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需求定律
——刘斌夫《新体制经济学十大定律》
竞争与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两大动力。市场经济的动因就是竞争与需求。竞争与需求双双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竞争机制与条件应当公平均等,竞争效率与结果应当差异化。基本需求应当全社会人人平等,超量需求和特殊需求应当引入公平竞争。竞争存在于市场运行的全过程,满足需求是市场经济发展之目的。没有竞争和需求,就没有市场经济。
①竞争公平原理:资本竞争,要求项目准入的条件必须公平,一视同仁。这个资本可包括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如个竞争准入条件不对等,竞争过程和结果势必不公平,资源配置则不优化,竞争效率不是最高,竞争效益不是最大化,最终造成资源浪费,社会财富总量减少或流失。生产竞争和市场竞争、产品竞争与服务竞争,尽皆如此,都须遵循公平原则。
②竞争激励原理:竞争必须引入激励机制,加大其功能。生产竞争、产品竞争的利益激励,推动技术进步而增大产能;市场竞争、服务竞争的利益激励,推动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③需求平衡原理:需求可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直接需求与间接需求、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显性需求与潜在需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等。需求的满足,与收入增加、心理渴望和未来信心密切相关。需求的增长与生产机制、流通机制和信用机制密切相关。增量收入可以竞争,福利需求可以平分。需求对人的生存,是一个常量;对人的发展,是一个变量。经济发展,就是要扩大需求的变量;社会和谐,首先要保证需求的常量。需求大而供应不足、产能不足,是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滞后的表现;需求不足而产品过剩,是因投资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速过快而全民收入偏低,收入增长赶不上经济增幅;外需过大而内需不足,是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因国民人均收入不高和贫富两极分化,国民经济体内潜伏着较大的风险,容易酿成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危机。因为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构成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的大小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本定律侧重针对消费需求研究。消费倾向中,即便国民收入较高,颇具消费能力,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财富累积心理或对未来失去信心两种相反情况下都会将收入的一部份收藏、贮存起来,这样,就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趋势,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而客观上呈现生产过剩。如果国民收入普遍偏低,收入越低而经济增长又越快形成强烈反差,消费需求就会越加不足,消费领域流动性下降,边际消费倾向就成倍递减,使内需更加严重不足,堕入经济社会环境最终恶化的不良循环。如果增加国民收入之后,由于边际递减效应,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的增长依然赶不上经济的高速度大幅度增长,那么,就须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开发文化、休闲、旅游、娱乐、体验经济及精神产品,吸引、引导和刺激文化消费,对存款降息以刺激消费领域的流动性,增大需求变量。如果需求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即可能导致经济危机频发。需求与收入的平衡,需求与竞争的平衡,需求与结构的平衡,需求与增长的平衡,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前景。
摘自人民出版社2010.12第一版刘斌夫新著《新体制经济学泛论》
宏观经济学家刘斌夫《新体制经济学四大规律十大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