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790 6
2023-11-15

      统计局今日公布了10月相关经济数据。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7,继续加快。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2023  5.5     9.2    13.5   11.7   6.8   5.7    6.8  6.9    7.7

2022  4.2     -0.9   -6.1   -5.1    1.3    0.6   1.8  1.3    0.1   

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6,工业生产保持较好增速,除消费增速加快外,计算机、通信产业复苏明显,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2023            2.4     3.9     5.6    3.5    4.4    3.7    4.5   4.5   4.6

计通            -2.6   1.2      1.8    0       1.2     0.7   5.8   4.5   4.8

从营业收入来看,计算机、通信产业是工业当中最大的一个细分行业,2022年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38万亿,制造业营业收入120万亿,计算机、通信产业15.4万亿远超电器机械(10.4万亿)、汽车(9.3万亿)等行业。2022年工业出口交货值为15.3万亿元,计算机、通信产业的交货值为6.6万亿元。今年1-10月出口交货值为12105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6404亿元,下降4.2%,其中计算机、通信行业出口交货值减少4073亿元,占比为63.6%。近期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降幅逐月减少,对计算机、通信产业复苏十分有利。

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出口交货值   -4.9   -5.4    0.7   -5.0    -9.5   -6.4  -4.5  -3.6  -0.5

零售增长7.6,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3  77067 37855  34910  37803  39951  36761 37933  39826  43333

增幅    3.5      10.6     18.4      12.7      3.1       2.5      4.6       5.5      7.6

2022  74426 34233  29483  33547  38743  35870 36258 37745   40271 38615  40542

增幅    6.7      -3.5     -11.1     -6.7       3.1       2.7      5.4      2.5     -0.5     -5.9      -1.8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小幅下降,

固定资产投资   1-2月   1-3月  1-4月  1-5月  1-6月   1-7月  1-8月  1-9月   1-10月

   增    速           5.5       5.1       4.7     4.0       3.8      3.4      3.2      3.1       2.9

制造业投资保持稳定,

         1-2月    1-3月   1-4月  1-5月   1-6月    1-7月  1-8月  1-9月    1-10月  

2023  8.1        7.0       6.4       6.0       6.0        5.7     5.9      6.2         6.2

2022  20.9     15.6     12.2     10.6     10.4       9.9     10.0   10.1        9.7     

基建投资继续下降,

基建投资

       1-2月   1-3月   1-4月   1-5月   1-6月    1-7月    1-8月  1-9月   1-10月

2023  9.0      8.8       8.5      7.5       7.2        6.8        6.4       6.2       5.9

2022  8.1      8.5       6.5       6.7      7.1        7.4        8.3      8.6        8.7      

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回升,

房地产投资                                         单位:亿元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2023  13669  12305  9540  10187  12849   9167    9183    10369   8653

增幅     -5.7    -7.2     -16.2  -21.5     -20.6    -17.8    -19.1    -18.7   -16.7

房产地产销售也有所改善

房产地产销售                                                              单位:亿元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2023  15449  15096  9205  10037  13305  7358   7708   10912     8091

增幅    -0.1       6.3      13.2    -4.8     -25      -24    -23.7    -19.2      -14.4

当前工业企业利润改善,开始进入加库存周期,消费活跃,叠加去年基数较低,四季度的GDP增速完全可能超过6%,全年完成5%的目标完全没有问题。但值得关注的是地产风险依然没有完全消退,房地产销售的下降幅度依然较大,房企资金链紧张的情况可能还在加剧。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9月现房销售同比增长61.5%,但期房销售依然下跌了29.7%。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竣工面积增幅            8.0       32       37.2    24.5   15.2     2.5     10.1      23.9

房产地产销售增幅    -0.1       6.3      13.2    -4.8     -25     -24    - 23.7    -19.2   -14.4

期房销售增幅           -0.8       1.9       12     -5.6   -32.5    -34.8  -35.5     -29.7

现房销售增               4.1       34.5     20.1   -0.4    12.8      3.9      7.5        61.5

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反差非常大,从现房销售增幅来看,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而期房销售数据反映出来的情况却截然相反。之所以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最近两年不少大型房企接连出现债务违约,导致住房不能如期交付,让购房者不敢买期房。以恒大为例,7200亿合同负债,基本都是购房者交的钱,网上有文章称购房户高达162万,不知是否准确,但肯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大量已经交了钱的购房户收不到房,对有意购房者的信心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许家印涉嫌违法,依法该抓。但买了恒大房屋的老百姓是无辜的,恒大资产1.8万亿,即便破产清算,优先清偿购房者,购房者的权益也应该是有保障的,相关方面能不能给一个说法,让恒大的购房者稍微减轻一点焦虑。如果恒大的购房者权益都能得到更好保障,对促进房地产市场销售无疑十分有利。年关将近,不少房企可能就指望最后两个月销售改善,以便度过难关,如果近期销售没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可能会有不少企业倒在黎明前,对经济也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一个难题是消费率偏低。美国的消费率超过80%,我国当前只有不到55%。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从全球来看,我国几乎是消费率最低的国家。

b.jpg

在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们是靠大量基建投资来缓解这个问题的。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靠的是增加出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又沿用98年的老办法大规模投资基建。但当前与98年不同的是基建效益已经很好了。美国可能不久就又要爆发危机了,怎么办???


(未完待续)

   

附件列表
a.jpg

原图尺寸 62.71 KB

a.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3-11-15 21:06:27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先来看几个数据。据共研产业咨询网提供的数据2021年中国工业用地均价为317元/平方米。

f0ed4130d1c3b8f248de1851577ba64e2a444054.png

而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为21589.86万平方米,购置金额为17756.28亿,土地成交均价为8224元/平方米。住房用地和工业用地差距极大,这种情况并不是自然形成的。除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故意压低工业地价外,地方政府还涉嫌故意抬高住房用地。从住房用地的历史均价来看,一直稳步上涨,2008年金融危机没有下跌,2020年疫情来袭,也没有下跌。

历年土地平均成交价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8224  6762  5696  5510  5348  4144  3341  3001  2555  2077  2006  2054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1614  1228  1136   907   855

这种价格走势并不是市场自然形成的,地方政府除了调控土地出让的节奏外,还在市场不景气时让城投公司进场拿地托市,城投的拿地金额2021年占31%,2022年占46%,城投越“托”越多。这件事终于引发了财政部的关注。地方政府在短期内当然还可以继续抬高地价来缓解自身的债务问题,但违背价值规律的事终究是不能长久的,潜藏的金融风险非常大。为什么这么多房企资金链出问题?资产负债率太高无疑是主要原因。根据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21年房企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0.3%。房企的负债都用来干什么了?除了正常经营外,主要是用来囤地。2021年的地价是2005的9.6倍。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不断下降,从98年的34.6%最低下降至2020年的9.8%,2021年回升至10.4%。换句话说以前建房只需要平均不到三年的时间即可建成,现在需要大约十年时间才能建成。 1.jpg 2.jpg

什么房子需要建十年,中国政府的政策不允许开发商囤地,但开发商以拖慢建筑进度的方式变相囤地。2021年的GDP是2005的6.4倍,地价却是2005年的9.6倍,明显违背价值规律,将来一旦泡沫破灭,可能还会导致更大的问题。地方政府压低工业地价,抬高住房地价的行为等于是间接补贴生产,压制消费。不仅如此,地方政府还直接出手补贴企业。根据证券时报旗下的数据宝提供的数据2020年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贴超过2000亿,
a.jpg


据南方报业报道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共获得政府补贴1168亿。另据同济大学钟宁桦教授团队在网上公布的数据,2019--2022年政府补助收入占城投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从47.73%上升63.07%(暂时没有查到准确数据,估计也有数千亿)。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一些抑制消费的措施。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457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727万人,2022年我国居民医保的费用已经普遍涨到了350元,从2003年开始推行新农合以来,居民医保费用的涨幅一直很快。2015年,居民医保费用已经涨到了120元,而到了2022年,费用涨到了350元。这意味着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费用上涨了近3倍。​对于一些人来说,退保可能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跨省结算不便,也可能是一个原因)。2022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30922.17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支出24597.2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当期结存6324.93亿元,累计结存42639.89亿元。结存率非常高,累计结存42639.89亿元,远远超过了总支出24597.24亿元。医保基金结存率太高,不仅会引发老百姓的不满,对增加消费也十分不利。中国的消费率低,不仅有人口结构等客观原因,政府大量直接和间接补贴企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最近几年对企业减税金额高达数万亿,而直接支持消费的措施很少。如果我们能够转换思路,对消费提供补贴,消费率有望更快回升,经济会更平衡,效益会更好。有一些补贴措施,如补贴生育,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提供学前义务教育等从长远来看对经济增长和财政平衡都是十分有益的,并不会给财政带来更多负担。

(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1-16 15:20:3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1-16 20:50:55
       根据卫生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付的比例从本世纪初开始明显下降,

1.jpg

当前个人支付比例为27.6%。OECD国家的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一般在20%左右,只有美国明显例外。
275416691_1_20231116114000382.png

美国个人支付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导致美国的人均医疗费用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16917761_202311161517260120640052.jpg

日本的个人支付比例只有20%,常年位居世界人均寿命第一位,美国的人均医疗费用比日本高出一倍还多,但人均寿命排名连前十名都进不去,常年排名基本在20名以后。为什么美国人花了最多的钱却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原因在于医疗有别于其他普通商品。一、疾病会传染,最典型的莫过于非典和新冠,如果医疗靠个人付费,总有穷人会看不起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仅自身疾病会恶化,还可能传染,清洁工得了病完全可能通过写字楼的电梯传染出去,后果会是一场灾难。因此,对传染病主要国家大都是免费治疗。二、小病不及时治疗会拖成大病,所需治疗费用成倍增加。如果穷人得了病因为支付不起而不及时去看病,小病拖成大病医疗费用会大幅增加。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的比例为1:8.5:100。三、病人没有还价的能力。心脏病发作送医后医生要收十万,病人家属能还价吗?所以现在都是采取病人先治病,最后账单由国家或保险公司来支付,因为后两者的规模和实力都比普通医院大得多,具备还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医疗如果像普通商品一样搞完全市场化,完全由个人付费,结果会是一场灾难。各国的医疗费用都是公共支付和个人支付相结合,只是结合的比例不同。从各国摸索的结果来看,个人支付比例在20%左右效果是比较好的。过高的个人支付比例(如美国)被证明是一场灾难。也有国家个人支付比例更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古巴个人支付比例只有10%,效果也不错,古巴的人均寿命接近美国,明显超过经济发展水平。但缺点是医疗占GDP的比例偏高,

16917761_202311161622390950246010.jpg

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16917761_202311161624040201246258.jpg

中国在1980年时个人卫生支出也只占21.19%。当时医患关系明显比现在好得多。
6.jpg

当前需要尽快降低个人支付比例。降低个人支付比例不仅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从长远看不仅不会增加财政的负担,还会限制医疗费用无节制地快速增长。在医疗方面中国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中医,发挥好中医简、便、廉、效的优势,可以为老百姓减少医疗负担。举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今年夏天天气太热,到成都附近山中避暑。偶遇一老人,自述今年春天发病昏迷不醒两三天,家人将其送到成都最好的华西医院,住院一个月,各种检查都做了,花了两万多,查不出病因。笔者因为自我保健需要,自学了一点中医。帮老人脉诊后发现肝强脾弱,点按足上脾经的隐白穴剧疼。从中医的角度看老人的病是常见的肝强乘脾,老人在发病前一天曾与家人大吵了一架,正直春天肝气旺盛,导致肝气过旺,引起脾经运化无力。隐白穴是主管脾经升发的穴位,点按隐白穴剧疼说明脾经升发无力,营养不能输送到头面部导致昏迷不醒。后来出院后,经常出现头晕目眩也是这个原因,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个病并不难治,也花不了多少钱。如果医院靠开药挣钱,中医的药是不值钱的,中医在医院内就会受到排斥。中医要推广开来,一定要实行医、药分开,医生靠医术挣钱,而不是靠做检查或开药挣钱。我们把医疗搞好了,不仅老百姓负担会减轻,消费会更旺盛,而且产业竞争力会更强。当年美国人在总结美国车竞争不过日本车的原因时,发现两国医疗成本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一份报告列出的具体数据:每辆通用汽车中所包含的医保费用多达1500--2000USD(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 ... -us-competitiveness)
远高于日本。

       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郑秉文先生在【中国养老精算报告2019--2050】一书中提供的数据,在计算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在2028年开始出现赤字,此后赤字逐年增加,到2050年当年的赤字高达11.28万亿;在不计算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在2019年就开始出现赤字,此后赤字逐年增加,到2050年当年的赤字竟高达16.73万亿.

275416691_5_20231116114001601.jpg
用补贴生育的方式来度过危机,是既利当前,又有益于将来的好政策。关于补贴生育的问题,在《十四五规划:如何提高消费率》一文中有完整阐述,很遗憾被删了。但在2022年5月的文章(https://bbs.pinggu.org/thread-11124902-1-1.html)还保留有相关阐述,在此就不重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1-16 20:52:14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1-17 16:56:3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