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两条道路”认知规律的应用和充分地占有材料、观念地反映材料的生命——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
顾名思义,科学研究是对科学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就此来说,科学研究方法等价于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事实上,找到对象和研究对象也是同一个过程,并不存在时间上先有找到对象尔后才有研究对象这种情况。但是,二者在方法上还是有区别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一是指导思想的侧重点不同。找到对象,必须贯彻“对象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唯物主义思想,因此,找到对象的指导思想是再现客观具体的明确意识;研究对象,必须明晰认知对象的过程和规律,因此,研究对象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发现的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再到具体“两条道路”认知规律的应用。二是研究方法的侧重点不同。找到对象和研究对象都要占有(收集)和研究材料,但是,找到对象是从宏观着眼,是对客观对象做大尺度研究,它所需要的是典型或关键材料,然而,研究对象必须注重细节,所谓注重细节,就是说要求占有材料更充分、研究材料更详细。因此,我们这里将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作为狭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理解,并认为它是广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亦即科学发现方法的内容之一。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据此,一些学者将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概括为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相结合方法、归纳和演绎相互联系的方法 [9](P37);有的学者认为,除上述方法外,还有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方法、实证与抽象相结合的方法[10](223-224)。此外,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讨论有一段著名论述,其内容可概括为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再到具体的“两条道路”[23](P102-103)。据此,许多学者将其概括为“具体与抽象统一的方法(科学抽象法)”[9](P37)[7](P122)。诚然,学者们的上述概括,依据的是马克思的论述,这里并无错误,但却是不全面的甚至没有抓住马克思研究方法的特征。因为,无论是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相结合方法、归纳和演绎相互联系的方法,还是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方法、实证与抽象相结合的方法,甚至科学抽象法等等,都只是技术性方法,这些技术性方法不仅马克思使用,而且其他学者亦使用,因此,仅仅列举这些方法并没有抓住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征。那么,什么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征?笔者以为,特征主要有二。第一,马克思研究材料,目的是将“材料的生命…观念地反映出来”,从而用“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的形式再现“现实的运动”;第二,马克思研究材料所运用的技术性方法,是以马克思发现的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再到具体“两条道路”的认知规律为指导(统帅)的。
为了深入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征,从而准确把握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下面分为四个层次详加讨论。
第一个层次,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第一个特征。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显然,研究工作的要害是“材料”。那么,材料是什么?人们常说“经验材料”,可见“材料”是与“经验”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经验是材料的内容,材料则是记述经验的载体。为了简便,下面如无特殊情况,我们对“材料”和“经验”这两个名词不加区分,作为等价可替换的概念。当然,这里所说的“经验”仅指直接经验,即人们对客观事物观察、实验的语言文字记述,而不是纯粹思维的玄想。
学界有共识,“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感觉、知觉”[33](P126),但是,经验并不等于事实,经验只是通往事实的桥梁[22](P27),且“科学是用事实建立起来的,正如房子是用石块建筑起来的。” [34](P109)由此可知,研究材料的关键在于通过经验把握事实。本文前面分析过,没有找到从经验到达事实的通路是学界陷入理论检验困境的根源;其实,这也是学界没有破解科学发现之谜的重要原因。道理是简单的:科学发现就是发现新的事实,然而,事实往往隐含在经验中,不知道从经验到达事实的通路,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
现在回到马克思关于研究方法的论述。其实,马克思在说了“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之后,接着说“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学界一般将前面那句话解释为对研究方法的说明,把后面那句话解释为对叙述方法的说明,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没有注意两句话的内在联系。笔者以为,后面这句话不仅是叙述方法的说明,而且也是对研究方法的原则要求,即:研究材料,必须将“材料的生命…观念地反映出来”,从而用“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的形式再现“现实的运动”。这里的要害是将“材料的生命…观念地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充分地占有材料”,真正“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从而再现“现实的运动”。那么,何谓将“材料的生命…观念地反映出来”?显然,“材料的生命”在于事实;然而,材料(经验)并不等于事实,材料(经验)只是通往事实的桥梁;因此,所谓将“材料的生命…观念地反映出来”,就是说,要通过经验把握事实,并用准确的“观念”把事实表达出来。由此可知,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本质上是研究经济学客观对象(“现实的运动”),研究材料只是研究经济学客观对象的途径和手段,因此,研究材料的关键是通过材料把握事实,从而为用“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的形式再现“现实的运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层次,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第二个特征。试问:怎样才能通过经验把握事实?如前所述,马克思有一段著名论述,其内容可概括为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再到具体“两条道路”。对这段论述,拙文《马克思经济学范式探析》已引述分析,证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认知一般过程(依次包括感觉分过程、认知加工分过程和理论体系构造分过程)的具体操作 [35]。这就是认知规律。为了节省篇幅,我们这里不再重述。分析表明,研究材料主要是与马克思所说的“第一条道路”即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相关,因此,下面分四个要点重点考察这一过程。
首先,重温马克思关于“抽象”和“具体”的概念。在马克思论述中,“具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我们称之为“客观具体”,它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其二是再现客观实在的理论体系,我们称之为“理论具体”,“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马克思所说的“抽象”也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客观具体的“表象”,这是认知者通过感觉活动获得的客观实体的影像;其二是由“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这里“蒸发”应当理解为认知加工,因此,“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表达着认知者把表象(联系获得过程)加工成“抽象”亦即概念和命题的过程。
其次,引述一个通俗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个名叫“盲人摸象”的故事,说的是有几个盲人一块去摸从印度来的大象,但他们全都只摸了大象一个部位就走开了,然后聚在一起争论不休,有的说大象是城墙,有的说大象是柱子,还有的说大象是扫帚、蒲扇、水管[36]。
第三,将上述两个要点结合起来,具体理解马克思发现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并且从中引出几个规律性的认识。显然,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象是盲人们所要认知的客观具体;盲人们通过摸象获得的认识,即“象是城墙”、“象是柱子”,象“是扫帚、蒲扇、水管”等等,则是象这个客观具体的抽象;从象到盲人获得摸象的认识这一整个过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这里,有如下几点提请注意:
A、“表象”或“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多对一的。马克思说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里,具体(认知对象)只有一个,从这一具体获得的“表象”或“抽象”则有“许多”和“多样”。“盲人摸象”的故事也表明:“象”(盲人们所要认知的对象)只有一个,但“表象”或“抽象”(盲人们通过摸象获得的感觉和认识)则有“许多”和“多样”——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论点是正确的,我们对马克思论点的理解是准确的。
B、“表象”与“抽象”有区别。马克思说:“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由此知,“表象”并不等于“抽象”。科学哲学揭示,感觉是不可言说的,感觉一旦用语言表达,知识(背景知识)就渗透其中[22](P39)——由此可知,纯粹感觉与用语言(背景知识)表达的感觉是不同的。其实,马克思所说的“表象”就是人们关于客观具体的纯粹感觉,所谓“蒸发”,应理解为运用背景知识加工(表达)纯粹感觉,因此,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就是运用背景知识表达感觉而获得的认识,它实际上就是经验(材料)。现在,我们再来分析盲人摸象。应当指出,盲人们摸象的感觉是不可言说的;盲人们其所以能说出“象是城墙”、“象是柱子”,象“是扫帚、蒲扇、水管”等等,是因为盲人们运用了“象”、“城墙”、“柱子”、“扫帚”、“蒲扇”、“水管”等等语言亦即背景知识。因此,盲人们摸象获得的感觉(表象)与盲人们运用背景知识表达感觉所得到的关于象的抽象知识是不同的。这印证了马克思关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的论点是正确的和我们对马克思论点的理解是准确的。
C、事实≠经验;事实≠表象;事实=获得表象的行为操作+表象;正确的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事实。显然,这是四个命题;且这些命题,不是马克思的直接论述,也不是“盲人摸象”故事中的显在情节,而是笔者基于A、B两个情况推出的逻辑结论,因此应当给出证明。不过,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下面的证明,必须谈到表象即感觉本身;然而,如前所述,感觉不可言说;因此,只能运用知识谈论感觉。但是,必须强调,这是运用知识谈论感觉,而不是谈论知识,例如,我们说盲人获得“象是柱子”的感觉,这只是运用“象是柱子”这一知识来谈论感觉,而不是谈论“象是柱子”的知识;读者也要如此理解,否则就会陷入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