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344 2
2007-03-08
<P>上次我理解为是甲在交换的过程中采取主动时交换比例是否与乙在交换的过程中采取主动时交换比例一样,即互动关系,你好像是按如果交换出去的商品是否可以或有必要交换回来而解释可逆,我的答案是要看甲和乙各自是否认为这种可逆对他们各自有利可图而定,当然就交换本身而言是需要时间成本与产品保质期的损失以及参与交换者拥有产品使用价值等等使整体上交换过程不可逆,因为,虽然交换有合理配置与利用资源的作用,但没有以生产的继续资源终会耗尽,这就是说存在着交易成本,同时它也是符合熵增原理的;但就局部而言这种,整体的熵增并不代表局部可逆交换也熵增,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在深圳做房地产中介,前几年把自己的房子买给一个客户,后来那个客户想在别的地方另买可能比他自己更好的房子,但由于钱不够我这个朋友知道又在去年年头压那个人的价把自己原来的房子买回,今年房价上涨再移手卖出又赚了一把,这就是事实中局部可逆交换也增值(熵减)的例子。因此,要看甲或乙在交换的过程中是否有利。</P>
<P>也就是说,从个人价值优化的角度他们必须符合下面的公式条件:</P>
<P><B>最小与产量最大原理:</B></P>
<P>在同一(人)系统中,产量与时间成本组合搭配以及自我效率提升的选择标准:</P>
<P><B>最大:</B><B>①a1a2……a3f时间组合的整体之生产率>a1时间劳动生产率(设为f)+a2时间劳动生产率(设为f)+a3时间劳动生产率(设为f)……+a4f时间劳动生产率(设为f);</B></P>
<P>简写公式:<STRONG>a1a2……a3f> a1+a2……+a3。</STRONG></P>
<P><STRONG>最小:②a1a2……a3p产品组合的整体之时间成本率<a1产品时间成本率(设为p)+a2产品</STRONG></P>
<P><B>时间成本率(设为p)……+a3产品时间成本率(设为p)。</B></P>
<P>简写公式<STRONG>a1a2……a3p< a1+a2……+a3p。</STRONG></P>
<P>(22)f-F=个人生产率剩余(或单位时间的个人生产的产量剩余)</P>
<P>(23) P-p=社会成本率剩余(或单位产量的时间成本的剩余)  </P>
<P>  从社会价值优化的角度他们必须符合下面的公式条件:</P>
<P>判断两个系统是否有交换、合作的标准是:</P>
<P><B>最大:</B><B>①(a1与a2组合的整体之生产率)>a1主体劳动生产率(设为f)+a2主体劳动生产率(设为f)</B></P>
<P>简写公式:<B>a1a2f> a1f+a2f;</B></P>
<P><B>最小:</B><B>②(a1主体与a2主体组合的整体之时间成本率)<a1主体时间成本率(设为p)+a2主体时间成本率(设为p);</B></P>
<P>简写公式:<B>a1a2p<a1p+a2p</B></P>
<P>可以推广到多个系统是否有交换、合作的标准是:</P>
<P><B>最大:</B>③<B>(a1a2……a3f组合的整体之生产率)>a1主体劳动生产率(设为f)+a2主体劳动生产率(设为f)……+a3主体劳动生产率(设为f)</B></P>
<P>简写公式:<B>a1a2……a3f> a1+a2……+a3f。</B></P>
<P><B>最小:</B><B>④(a1a2……a3p组合的整体之时间成本率)<a1时间成本率(设为p)+a2主体时间成本率(设为p)+a2 主体时间成本率(设为p);</B></P>
<P>简写公式:<B>a1a2……a3f< a1+a2……+a3p。</B></P>
<P><B></B></P><br>以上是在不考虑需求差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0 16:42:2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3-10 20:44:00

我们必须明白自然资源价值的拥有本身不等于由人把它劳动加工所产生出来的产品价值量,厂商生产的产品价值量不等于供给需求者的供给产品价值量,供给产品价值量不等于由人支配使用的产品使用价值量,一种物品从未被生产加工的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到被人使用时所获得的效用价值量的过程是这样一级一级递减的,人类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潜在价值流失的价值,严格上讲人类的生产不应叫创造价值,而应叫发现、选择、利用自然资源价值,被人消费并产生效用的物品只是这所有潜在价值的冰山一角处在顶瑞,学过生物学或生态学的人可能应该比较了解这一点;它同时也是个包含所有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向、聚合的有序性问题,这点学过化学或物理学的人也可能比较了解这一点,化学或物理学中的焓、熵、负熵、“火用”、功能·······等等都有许多的论述,可见,价值范畴并不仅仅是人的问题,只不过可能他们没有想到这些关于物的东西也属于我所说的广义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罢了,人本身就是物的一种,只不过是由较低级的“物”经亿万年的进化一代代逐渐进化为较高级的“物”而己,只是这种“物”更有自主性、更能选择、聚合对自身有用的物质、能量、信息使自身更有序,是一种地球己知的最高级的自然进化而成的控制系统。

作为一种高级的控制系统,人的智慧的高低正是体现在于他或她的懂得认识环境资源的价值、并加以选择使其为己所用的能力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0 22:27:00

总之,我们可以用一个价值流向的模式显示:资源成本率(资源成本Q1/T)—→生产率(产品量Q2/T)—→供给率(供给量Q3/T)—→使用价值率(使用价值量Q4/T∶对于价值参照系统而言是效(用)率);(注:T为时间,且T≠0)在同一时间内,理论上追求Q1/T=Q2/T=Q3/T=Q4/T,现实上肯定存在Q1/T≥Q2/T≥Q3/T≥Q4/T。对于价值参照系统而言效用率(Q4/T)的最大化是他或她所追求的,有一个阶段性:①接近Q4/T=Q3/T,但Q4/T≠Q3/T;②接近Q4/T=Q2/T,但Q4/T≠Q2/T;③接近Q4/T=Q1/T,但Q4/T≠Q1/T;不过,Q4/T在接近Q1/T中可能Q3/T或Q2/T也更接近Q1/T,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前者与后者都是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但能实现的程度则视其智慧(能)的高低而定,这就是说智慧(能)一方面必须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的量与资源使用价值量之间的认识(信息) 相对对称,另一方面必须追求对资源成本(潜在使用价值量)的认识(信息)完全性,前者讲的是自身均衡、资源优化配置,后者讲的是资源利用;前者讲的是供给量与需求量均衡,后者讲的是资源利用的优化、效用规模的扩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