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价补偿价值论”开场白
黄焕金
经济学上的价值论,一直是人们关注与兴趣的热点之一。本人不才,也思考了这方面的问题,并写就了一份33万字的书作,名称为《代价补偿价值论》。
一
单看这个书名----“代价补偿价值论”,它就很具自己的独特性,因为它研究的是人耗费代价并获得相应补偿的相关课题,并把这种“代价补偿”看作是价值的内在本质的反映方式。人们通常认为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创造”与形成的,但人们并没有确切意识到,人类劳动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代价耗费,价值由这种代价耗费形成是十分自然的事。不过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构成代价耗费的并非一定是直接的人类劳动,许多非直接劳动的要素的耗费――比如资本的耗费,都是代价耗费中的一种。我支出一天的劳动,与我支出50元钱,在经济上具有完全相同的代价耗费的意义。因此我的价值论似乎既支持劳动价值论,也支持要素价值论。但是在“代价补偿价值论”中我特别强调:价值作为代价耗费总是趋向最小化,因此我的价值论虽然也具有要素价值论的意义,但它会趋向劳动价值论。通过竞争,一切不必要的代价耗费都会被压缩掉----比如我们看到,通过市场竞争,一切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超额价格都会被挤压掉一样。许多人认为资本、土地这些基本经济要素也象人类劳动那样,能够“创造”价值(我的这份《代价补偿价值论》,就是通过批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中的“要素价值论”而形成的)。我对此的处理手法是:暂且承认这种要素价值论,然后,再揭示出价值作为代价耗费趋向最小化的规律,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将这种要素价值论否定掉,最后只剩下“必要劳动价值论”。实际上,现实经济已经告诉我们确实存在着这种情况,因为我们所经常看到的通货紧缩与生产过剩等现象,都是市场竞争下价值运动的这种最小化有内在关系。试想,如果某些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价格出售产品,那么可想而知,其它人的成本价格更高的产品不是销售不出,就只能是亏损出售。这就是现实经济活动最经常碰到的通货紧缩与生产过剩的一个基本原因。
因此我的价值论与众不同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引入了“市场竞争”这个因素,通过(利用)这个因素,使我的价值论必然导向了劳动价值论。在我所接触到的经济价值论中,几乎没有哪一个理论善于利用这个“竞争”因素,这是这些理论的基本缺陷。我的价值论中有一个基本的论断:竞争将把一切“假价值”压缩清除掉。但几乎没有任何有关“专家”懂得并善于利用这一点。
二
我的代价补偿价值论对“价值”还有一个最终的富含哲学意义的解释,即:价值表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价值的哲学与伦理学意义上的解释,但它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学价值意义的基石,而为经济价值论的存在、为以经济价值论解释经济现象提供基本的依据。我发现,经济学上尽管论及价值论的观点多如汗毛,但几乎没有一个是建立在某个确切介定了的价值最终意义上的。因此我敢说,他们的价值论观点,只不过是一种“猜想”,一种不知价值最终为何的猜想。基础概念没有充分弄清楚,并充分介定好,就大发议论,就长篇大论,这已经是许多人做学问所犯的一个基本失误,读者及他本人,都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这些概念。对于那些最基本的概念,我们必须追究到它最基础的最终意义,并以这个基础意义为基本点,展开来论述。比如我将价值的最终意义解释为:表征人类生存与发展;于是,一方面,能够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有用性,我们都将其看成是有价值的,是“价值创造”(创造出人类更大的生存发展条件),另一方面,如何获得这种满足,如何获得这种需求(获得的“难易程度”有多大),如何获得这种有用性与有用物,也是价值所必须包含的应有之义。比如我们不仅知道一台液晶电视机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它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富色彩,更显高雅,更使人感到心满意足),而且要知道、并且更关心:获得这样一台液晶电视机需要花费我们多少钱财,耗费我们多少代价,获得它的“难易程度”有多大。这样,价值实际上包含着两个互相背反的意义:一个是物质效用(使用价值)对我们的满足,它越大越好;另一个是获得这种效用的难易程度、所耗费的代价,它越小越好。用最少的价钱获得最大的效用满足,就是价值所包含的基本意义。
20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