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章士嵘.《资本论》的逻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郑道传.《资本论》方法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4]马 平.《资本论》辩证法[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5]乔宗寿.理论经济学——数理分析初步[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6]刘炯忠.马克思的方法论与系统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7]黄河.经济科学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8]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9]程恩富.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0]朱 哲.回到文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解读[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1]王鸿钧.数学思想方法引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2]董孟华.科学哲学引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9.
[13](德)鲁道夫·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4]刘博文.物理学与数学的比较——物理学基础的抽象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
[15](美)哈尔·赫尔曼.数学恩仇录:数学家的十大论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6]马得林.自然辩证法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17]吴寿锽.相对论基础[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8]陈招顺等.论经济学中的公理化方法[J].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2).
[19]徐广军.经济学公理化若干问题辨析[J]. 丹东:辽宁财专学报,2000(1).
[20]周林东.科学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1]曾永寿.逻辑的概念[J].南宁: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1).
[22]李振伦.元理论与无哲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4]爱因斯坦文集第l卷[M].商务印书馆,1976.
[25]曾永寿.整体涌现探索——系统科学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7]杨耀坤.科学发现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8]章士嵘.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1]曾永寿.也谈“社会科学非意识形态化”问题[A].曾永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议[C].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4]彭加勒.科学的价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5]曾永寿.马克思经济学范式探析[J].南京: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刊,2011(4).
[36]郭宏彬.盲人摸象的启示——关于自然科学研究过程怎样建立正确结论的思考[J].长沙:发明与创新,2004(8).
[37]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8]彭清深.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方法探啧——以文摘工作为中心[M].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2]于金富.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 (4).
[43]艾志强.科学划界:从清晰到模糊[J].济南:山东社会科学,2006(12).
[44]王海艳.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综述[J].哈尔滨:世纪桥,2009(5).
[45]谈新敏.自然辩证法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46]李振伦.当心实证主义陷阱——与曾永寿同志商讨[J]. 南宁:广西社会科学,1993(6).
 
(成文时间:2011年9月。发表于广西南宁《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