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646 9
2012-02-18
一般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和追求的,都是为了达到其人体系统状态的生存、维持、延续、稳定、发展、优化得到提升的目的而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就要去耗费资源自身与其自身可以控制和利用的客观环境资源,使这些资源按照有利于自身以及与自身有利益关系的目的发展,前者,自身耗费的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的形式存在,马克思称之为劳动力价值V,后者,自身可以控制和利用的客观环境资源作为物力资源的形式存在,马克思称之为生产资料C;如果只有人力资源V,作为一个孤立系统他是不可能创造大于自身的价值的,因此,只有借助自身V的功用与可以控制和利用的物力资源或者生产资料C对于劳动主体有功用的势能,劳动力系统才能在人与自然物质组成的劳动生产力系统之中创造大于自身的资源,生产力系统的构成是由两部分要素的结合而成为一个有机体的,因此,任何新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形成和创造,都是人力资源或者劳动力V和物力资源或者生产资料C,一起有机结合而成为一个生产力系统之后生产出来的,生产出来的新的物质生产资料的量我们称之为生产量用Q表示,然而,人类社会生产力系统生产出来的新的物质生产资料的量,并不一定都等于是符合人类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再生存、维持、延续、稳定、发展、优化得到提升的目的需要,生产力系统的需要是多元化的,一方面并非单一的某种物品的使用能够满足,另一方面单一的某种物品的使用会存在着与其他需求物品之间具有替代与互补关系,因此,这种单一物品的使用要受到替代与互补关系产品的制约,比如,大米是人类社会系统所需要的物品,可是,在社会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和存储它的容量与保质期不能够再延长的情况下,它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社会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要生产越多的大米,意味着要投入和耗费更大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这样,人类社会系统的其他资源的生产就必须相应减少,因为本来那些应该投入到其他资源的生产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投入大米的生产之中去了,那么,就必然会影响其他可能对于当下人类社会系统来说,更加有替代作用和功用的物品生产,会影响社会整体的综合效益和需求。事实上,上述这些都表现为不同社会物品生产与这些不同物品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用社会选择原理表现。即同一时间内不同物品的生产率之中,两者之间好像虽然可比性,可是相对于社会对于它们各自的需求的轻重缓急的比较之下,这种可比性就会体现出来。
当然,有时候存储它的容量与保质期延长的技术发展极限,也会影响大米生产本身对于社会整体的综合效益和需求,假设,大米生产率虽然提高了,因为,生产出来的这些大米没有得到相应的容量与保质,因此,一时之间人类社会系统消费不了而出现生产绝对过剩,上述这些都表现为互补的社会物品生产与某种单一物品需求之间的矛盾。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从空间角度来说,主要是人力与物力资源组成的生产力系统的资源耗费与该生产力系统结构内部的资源优化,当然,生产力系统的资源耗费过程并不是没有目的的资源耗费,没有目的的资源耗费往往表现为浪费,而有目的的资源耗费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人类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再生存、维持、延续、稳定、发展、优化为目的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之中有利于达到人类社会生产力系统的上述目的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就是“使用价值”,但是,并不是在生产力系统耗费过程之中所有被生产出来的物质、信息和能量都能够被称之为“使用价值”,只有符合人类社会需求的产品或者商品才能够体现成为对于社会有用的“使用价值”,因此,生产力的发展的矛盾,其实也是该生产力系统结构内部的资源优化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耗费这一对矛盾,这一对矛盾
都可以用生产率(F)与=需求率(F°)表现,通过分解可以分为生产量Q、需求量Q°、时间T,公式:Q/T=生产率(F),Q°/T=需求率F°;在我目前正在构建的新经济学理论之中不需要“价值”这个概念,我基本上已经抛弃它了,在这个论坛之中我还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因为目前我只是在某个假设前提下符号数学逻辑化马克思经济学。生产率(F)是相对量,即相对于某一个需求率F°系统而言。当F=F°时,生产率(F)对应的T的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或者商品的重要性等同。而不同物品对于社会系统的的重要性的比较,又是如何比较呢?
比如,现在我们用a1F表示a1产品的社会总生产率, 用a1Q表示a1产品的总产量,用a1T表示a1产品的生产时间,用a1F°表示a1产品的总需求率,用a1Q°表示a1产品的总需求量,用X表示生产a1产品的总劳动力数量,用a1f°表示a1产品的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现在我们用a2F表示a2产品的总生产率, 用a2Q表示a2产品的总产量,用a2T表示a2产品的生产时间,用a2F°表示a2产品的总需求率,用a2Q°表示a1产品的总需求量,用Y表示生产a1产品的总劳动力数量,用a2f°表示a1产品的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那么,a1与a2之间的社会价值等价原理可以表现为:
由于,a1F= a1F°= a1Q°/T;
所以,a1 f°=(a1Q°/T)/X= a1Q°/(T×X);
由于,a2F= a1F°= a2Q°/T;
所以,a2 f°=(a2Q°/T)/Y= a2Q°/(T×Y);
根据等边际原理,社会总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条件是符合等边际原理,即在整个社会生产力系统作为一个消费系统的收入固定和其面临着各种物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耗费在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所得到的边际使用价值正好等于耗费在其他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所得到的社会边际使用价值的时候,整个社会生产力系统就得到最大的满足或使用价值。
因此,当a1 f°的分子即对应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与a2 f°的分子即对应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相同时,两种不同的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平均使用价值量”相同,即从社会意义角度上没有差别(然,在个别具体的使用价值量却不同,在这个层次上体现为交换双方双赢),因此,马克思经济学所说的等价交换事实上就是社会整体系统角度层次的等边际原理,这个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所说的个人等边际原理是不同的角度,因此,马克思所说的两种商品交换要遵循价值等价交换原理,事实上就是两种商品交换要遵循 “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耗费的等边际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20 22:14:51
马克思所说的等价交换是指如果A商品的价值量是8,B商品的价值量也是8,8=8,A可以交换B。仅此而已,至于别的,纯属扯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0 22:28:53
tsp8001 发表于 2012-2-20 22:14
马克思所说的等价交换是指如果A商品的价值量是8,B商品的价值量也是8,8=8,A可以交换B。仅此而已,至于别的 ...
绝对支持。而且这个“8”还是指“人类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他忘记了商品在流通渠道的流程中的价格差异。人们在实际的交换中不可能是等价的。一个商品往往在A、B、C等多地的价格是不相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0 23:13:29
tsp8001 发表于 2012-2-20 22:14
马克思所说的等价交换是指如果A商品的价值量是8,B商品的价值量也是8,8=8,A可以交换B。仅此而已,至于别的 ...
在理性社会的所有商品交换过程之中,每个人都是理性人,因此,马克思所说的两种商品交换要遵循价值等价交换原理,事实上就是两种商品交换要遵循 “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耗费的等边际原理。所以, “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等价值交换的价值!但是,在现实社会商品交换过程之中,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由于信息不对称,其交换是一种博弈过程,如果A商品的价值量是8,B商品的价值量也是8,那么,A交换B的交换结果不一定真正是8=8,不过,只要商品交换在高度市场化的前提下,在统计学上会出现无限接近于8≈8的概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0 23:19:09
qi509 发表于 2012-2-20 22:28
绝对支持。而且这个“8”还是指“人类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他忘记了商品在流通渠道的流程中的价格差异。人 ...
我这里是在“理性社会”即社会完全信息的情况下的描述,不完全信息的情况是另外一回事,我甚至因此发明了一个交换公式,有兴趣我可以在后面给大家说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1 18:32:25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20 23:19
我这里是在“理性社会”即社会完全信息的情况下的描述,不完全信息的情况是另外一回事,我甚至因此发明 ...
再理性社会只要有“交换”,那么就必有利润。有利润就不可能有等价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