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等价交换论已面世二十年了,可中国经济学界尚无一人接纳,究其之所未接纳的原由是----无不认为,从逻辑上讲,不可能找到实现劳动等价交换的办法----商品经济制度(或者说,从理论上讲,不可能存在劳动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形态)。所此,再谈一谈实现劳动等价交换的办法。
找不找的到实现劳动等价交换的办法,就看能否消除社会成员间非劳动收入差异,
什么是非劳动收入?广义非劳动收入与狭义非劳动收入(此指劳动等价交换论所针对消除的非劳动收入)
没有付出相应的劳动而获取的收入称为非劳动收入。广义非劳动收入可归纳为三类: 1 接受捐赠,乞讨,拾弃(捡别人丢弃的财物——捡破烂); 2 偷窃,诈骗,抢劫; 3 财产带来的收入。而狭义非劳动收入(即:劳动等价交换论者所指的非劳动收入)则是指 3 财产带来的收入。
指
论
再谈劳动等价交换——与姚先国教授商榷
-------------------------------------------------------------------------------------------------------------------------
以下是引用桃源居士1在2007-6-20 11:35:00(拜问姚教授)的发言:
姚教授你好!
我拜教的是 请你评判: 在商品经济的范畴里,是否存在劳动等价交换的形态?
-------------------------------------------------------------------------------------------------------------------------
以下是引用Yaoxg(姚先国教授)在2007-6-20 11:45:00的(回复)发言:
商品交换的本质是劳动交换,马克思讲的劳动力两重性就是讲的这个问题。所谓等价交换,就是等量劳动交换,这里的劳动指的是抽象劳动。讲等价交换是指商品与货币交换,因为“价”需要用货币来表示,这是劳动交换的表现形式,所以劳动等价交换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问题在于抽象劳动如何衡量。比如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如何交换就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
什么是劳动等价交换?
关于劳动等价交换与等量劳动交换的区别:
- 1,宗本不同。劳动等价交换的宗本是东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等量劳动交换的宗本则是西英莫尔的«乌托邦»。
- 2,哲理不同。劳动等价交换的哲理是:没有被剥削者就没有剥削(使这个世界没有被剥削者,从而消灭剥削。是个存在商品关系的世界) ,而等量劳动交换的哲理是 : 没有剥削者就没有剥削(使这个世界没有剥削者,从而消灭剥削。是个不存在商品关系的世界)。
- 3 含义不同。 劳动等价交换讲的是:在这一商品经济制度的社会里,社会成员间只存在劳动收入差异,其它收入不存在差异,故而,社会成员间的商品交换就是劳动等价交换。 而等量劳动交换讲的则是: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度之非商品经济的社会里,社会成员间以劳动量来计付报酬,是故,社会成员间可视为等量劳动交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 23:57:5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