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9030 50
2005-03-15
诺斯将学习和竞争称为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且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在竞争的推动下进行的。这一动力机制如何进行更加细致的理论描述?请“思想不让人痛苦”者发表意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3-15 12:43:00

好论题,在这方面,中国的制度变迁理论是存在很大局限的,一般只考虑到了地方政府的竞争问题,没有考虑国家间的竞争。

到目前为止,在本土制度变迁的三大分析框架中,我只看到周业安对国家间竞争进行了比较好分析,他认为“改革伊始,中国政府直接介入制度创新活动并不是因为要供给有利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新制度安排,而是面对开放社会中外部规则的激烈竞争,认识到自身对外部规则的理解不利于保全自身的利益,所以必须寻求新的外部规则。很明显,外部规则之间竞争的压力迫使政府不得不启动学习机制,通过学术交流、赴外参观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获得大量成功的制度安排的知识,并把它们转换成本土语言,这种模仿加创新的外部规则形成过程构成了外显的政府主导改革的过程。”。

林毅夫的强制和诱致变迁对这个问题分析的很肤浅,只谈到了这么三个问题“a、 国家在外部存在国家级潜在对手的制约 b、 统治者在国家外部有潜在竞争者,对他有压迫感。C/国家间交流可以扩大制度选择集合,使制度移植(节约成本)成为可能,但存在制度相容性问题。”而且基本没有深入。

杨瑞龙的阶梯式制度变迁,干脆地直接把中国正在进行制度变迁定为前提,只考虑内部竞争,不考虑外部竞争,

好论题,给你一朵鲜花,楼主喊了起跑令,第一棒我跑了,哪个来接第二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5 15:26:00

诺斯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以及其他论著中大多提及的制度变迁方式是按连续与不连续来划分的,而且由于非正规制约的作用与影响,不连续的制度变迁也会有一个“软着陆”的过程。林毅夫将制度变迁方式划分为强制性和诱致性,其实只是做一个文字上的修饰,但这一修饰对中国及中国学者的研究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因为中国到处都弥漫着强制性制度变迁。有很多文章在评议制度变迁方式划分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觉得没有必要——这和给人划分类别一样,要看研究的目的,经济学也是一样道理,像对人的行为模型的研究。以上是题外话。

对我自己发起的论题我还想再提个问题: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下的竞争与学习过程有多大的不同?望高人发表意见。

[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5 15:39:4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5 20:05:00

你这样提问,分散了中心,在一个议题没有讨论清楚的时候,不要进行下一个议题,呵呵,这是组织会议讨论的技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5 21:50:00

楼主很好的问题,加精华,奖励金钱和经验各50。

应该说,现在的制度经济学或新政治经济学研究都注意导了国家竞争和地方政府竞争对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那么竞争机制进一步细化是什么呢?诺思从新古典的角度出发,认为最重要的是改变了要素的相对价格,导致了制度非均衡的机会,从而会出现“创新企业家”,形成第一行动集团,继而第二行动集团。这是典型的新古典思路:价格——利润——竞争均衡。

大家可以总结一下其他制度学家的思路,然后结合中国的实情分析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5 23:13:00

二楼将竞争的讨论扩展到了国家之间的竞争,nie对诺斯本人的逻辑作了澄清,表示感谢!

我仍更加关注组织(特别是中国企业)。我国的企业及其企业家为了获得由正规约束和非正规制约所限定的获利机会,其如何在强制性制度变迁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就成为关键,因为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滞后于(正规)制度变迁的。撇开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论,上述原因应该也是我国企业经营不善一个重要原因。这在建筑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的施工企业和工程咨询(包括设计)企业至今没有在国际上取得决定性的地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的滞后,而且后者所处的市场在国内根本就形不成一个竞争环境,没有竞争,学习就不会有动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