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货币出现之后,商品就有了价格。价格是什么?政治经济学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即此时价值又由价格表现出来。例如,一个裁缝做了一件衣服,拿到市场上去卖,开口就要一两银子,一个财主看中了,说:“好,好,一两就一两,成交!”那么这件衣服的价值就是一两银子。下面我要问了:裁缝随口要的一个价格就恰好能使一件衣服的社会不要劳动时间和一两银子的社会不要劳动时间相等,岂不是很奇怪吗?如果财主还价呢?
对于价格忽高忽低的情况,政治经济学是这样解释的:“从长远的、平均的角度看,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这句话就等于是说:商品的平均价格就是价值。例如,在某个地域、某一段时间内,一件衣服的平均价格是一两银子,那么一件衣服的价值就是一两银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又出现了上面的疑问:是什么决定了商品必然是等劳动时间进行交换的呢?政治经济学把这个问题含糊过去了。况且,商品之间真的都是按照等劳动时间进行交换的吗?谁统计过,谁证明过?“从长远的、平均的……”,多长远才算长远,是10年,100年,还是1000年?
其实,上面的所有疑问都是因为政治经济学在后面把劳动价值论抛弃造成的,前面说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后面则又说价值由价格表现,丝毫不见劳动时间的影子,结果就造成把价格和价值混同起来,才出现了后面的种种疑难问题。例如:工资是不是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特地创造了“劳动力”这个词,他认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而劳动力的价格就是劳动力价值(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在这里,他仍然坚持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可见,他已经把价值的原始定义抛弃得一干二净了。
别的什么都不说了,下面就换一个角度去考虑,如果我们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始终认为价值由商品的社会不要劳动时间决定,出来社会不要劳动时间外,任何东西都不能表现价值,那么情况又会怎样呢?你会发现,经济学的前景一片明朗。
假设一件衣服消耗了8个工日,那么一件衣服的价值就是8个工日;再假设10斤大米消耗了10个工日,那么10斤大米的价值就是10个工日。如果一件衣服和10斤大米相交换,这里,一件衣服的价值就是8个工日不变,10斤大米的价值还是10个工日不变,10斤大米不能表现一件衣服的价值,一件衣服也不能表现10斤大米的价值,这个交换是不等价交换,裁缝赚了两个工日的价值,农民亏了两个工日的价值,所以裁缝就富裕,农民就贫穷。
因为世界上的商品交换,不可能做到双方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相等,即使有,也是极其罕见的巧合,所以不等价交换是普遍的。虽然劳动价值论要求商品要进行等价交换,但是这不等于实际上商品交换就是等价交换。这就好比我们理论上要求干部都要廉洁奉公,可是实际上真正廉洁奉公的干部是很罕见的一样。(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 12:01:0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