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69784 376
2012-04-09
前几天拿到今年第三期《经济研究》,封面第二篇文章就是《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作者吴延兵)。文章计算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双重损失。作为学计量的,我很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能够区分这两种效率损失呢?要知道,创新会影响生产技术,必然会影响生产效率,因此创新效率损失肯定是生产效率损失的一种或者部分吧。但作者居然有办法将两者区分开来!

好奇心驱使我手贱地翻开来看了一下,发现作者衡量生产效率损失的方法就是对人均销售额进行回归,衡量创新效率的方法就是对每个企业的人均专利数进行回归。做两个简单的面板数据回归,然后一比较,发现后者比前者大。这就得到了结论:国企的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没有任何理论模型,没有任何计量方法来区分两种效率,用的应该是行业层面的数据(观测值360个),然后就完了,就得到了我们期待解决的高精尖问题!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匿名审稿人是不是白痴,居然让这样的文章通过了评审!

我靠,这不是坑爹么?换一个本科生也可以做这样的结果,但是本科生能发《经济研究》么?想得美!人家吴延兵是什么人?社科院经济所刘小玄的弟子,留在社科院经济所工作。我继续翻看他的简历,发现他的所有文章都跟创新有关,但90%以上都是用外国的计量模型套中国的数据,连个理论模型都懒得写。(记得几年前中国经济学教育可科研网揭露了吴延兵一篇文章,完全套用外国模型和数据,而且人家用的是企业级中国数据,他倒好,用的是行业级中国数据,照发《经济研究》!)就是这样低水平复制的文章,但是人家狂发《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

可见,发了《经济研究》,也不见得是水平高,也可能是关系好!如果想知道,我还可以豆出更猛的料,让你们以为的那些连续多年发《经济研究》的人彻底露出原形!

强烈建议网友跟《经济研究》编辑部举报!至少要让他们知道,关系搞也得搞得有点水平,别侮辱我们的智商,珍惜《经济研究》的声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9 17:41:51
现在这个社会,有时关系比学术水平更管用,叹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9 17:43:14
无话可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9 17:43:44
这种事情必不可少,但是也不能以偏概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9 17:45:22
学术资源垄断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9 17:46:17
哎,无可奈何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