yearly total Value of Exports and Imports -Fixed base (Unit: 1000YEN)Calendar yearExportImport

            Export                 Import

1950  298,021,052       348,195,583

1951  488,776,775       737,241,298

1952  458,243,197       730,351,682

1953  458,943,408       867,469,443

1954  586,525,032       863,785,437

1955  723,815,976       889,714,970

1956  900,229,011       1,162,704,360

1957  1,028,886,636    1,542,090,900

1958  1,035,561,686    1,091,924,896

1959  1,244,337,203    1,295,816,732

1960  1,459,633,161    1,616,807,363

1961  1,524,814,578    2,091,755,631

1962  1,769,817,267    2,029,148,690

1963  1,962,761,744    2,425,081,177

1964  2,402,348,862    2,857,515,493

1965  3,042,627,204    2,940,846,741

1966  3,519,500,700    3,428,172,558

1967  3,758,966,022    4,198,711,492

1968  4,669,798,348    4,675,407,477

1969  5,756,405,162    5,408,472,791

1970  6,954,367,159    6,797,220,528

在出口的带动下,1960至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速达到了惊人的16%,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同样高达11.3%‌。这段时间内,日本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贸易立国”发展战略。日本国内的反对声浪逐渐平息了下来,岸信介虽然被刺,但其领导的福田派以及后来其外孙安倍晋三领导的清和会都曾是自民党内最大的政治派系。美国在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下赢得了冷战。但开放市场对美国经济的伤害也很大,20世纪80年代末,流传着一句让美国人心惊肉跳的话,“1941年,日本没能在珍珠港击败美国,而现在日本正在对美国进行和平占领”。以至于,美国有学者认为冷战的输家是苏联,而赢家不是美国而是日本。美国对中国开放市场也有地缘政治目的。新任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中说: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背后的核心论点是,我们认为资本主义会改变他们。他们要吃巨无霸,喝可口可乐。他们将真正地吸收民主,这将改变他们。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将改变中国。23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这里,意识到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中国,中国改变了资本主义。但是美国想改变中国的企图失败了,从美国的选举地图来看,哈里斯代表的是沿海受益于全球化的民众,特朗普代表的是在全球化中受损的中部民众。

16917761_202411091025020298793512.jpg

在特朗普看来加关税显然比普世价值更现实。加关税肯定是比连年大额贸易逆差更有利于美国经济增长,但美国今天的形势同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特朗普的政策会有多大效果,还有待观察。从美元的涨幅来看,上一次特朗普当选,美元指数涨了约6个百分点,当前已经超过了上一次的涨幅。

2016.jpg
美元走强超过上一次背后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10月份国债总额增加了约5000亿。但进入11月以来美国国债基本没有变化(https://fiscaldata.treasury.gov/ ... y/debt-to-the-penny)。美国政府开支中由于法定支出较多(失业保险等),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在经济好时减少,而在经济差时增加;而税收正相反,经济好时增加,经济差时减少。美国政府赤字占GDP的比例在经济衰退期间会大幅增加,随后随着经济好转会逐步减少,直至衰退再次来临。从历史数据看,在当前的失业率附近财政应该能基本实现零赤字。但美国2024年的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6.4%,

a.jpg

虽然目前包括海外大行在内继续看多美元的机构不少,后期一旦财政开支减少经济走弱,美元指数有回落的可能。12月底美国再次面临债务上限,国债发行会被冻结,应重点关注财政存款变化(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WTREGEN 由于健康原因,最近需要休息,12月可能不再更新)。本月22日将公布PMI指数,如果数据不理想(巨额财政支出可能还有滞后效应,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后面需警惕美元指数回落。



      人民币方面,近期经济回升向好,进入12月以后,企业还贷,年底发工资、奖金都需要人民币,每到12月和1月人民币都会显示出季节性的强势。如果美元指数回落,人民币兑美元也会升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11-21 16:29:59
今天的一条新闻值得关注,


20年期美债拍卖翻车,美国国内需求创记录新低,美债美股齐跌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 ... cwuhfy1677062.shtml

      在前面的分析中曾经指出:在降息周期中美国国内投资者会大量抛售美国国债,这种抛售持续下去将会吸干美债市场的流动性,导致危机爆发。投资者需要关注几个指标,一是衡量美债市场流动性的MOVE INDEX(https://en.macromicro.me/charts/35584/us-treasury-move-index);二是美国银行间同业利率(Secured Overnight Financing Rate (SOFR))。当银行间同业利率明显超过联邦基金利率,显示流动性偏紧,如果同业利率继续明显上涨,美国机构可能会抛售海外资产回国救急,美债利率会上涨,股市和黄金会下跌,美元指数可能会反弹。宋鸿兵先生有一个视屏详细讲解了美国银行间同业利率同联邦基金利率的关系,值得一看。

美联储二次降息,缩表仍是定时炸弹
https://news.qq.com/rain/a/20241111A08GNI00

美联储的各种利率可以在以下两个链接中查到,

https://www.newyorkfed.org/markets/reference-rates

https://fred.stlouisfed.org/categories/118

2008年初由于经济数据转弱,美元指数不断下跌,后来横盘震荡一段时间后于2008年7月下旬开始明显上涨,(不知什么原因相关图片传
不上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2024年7月宏观经济数据分析一文中的汇率部分查到)



9月15日雷曼破产。明年可能还会重现类似走势,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同业利率的变化。前面曾经讲过:美联储的研究显示金融机构在美联储的储蓄余额低于2.5万亿美元,可能会出问题。

2.jpg

但也有一些很有名的专家(Zoltan Pozsar等)认为最低舒适储备金水平在3万亿左右。笔者估计短期内出问题的可能性不大,但因为未来一段时间因为健康原因需要休养,先把这件事讲一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