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即使是布坎南这样的西方政经学家来申讨边际效用价值论,他所能批驳的也就是基数效用论。而序数效用论和显示性偏好理论,则是所有“批驳”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学者都没有学习到的。
当然,西方经济学也不是完美的,因为科学不可能是完美的,正如数学、物理学仍然不是完美的一样。但西方经济学作为社会学科中唯一的一个成功地科学化的学科,是愿意探讨真正的人性、设计真正的人性社会的学者的努力方向。
不学习就去“批驳”,如果仅仅是时代的原因,那还好办。恕我直言:可怕的是仅仅因为迷信或者无知。。。。。。
问淡泊两个问题;
1)基数效用论描述的都是单物品的效用;序数效用论为什么非要描述一组物品的效用呢?单物品的序数效用怎样表达?
2)序数效用论以完备性为第一假设,按照VADLIAN 的说法,这个是最无争议的。但我想问: 消费者真的会认定不同的消费束存在“~ ”的关系吗? 9个鸡腿1杯酒与9杯酒一个鸡腿怎么可能在一个偏好序?
问淡泊两个问题;
1)基数效用论描述的都是单物品的效用;序数效用论为什么非要描述一组物品的效用呢?单物品的序数效用怎样表达?
2)序数效用论以完备性为第一假设,按照VADLIAN 的说法,这个是最无争议的。但我想问: 消费者真的会认定不同的消费束存在“~ ”的关系吗? 9个鸡腿1杯酒与9杯酒一个鸡腿怎么可能在一个偏好序?
1、序数效用论是给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进行排序,基本讨论消费者消费两种以上商品时的偏好状况。当然,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只消费一种产品的情况完全可以表达,即其无差异曲线收缩为坐标轴上的一个点,这个点离原点的距离(即该商品的消费数量)等于消费者的预算约束除以该商品的价格。
2、9个鸡腿1杯酒与9杯酒一个鸡腿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偏好序,当然也可能反之,没有谁规定这两组商品组合一定是无差异的。具体情况要看消费者对鸡腿与酒的效用的主观评判。
设鸡腿为X,酒为Y。消费者如果认为鸡腿与酒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即dy/dx<0,则其无差异曲线将具有负的斜率。dy/dx=0,则两种商品为独立关系,其无差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若dy/dx>0,则其无差异曲线具有正的斜率,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出现的,因为这种商品组合会大大增加消费者的预算负担。当然,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不一定是连续的,完全可能是离散的,经济学不排斥消费者选择的各种可能。
谢淡泊的专业回答。
第一个问题解释可以接受。
但如果比较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在单品消费下(稀缺为前提),对选择有同样的解释————实际就是禀赋决定消费量,与效用无关;对消费量与效用的关系也有大致相同的解释————随消费增加,满足感总量(或等级)在增加(提高);但是基数效用论有边际效用及其递减的概念,而序数效用则失去这个解释能力。用偏好替代效用概念,第一排除了单品消费的研究,因为偏好定义本身是以两物品组合及其比较为内容的;第二,偏好序何以决定?如果没有可观察的变量作为偏好决定的原因,所谓“效用函数”就只能是统计归纳性或猜测性的,不具有理论(因果演绎逻辑关系)的意义。这方面并没有比基数效用论前进多少。
第二个问题,有不同看法。
我理解,无差异曲线只是用于描述可替代物品的偏好序的,否则无所谓“等效用”。可是完全替代产品的dy/dx<0=C , 是个直线。而对于不可替代的两物品,何以有ΔUx= - ΔUy ?X与Y是否可以替代,取决于X、Y对消费者的效用种类,色之于目,乐之于耳完全是不同的愉快感觉,怎么可以替代? 当然可以回答所有物品的效用都是无差别具有同一性的,否则不叫效用,但这是严重与事实不符的,不应让事实符合定义。所举的dy/dx=0 情况相当普遍,而dy/dx>0=C就是互补品,也并不稀少。这里还涉及不到预算约束问题。只是说两物品关系的曲线远不是dy/dx<0所能概括的,将dy/dx出现的各种情况统称为“无差异曲线”也是名不副实的。矛盾在于事实上在消费束间部分存有的“~”的关系,序数效用论却当作"全称"性质的公理了。
假设与事实不符,被认为是无碍理论正确的。但这种观点是值得怀疑的。我想,一个假设可以不被证实,但也一定不能被证伪。如果事实上存在相交的平行线,几何理论是不可能正确的;光速的常量性质如果被证伪,相对论也有问题。
以上想法有何不对,请指出。
楼上请说明效用理论错在哪里?
对于所提出的观点,可以问几个“什么是”:
什么是社会购买力?是收入吗?要考虑价格吗?什么是收入?是货币收入吗?怎么来的?什么是价格?怎么形成的?没有这些基础答案,经济理论就是无本之木。
以下引自张五常经济解释:
我可举一个有趣(而非事实)的例子,来说明「A→B,所以Not A→Not B」这个谬误。话说有一群人,每个都是白痴,对世事茫然不解。经济学者却假设他们每个人明智地争取最大的利益。事实上,这些人都是白痴,所以这个经济假设显然是错了。这些白痴听说汽油站很好玩,于是每个人都开办油站了。因为是白痴,他们之中有些把油站建在荒山之上,有些建在密林之中,也有些建在海上的。没有公路汽车经过,油站怎可以生存呢?但他们当中有几个同样的白痴,却胡里胡涂地把汽油站建在公路旁。过不了多久,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只有在公路旁建油站的白痴能生存。事实上,他们是不知自己所为的。经济学者假设他们懂得怎样争取最大利益,显然是错了的,但留存下来的油站,却刚刚与争取最大利益的假设不谋而合。假设白痴懂得怎样争取利益虽然是错了,但却准确地推测了白痴建油站在公路旁的行为,这些行为于是就被解释了。说他们不知所为,所以油站不会建在最有利可图的地方,是谬论。
中国古代有一个传说,认为月蚀是一只很大的天狗把月亮吃掉。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中国人曾以这无稽的假设,准确地推测了月蚀所发生的时刻!这个月蚀时刻理论是错了的,但却大有解释(推测)能力,算是有用的理论了。我们今天的月蚀时刻理论代替了中国古时的,不是因为今天的对而昨天的错,而是今天的有较大的一般性,可以解释天体中的其它现象。说不定到了明天,今天的月蚀时刻理论也可能被证实是错了的。但对或错都无伤大雅。套套逻辑是绝对的,但没有解释力。有解释力的理论可能错,但更重要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不管是对还是错,有解释力的理论就是有用的理论。说没有天狗吃月亮,所以不能以此准确地推测月蚀的发生,是谬论。我们要将问题分得一清二楚。
——————————————
淡泊兄是让我学习这段吗?
张的意思是虽然知道假设错了,但只要有解释力,就是好理论。
如果我理解对的话,就这样反驳:
当一个假设还不能被证伪的时候,以其为基础的理论可以“认为”是一个好的理论,虽然它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理论。但当假设已经被证伪,那这个理论就一定不是好的理论。
原因是什么呢?
1)最后被预测的结果不一定是以这个假设为唯一原因的。原先的所谓预测有可能是“瞎猫碰死耗子”。
2)作为逻辑,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是最为科学即不可证伪的。因此,如果逻辑的起点被事实证伪,其结论被证伪是迟早的事。如果结论又不可以证伪,只能得出结论:逻辑本身有问题。因此当假设被证伪后,你必须作出判断:是逻辑本身错了?还是以该假设为基础的理论错了?两者必居其一。
不是有个鼻子与眼镜的例子吗?某人看到某学校的学生多戴眼镜,又看到眼镜都架在鼻子上,于是得出假设:鼻子凸起是为了架眼镜。于是可以构建一个有关鼻子构造的理论。这有没有解释力?是好理论吗?
所以,我以为好的理论一定是“两头符合事实,推理符合逻辑”。在推理严格符合逻辑的条件下,一头(假设或结论)被证伪,这个理论就不是好的理论。
请淡泊兄再指点。
五、 对边际效用的批判
﹝四)“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太窄,将递减区约束在一次消费事件(或消费单位)内,这便要求消费品连续可分,且每份消费品的客观效用相同。显然对于鞋、电视机等不可分商品,用边际效用递减完全不能描述。若是在几次连续的消费事件中,商品的效用则是常恒的,而非什么递减,例如昨天吃的饭和今天吃的饭就是效用常恒。也正是由于“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太窄,所以效用递减论在事例分析中,绝大多数是讲一次消费事件中的递减,而非几次消费事件中的递减。例如讲一口一口喝水,最后一口水的效用最小;一口一口吃饭,最后一口饭的效用最小。这是明显的逻辑混乱。一口水、一口饭可不是消费单位,更不是价格中的常用单位。这里的问题是:
A、消费品是先买后消费,不管第一口饭与第n口饭的关系怎样,都没法对饭的价格产生影响。
B、价格变化是指几次消费(或卖买)事件间的变化,而非一次消费(或卖买)事件中各消费部分的变化。这就是说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描述的对象与价格寄宿的主体不是同一个东西,二者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不管一顿饭中各口饭的效用是递增、常恒还是递减,都对价格没有影响。事实也是这样,没人觉得水贵时的水止渴些,也没人觉得水便宜时的水不止渴一些。
C、即使是在一次消费事中,递增和常恒似乎比递减多,如电的效用就是常恒,如剪头中最后那一剪的效用最大,如煮饭中最后时段的煮的效用最大。
为什么在各消费事件内部的效用变化也不一致呢?这是由各消费事件的内部结构决定的,结构不同变化不同。吃饭喝水是累加事件,所以具有递减性,但是用电、剪头和煮饭是结构事件,所以具有常恒或递增性。这是因为,在累加关系中事件整体的总效用确实是由事件的每一部分的分效用累加的,此时总效用与分效用的性质完全一样,只是量不一样;而在结构关系中则是结构决定事件的性质,此时最后一步不完成整个事件便没有效用,四个碳原子与钻石分子就是这种关系。不用多说,内部是结构关系的商品占社会商品的大多数。实际中的多数消费品内部既有累加关系也有结构关系,边际论在此时往往只谈其累加的一面而不谈其结构的一面,这不是科学态度。如在四个鸡蛋做的蛋糕中,边际论便只谈其累加的一面,而不谈其结构。其实,人们做蛋糕时是四个鸡蛋一起加入面中的,人们吃蛋糕时是四个鸡蛋一起吃的,这是结构关系的决定。这就是说四个鸡蛋的效用是常恒的。
(五)如果消费品不可分(且不谈连续可分),即不像水和煮饭那样还能再分割,则得出边际效用递减定律的分析方法全然无效,如鞋、汽车。自然边际论对此也绝口不提,去说第二个0.1双鞋与第一个0.1双鞋的效用小,而是直接将从一口一口喝水中得出的递减性来个乾坤大挪移,说鞋增加了,效用递减。如有不服,他们便叫你去穿两双鞋试试看----实际是叫你同时穿两双鞋试试看。呵呵,还是让递减论者自己同时穿两双鞋吧、自己同时坐两辆车吧、自己同时睡两张床吧!对这些商品,人们一次只能消费一件或一个最小单位!
可以说,用边际效用递减说明的价格运动的,没有一例不是乾坤大挪移的结果。他们取定律中的“递减”义来说事,而将定律得以成立的条件及其它内涵则丢给上帝。对此边际论者往往强调理论用于实际时存在条件逐步放宽的问题,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边际论中是将递减定律描述的对象更换了!递减定律描述的对象是一次消费事件内各消费部分间的关系,而现在将这个对象更换成了各次消费事件之间的关系,这可不是条件放宽。对付这种诡辩的最佳办法是,请他们先证明他们要说明的对象的效用确实递减了。譬如现在的电脑比过去的便宜,便请他们证明现在电脑的效用没过去大。在这里,忽视现在的电脑与过去的电脑间的差异才叫条件放宽。
其实效用论中还有一个前提,即消费饱和度。消费饱和度是说在一定时间内人们对任一消费品的消费量都有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的商品人们不能消费。边际效用递减就是描述消费饱度之内的消费行为,但是消费饱和度不仅是一个纯技术性概念,而且它本身就有递减的内涵,那么消费饱和度下导出递减规律是否恰当?我看有点多余。显然,鞋、电视机、床等的消费饱和度就是一个,如何描述其效用是递增还是递减?当然也得承认随条件逐步放宽,边际效用递减还是能近似说明一些价格现象,但仅是近似说明。这如同“地方说”能近似说明地面是平面的一样,这不代表地面真的是平面。“地方说”中假设了地球无边无际,地面是平面的结论己包涵在假设之中,这同消费饱和度中包涵递减性有着惊人的相似。理论中多一个假设便多一个忽略和缺陷,地面是平面就是对地面的曲面性的忽略。显然将所有“地面是平面”加起来,地面便是球面。毫无疑问,一旦撤除“一定时间”、“其它不变”这些限定,效用论便无从建立,那么我们能否在撤除这些限定后还能建立起一个理论,以描述n个“一定时间”及n个“其它不变”加起来后的价格呢?似乎我的理论做倒了这一点。
六、 钻石与水是个伪问题
最令效用递减论自豪的,恐怕是对斯密的钻石与水这一悖论的圆满解答,但遗憾的是这是个伪问题。这是因为水的价格与钻石的价格的计量单位不同,它们间不可比较大小。当我们说单位水比单位钻石便宜时,没人交待过水的计量单位是什么,钻石的计量单位是什么?这是根本说不过去的,但是经典理论就这么说了。显然,如果水的以“亿立方米”为计量单位,钻石以“克”为计量单位,能说“1亿立方米”的水价比1克的钻石便宜?有人会争辩说水与钻石的计量单位都应用“克”,这就是逻辑混乱了。 “克”是质量的单位,而非物质的单位,水与钻石都是物质而非质量,经济学中是取义于物质的,“1克水”中的“克”与“1克钻石”的“克”是同字不同义,或者说,水与钻石的价格的完整单位分别是“元/克水”和“元/克钻石”,它们间没法比较。显然若换成计量单位不易混淆的两种商品,这种不可比较性便一目了然,如电与钻石,它们价格单位分别是“元/度”和“元/克”。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种不同商品的效用曲线,这己说明了不同商品价格的量纲不同。连两种商品的效用曲线都不能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那么此时的效用分析是如何进行的?。
日常生活中往往说电视机比米贵,那是因为电视机和米的单位己经依照日常购买习惯确定了,分别确定为“台”和“斤”,此时真正比较的是二者价格中的分母,是说买一台电视机付的钱比买一斤米付的钱多。事实上没人说一台电视机比一车匹米贵(车匹是大额卖买中的常用单位)。经济学中可不能这么比较!
楼主的问题撞到曹先生的枪口上了。
记得对你的几乎每一点疑问我们都讨论过。再简要辩驳一下;
1、连续消费与一次性消费问题: 递减都存在。下多级台阶是递减,下一个也是递减,是个特殊。
2、昨天饭与今天饭效用恒常问题: 因为是新的需要产生了。边际效用递减是对确定了的一个需要量而言的。
3、先买后消费问题: 效用的本义是预期效用,不是效应。
4、价格是几次消费间的变化问题: 这种时候,也是消费者把多次消费的总量当作一次需要量的时候。
5、电饭煲最后电量效用最大问题: 消费有一个最小消费单位;在这个最小单位内是“结构”问题。
6、电脑便宜问题:价格不是由需要方单独决定的,而是由供需双方共同决定。而供给方对价格的影响(成本)也是原料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但那是放弃的效用。
7、饱和度问题:我确是用饱和需要量和禀赋量来作为度量边际效用的工具的。就是你说的饱和度。如果承认饱和度有递减就可以了。其它的可以问:饱和度可以作为边际效用的量度吗?我认为可以,但并不多余。因为由此可以推演出很多结论,包括说明价格的来源,似乎还是有些道理的。
8、钻石与水的问题:也与电视机与米的关系一样,也是个常识问题。钻石也有个习惯的消费单位。或者是依据满足需要(在可感觉的时段内)的花费来比较。
算是针锋相对,一起讨论吧。
ruoyan 发表于 2005-4-24 20:23
以下引自张五常经济解释:我可举一个有趣(而非事实)的例子,来说明「A→B,所以Not A→Not B」这个谬误。话说有一群人,每个都是白痴,对世事茫然不解。经济学者却假设他们每个人明智地争取最大的利益。事实上,这些人都是白痴,所以这个经济假设显然是错了。这些白痴听说汽油站很好玩,于是每个人都开办油站了。因为是白痴,他们之中有些把油站建在荒山之上,有些建在密林之中,也有些建在海上的。没有公路汽车经过,油站怎可以生存呢?但他们当中有几个同样的白痴,却胡里胡涂地把汽油站建在公路旁。过不了多久,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只有在公路旁建油站的白痴能生存。事实上,他们是不知自己所为的。经济学者假设他们懂得怎样争取最大利益,显然是错了的,但留存下来的油站,却刚刚与争取最大利益的假设不谋而合。假设白痴懂得怎样争取利益虽然是错了,但却准确地推测了白痴建油站在公路旁的行为,这些行为于是就被解释了。说他们不知所为,所以油站不会建在最有利可图的地方,是谬论。中国古代有一个传说,认为月蚀是一只很大的天狗把月亮吃掉。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中国人曾以这无稽的假设,准确地推测了月蚀所发生的时刻!这个月蚀时刻理论是错了的,但却大有解释(推测)能力,算是有用的理论了。我们今天的月蚀时刻理论代替了中国古时的,不是因为今天的对而昨天的错,而是今天的有较大的一般性,可以解释天体中的其它现象。说不定到了明天,今天的月蚀时刻理论也可能被证实是错了的。但对或错都无伤大雅。套套逻辑是绝对的,但没有解释力。有解释力的理论可能错,但更重要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不管是对还是错,有解释力的理论就是有用的理论。说没有天狗吃月亮,所以不能以此准确地推测月蚀的发生,是谬论。我们要将问题分得一清二楚。——————————————淡泊兄是让我学习这段吗?张的意思是虽然知道假设错了,但只要有解释力,就是好理论。如果我理解对的话,就这样反驳:当一个假设还不能被证伪的时候,以其为基础的理论可以“认为”是一个好的理论,虽然它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理论。但当假设已经被证伪,那这个理论就一定不是好的理论。原因是什么呢?1)最后被预测的结果不一定是以这个假设为唯一原因的。原先的所谓预测有可能是“瞎猫碰死耗子”。2)作为逻辑,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是最为科学即不可证伪的。因此,如果逻辑的起点被事实证伪,其结论被证伪是迟早的事。如果结论又不可以证伪,只能得出结论:逻辑本身有问题。因此当假设被证伪后,你必须作出判断:是逻辑本身错了?还是以该假设为基础的理论错了?两者必居其一。不是有个鼻子与眼镜的例子吗?某人看到某学校的学生多戴眼镜,又看到眼镜都架在鼻子上,于是得出假设:鼻子凸起是为了架眼镜。于是可以构建一个有关鼻子构造的理论。这有没有解释力?是好理论吗?所以,我以为好的理论一定是“两头符合事实,推理符合逻辑”。在推理严格符合逻辑的条件下,一头(假设或结论)被证伪,这个理论就不是好的理论。请淡泊兄再指点。
ruoyan 发表于 2010-4-9 11:55
“钻石的价格,那是由钻石的数量之稀少决定的。当钻石的数量非常少,而绝大多数人都不想买、不想要”
这里你已经在表达边际效用论观点了。
边际效用就是“想要的数量”与“可消费的数量”的一种关系表达。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