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经济学之(二十五)张五常的温度理论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第一章第二节——题曰“事实不能解释事实”——云:“解释现象是需要非事实的抽象理论的。为什么事实的解释要牵涉到抽象的思想那方面去呢?答案是:事实的规律不能不言自明,自我解释。天下雨,天上一定有云——这是现象的规律——但雨的出现不能解释云的存在。”
在这一节的最后,还云:“在经济学界内,说得最好的还是马歇尔(A. Marshall):「这些争议的经验告诉我们,除非经过理智的考究与阐释,我们不可能从事实中学得些什么。这也教训了我们,使我们知道最鲁莽而又虚伪的,是那些公开声言让事实自作解释的理论家,而或者无意识地,自己在幕后操纵事实的选择与组合,然后提出如下类的推论:在这之后所以这就是原因。」”
接下来的第三节,题曰“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我们这里不管套套逻辑,而是来看看张五常的一个特殊理论——温度理论:
“我们都知道,同样一件物品,在很高的山上其重量是会减少的。地心吸力的理论解释了这个现象。但在牛顿之前,人们会怎样想?我们知道在很高的山上,气温会下降的。假若我们说,寒冷的温度,由于某些缘故,会使物体的重量减少。这是一个理论。要证明这理论是对的,我们把同样的物品拿到海平之地,把它放在冰冻的房内,衡量其体重,但发觉体重没有减少,那么温度之说就被推翻了。
……但我们可以说,在高山上,不仅气温较低,风也较大。于是,我们再作实验,将同样的物品放在冰寒之室后,加上电扇,再衡量其重量。这一衡量,又发现那温度之说是被推翻了的。
我们再接再厉,指出高山上的山坡是倾斜的。于是在有电扇的冰室内加上斜板,将物品安置在斜板上衡其重量,又发觉温度之说不可信。绝不气馁,我们继续指出高山的位置海拔上升。于是,我们耗巨资,将冰室高筑至云霄。终于,我们重复了高山上的情况,有冰寒,有电扇,有斜板,有高度,物体的重量果真少了,所以温度的理论是被证实了的。”
我先就没搞明白,张五常说的“寒冷的温度”是事实,还是“抽象的思想”?而且你也看到了,多次被推翻的温度理论,最后之所以被证实,是因为引入了“高度”;而“在很高的山上其重量是会减少的”,恰恰是需要解释的。也就是说,如果你问张五常:为什么“同样一件物品,在很高的山上其重量是会减少的”?张五常的答案其实就是:因为很高的山有高度。
很显然,在这里,事实不仅仅可以解释事实,而且事实还可以自作解释——循环论证!“那些公开声言让事实自作解释的理论家”确实是“鲁莽”,但并不“虚伪”;真正“虚伪”的,是那些公开声言“事实不能解释事实”,但又偷偷摸摸的让“事实自作解释”的理论家!
诚如五常先生所言,“任何科学理论,若被事实推翻,我们总可以多加条件来挽救的。”但是,并不是五常先生的这种挽救法。五常先生的挽救法表明了,五常先生连逻辑学中最基本的穆勒五法都没有搞清楚!而且,我不得不说,上面那个理论的更贴切的名称,应该是“高度理论”,而不是“温度理论”。只要你对穆勒五法,有那么一点点的了解,我想你应该会同意我的观点的。
那么,一个被事实推翻的理论应该怎么样来挽救呢?方法是,引入特设性假说——“它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解救一个受到不利证据严重威胁的假说,它不要求其他发现,并大体上说来,它并不导致任何附加的检验蕴涵。”更详细的说明,大家可以去看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
要言之,特设性假说是和之前的假说有“实质”联系的,它是专门针对之前的假说进行补充或限制,为其戴上保护套;而张五常引入的电扇、斜板、高度是和温度假说完全独立不相干的。当然,对于我们的大气而言,高度和温度是有个关系,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但这其实是循环论证了;而且由于有冰室,这个关系也就不必然成立,从而高度和温度也是不相干的了。
相比较而言,我倒认为,张五常对于需求定律的挽救更靠谱些。在“张五常的筛子宣言”一节我们曾提到过,他自己也很是满意的,关于「其它不变量」的选择准则——我看,就是蛮好的特设性假说,简直堪比金钟罩、铁布衫。不过要注意区分的是,从工程或实用的角度,对理论进行的一些限制不属于特设性假说;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的,牛顿运动定律只在宏观、低速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