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631 8
2004-10-01
我认为,要知道价格由什么决定,必须知道价格的本质,不知道这个,就不可能知道价格由什么决定。所以我单拉个帖子来讨论这个问题。


价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个东西卖多少多少钱;另一种就是在货币出现之前,物物直接交换时代,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例如,一件衣服换10斤大米,那么一件衣服的价格就是10斤大米,10斤大米的价格就是1件衣服。

而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本中,把上面的交换比例说成是价值的相互表现,例如10斤大米的价值是1件衣服,1件衣服的价值是10斤大米,这是完全错误的,与书上原来价值的定义自相矛盾。因为按照定义,价值是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那么当1件衣服和10斤大米交换时,既然说10斤大米表现的是1件衣服的价值,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10斤大米和1件衣服消耗的劳动时间相等,不然就不能表现它的价值。可是,能正好相等吗?不可能有这么巧的。尽管书上也对此作了解释,也是很牵强的。

商品价格虽然有两种表现形式,其实这两种形式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例如,当1件衣服卖10元,1斤大米卖1元时,本质就是衣服和大米的交换比例是1件换10斤。当1件衣服卖到20元,1斤大米卖到2元时,它们之间的交换比例仍然没变,还是1件换10斤,所以这时就等于价格没变。所以我们说,当社会上所有商品价格的涨幅都一样时,价格就等于不变。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价格的本质就是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那么价值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价值是不能表现出来的,一件商品,一旦被制造出来,它消耗的劳动时间就确定了,即使我们统计不出来,这个时间也是存在的,所以商品一旦被生产出来,价值就确定了,不是也不能通过其他商品表现出来。价值和价格应该分别单独计算,不能混淆。时间怎么能和比例混在一起计算呢?)

所以,两种商品直接交换,表现出来的不是价值,而是价格。

那么应该怎么给价格下定义呢?我认为,《政治经济学》中,把价格定义为:“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简化一些,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表现,这是不对的,这里把价格和价值混同起来。我看,应该把价格定义为:“是商品的交换能力”才比较合适,因为哪个商品价格高,哪个商品就能交换到更多的东西,交换能力就强。

我想,弄清楚这个问题,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就容易解决了。就先写到这里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0-1 11:56:00
(相关文章)

应将劳动价值论贯彻到底——谈政治经济学的错误

提要: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等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在提倡劳动价值论的时候,却在半途就把它给抛弃了,在他们的经济学的后半部分,就找不到劳动价值论的影子了。

价值就是价值,价格就是价格,价值体现的是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价格体现的是商品间的交换比例,它们之间丝毫没有关系。而政治经济学却把价值混同于价格,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把价值的原始定义抛弃地干干净净,是完全错误的。

正文:

劳动价值论的雏形最先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配第提出的,后来经过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必须以价值为基准,进行等价交换。

这个理论无疑是正确的,没有任何一个价值论可以代替它。可是,这个理论的建立者们却都犯了这样一个错误:他们都只是在各自著作的开头部分阐述了这个理论,在后来,当遇到了价格的时候,他们就在不知不觉间把这个理论抛弃,用价格来代替劳动价值论(尽管他们有可能不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偷换概念,所以就致使他们的经济学最终都走进了死胡同,连绝对正确的劳动价值论也被拐带得遭人怀疑。这就好比是一幢基础非常牢固的大楼,因为中间偷工减料,致使大楼倒塌,结果就造成许多不明真相的人怀疑大楼的基础有毛病。

好不是硬夸的,坏也不是硬骂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分析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精髓部分,看看它的推理有什么错误。

传统政治经济学在开头的价值这一部分就说: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句话当然应该这样理解:生产一件衣服,如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8个工日,那么这件衣服的价值就是8个工日;而且这件衣服一旦被生产出来,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确定了,当然它的价值也就确定了,不会再变化(忽略运输、保管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可是,在后面的商品交换这一部分里,传统政治经济学又认为:一件衣服如果和10斤大米相交换,那么它的价值就由10斤大米表现出来,即它的价值是10斤大米,反过来说,10斤大米的价值也是一件衣服,它们是等价交换。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要产生这样的疑问:10斤大米是怎样表现一件衣服的价值的,难道10斤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一件衣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恰好相等吗?商品交换是偶然发生的,世界上每时每刻都要进行成千上万次的交换,讨价还价自然难免,一件衣服在这一时刻这一地点换了10斤大米,可是如果稍微换了地点或者换个时刻,就有可能换到8斤大米或者15斤大米,难道一件衣服和8斤大米、和15斤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相等吗?难道它们仍然是等价交换吗?大家还都知道,在实际的商品交换中,没有一个商品交换者考虑过自己的商品或者对方的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可是他们在交换成功后,双方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却能恰好相等,这就奇怪了,难道有一只无形的手吗?对这些问题,政治经济学都没有解释,而是强加给我们。(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 11:56:00

(接上)货币出现之后,商品就有了价格。价格是什么?政治经济学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即此时价值又由价格表现出来。例如,一个裁缝做了一件衣服,拿到市场上去卖,开口就要一两银子,一个财主看中了,说:“好,好,一两就一两,成交!”那么这件衣服的价值就是一两银子。下面我要问了:裁缝随口要的一个价格就恰好能使一件衣服的社会不要劳动时间和一两银子的社会不要劳动时间相等,岂不是很奇怪吗?如果财主还价呢?

对于价格忽高忽低的情况,政治经济学是这样解释的:“从长远的、平均的角度看,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这句话就等于是说:商品的平均价格就是价值。例如,在某个地域、某一段时间内,一件衣服的平均价格是一两银子,那么一件衣服的价值就是一两银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又出现了上面的疑问:是什么决定了商品必然是等劳动时间进行交换的呢?政治经济学把这个问题含糊过去了。况且,商品之间真的都是按照等劳动时间进行交换的吗?谁统计过,谁证明过?“从长远的、平均的……”,多长远才算长远,是10年,100年,还是1000年?

其实,上面的所有疑问都是因为政治经济学在后面把劳动价值论抛弃造成的,前面说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后面则又说价值由价格表现,丝毫不见劳动时间的影子,结果就造成把价格和价值混同起来,才出现了后面的种种疑难问题。例如:工资是不是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特地创造了“劳动力”这个词,他认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而劳动力的价格就是劳动力价值(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在这里,他仍然坚持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可见,他已经把价值的原始定义抛弃得一干二净了。

别的什么都不说了,下面就换一个角度去考虑,如果我们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始终认为价值由商品的社会不要劳动时间决定,出来社会不要劳动时间外,任何东西都不能表现价值,那么情况又会怎样呢?你会发现,经济学的前景一片明朗。

假设一件衣服消耗了8个工日,那么一件衣服的价值就是8个工日;再假设10斤大米消耗了10个工日,那么10斤大米的价值就是10个工日。如果一件衣服和10斤大米相交换,这里,一件衣服的价值就是8个工日不变,10斤大米的价值还是10个工日不变,10斤大米不能表现一件衣服的价值,一件衣服也不能表现10斤大米的价值,这个交换是不等价交换,裁缝赚了两个工日的价值,农民亏了两个工日的价值,所以裁缝就富裕,农民就贫穷。

因为世界上的商品交换,不可能做到双方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相等,即使有,也是极其罕见的巧合,所以不等价交换是普遍的。虽然劳动价值论要求商品要进行等价交换,但是这不等于实际上商品交换就是等价交换。这就好比我们理论上要求干部都要廉洁奉公,可是实际上真正廉洁奉公的干部是很罕见的一样。(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 12:01:0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 11:59:00

(接上)

货币出现之后,商品的价值仍然是它消耗的劳动时间,价格不能表现它。例如,一件衣服消耗8个工日,卖10元,10斤大米消耗10个工日,也卖10元,那么当农民卖了10斤大米买了一件衣服后,他就亏了两个工日的价值。当裁缝卖了一件衣服买了一把剪刀时,如果一把剪刀消耗了5个工日,那么裁缝就亏了3个工日的价值。谁贫谁富,谁赢谁亏,一目了然。

既然价格不是价值的表现,那么价格又是什么呢?价格表现的是商品间的交换比例。货币出现之前,一件衣服换10斤大米,那么一件衣服的价格就是10斤大米,10斤大米的价格就是一件衣服。这就是它们之间的交换比例。货币出现之后,一件衣服卖20元,一斤大米卖2元,那么一件衣服就能和10斤大米相交换;如果一把斧头卖40元,那么一把斧头就能换20斤大米。从他们的交换比例,我们就能算出来各方在价值上的赢亏,我们就能找到有人贫有人富的原因。

商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它的价值就确定了,但是它的价格却不固定,有可能随时随地变化,而且价值丝毫也不能决定价格,价格不是围绕价值波动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的少,求的多,价格自然就高。

下面就略了。详细请看拙做《研究经济学,务必从粮食开始》《经济学正义》。后者贴在“经济学俱乐部”(http://u0313157.e1.13939.org/y-dxs/wz/jc-A/A6.htm)。

总起来说,一旦我们把劳动价值论坚持到底,就能把经济学上所有的难题都弄通,为什么商品经济中会出现有穷有富、有赢有亏、为什么会有经济危机等问题,都变得清清楚楚的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 12:02:4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 00:49:00

千万别以一个错误批另一个错误。

一件衣服换10斤大米,是以什么为标准确定这个比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 20:00: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4-10-2 0:49:04的发言:

千万别以一个错误批另一个错误。

一件衣服换10斤大米,是以什么为标准确定这个比例?

我不知道你问的是什么意思,所以不好回答。

拿衣服换大米,总有成功的时候吧,不管是一件衣服换10斤大米,还是20斤,总有个结果吧,总有个比例吧。

如果你问的是什么决定的一件衣服换10斤大米,这就是问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了,这当然是由供求决定的,供求决定价格。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价格的本质是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这个千万不要忘了。 我们先从一个特殊的例子开始看。假设社会上只有两个人——张三和李四,张三生产衣服,李四生产大米。再假设在某个时候,张三手里有2件衣服,李四手里有400斤大米,他们要交换。 张三的2件衣服不能都拿出去交换,他自己还要穿1件,所以他只能拿1件衣服出去换大米,也就是他只能向市场供1件衣服,这件衣服就是商品,他留给自己穿的那件不能叫商品,所以张三向市场提供的商品量就是1件衣服;同样,李四也不能把400斤大米全部拿出去交换,他自己还要留一部分自己吃,假设他一年最少要留200斤,那么他最多只能向市场提供200斤大米,这是供的一方面。下面再看看求的一方面:张三一年至少需要200斤大米,而李四至少需要1件衣服。 他们在交换的时候,就要讨价还价了。假设张三开口就要500斤大米,能否成交?怎么可能,李四最多只能出200斤大米,如果这样的话,张三的那件衣服就是再放一年,也卖不出去,他就只好饿一年了,这样肯定不行。那边李四暗想:这个家伙真狠,漫天要价,我就来个摸地还钱——“100斤,多一点别想!”张三想:“100斤?这个家伙比我还狠!你就光一年屁股吧。”张三就说:“300斤吧,你涨一点,我去一点。”就这样加来砍去,假设最后以150斤成交。这样张三就要搭配点野菜度日了。 下面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会以150斤成交,而不是以500斤或100斤成交?这还是由各种商品的产量决定的,或者说是由“供”和“求”决定的。 而整个社会毕竟不只是这两个人,这两种商品,还有许多人,许多商品,但是不管有多少人,多少种商品,都逃不脱这个规律。只不过当元素多时,情况复杂一点。比方说,全社会有1000个农民生产大米,地主手里有1000斤大米,贫农手里有100斤大米,那么当张三要500斤一件时,地主就很爽快地答应了,那么贫农就只好光腚了。 下面再看一个例子:有师徒两人都打造斧头,师父的斧头又轻便、又锋利、又美观,消耗的铁当然也少,而徒弟的斧头又笨拙、又钝、又丑陋,当然消耗的铁也多,他们共同拿到市场上去卖时,师傅的斧头的价格要比徒弟的高,在这里,有人说商品的价格是由质量决定的,对不对? 当然不对,还是由供求决定的。假设徒弟把斧头拿到一个极缺斧头的市场上去卖,价格当然要比师傅的高。在例如,在沙漠里,有几十个人渴得要死了,你拿1瓶矿泉水去卖,另一个人拿几瓶浑不拉叽的河水去卖,你的价格不会比他的价格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