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针对《
丑陋的《经济研究》内部关系稿》一文而写,旨在和作者商榷,并无任何攻击之意,也许本人意见亦存争议,欢迎讨论。
正好手头上有这篇文章《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作者吴延兵),就看了看,我坚持认为应以事实说话。本人三流院校教师,没有发过经济研究,没任何关系,但金融研究、工业经济等刊物是发表过的,个人认为自己还有点鉴赏力。
首先要说明的是,本科生绝对写不出这文章来,除非经济学天才。
其次,衡量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方法确实简单了些,但是这两个指标为什么就不能指代两种效率?鉴于这篇文章是第一篇实证两种效率损失的文献,个人认为可以实现抛砖引玉的目标。尤其本文理论分析部分比较透彻,功底较深。非得用数理模型而后模拟半天才叫好论文?用文字说明白就不行?
再其次,楼主可能也没仔细看文章,文章的计量模型是采用虚拟变量和民营企业进行比较分析的,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大小以及显著与否自然能够指代出效率水平的高低。同时,作者还采用投入产出矩阵辅助性说明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
最后,谈点个人观点,普通面板数据是成熟的方法,简单而有效,能使用简单的方法说明问题为什么要弄些别人都不懂的玩意唬人?
总之,这篇文章说不上多好多好,但也不至于本科生都能糊出来,应该是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发展取向有很大关联并且是有较强创新的,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发现经济研究这个刊物非常看重相关理论研究是否能支持现实宏观政策。《
丑陋的《经济研究》内部关系稿》作者可能因为看到一些学术腐败的事情而着急上火,急于下结论了。鉴于学术道德对学者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在批判的时候,最好能仔细辨析,而后再做出结论。
因手头上的文章是期刊纸质版,无法上传,望见谅!
后文是《丑陋的《经济研究》内部关系稿》一文:
前几天拿到今年第三期《经济研究》,封面第二篇文章就是《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作者吴延兵)。文章计算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双重损失。作为学计量的,我很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能够区分这两种效率损失呢?要知道,创新会影响生产技术,必然会影响生产效率,因此创新效率损失肯定是生产效率损失的一种或者部分吧。但作者居然有办法将两者区分开来!
好奇心驱使我手贱地翻开来看了一下,发现作者衡量生产效率损失的方法就是对人均销售额进行回归,衡量创新效率的方法就是对每个企业的人均专利数进行回归。做两个简单的面板数据回归,然后一比较,发现后者比前者大。这就得到了结论:国企的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没有任何理论模型,没有任何计量方法来区分两种效率,用的应该是行业层面的数据(观测值360个),然后就完了,就得到了我们期待解决的高精尖问题!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匿名审稿人是不是白痴,居然让这样的文章通过了评审!
我靠,这不是坑爹么?换一个本科生也可以做这样的结果,但是本科生能发《经济研究》么?想得美!人家吴延兵是什么人?社科院经济所刘小玄的弟子,留在社科院经济所工作。我继续翻看他的简历,发现他的所有文章都跟创新有关,但90%以上都是用外国的计量模型套中国的数据,连个理论模型都懒得写。(记得几年前中国经济学教育可科研网揭露了吴延兵一篇文章,完全套用外国模型和数据,而且人家用的是企业级中国数据,他倒好,用的是行业级中国数据,照发《经济研究》!)就是这样低水平复制的文章,但是人家狂发《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
可见,发了《经济研究》,也不见得是水平高,也可能是关系好!如果想知道,我还可以豆出更猛的料,让你们以为的那些连续多年发《经济研究》的人彻底露出原形!
强烈建议网友跟《经济研究》编辑部举报!至少要让他们知道,关系搞也得搞得有点水平,别侮辱我们的智商,珍惜《经济研究》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