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降税——调控组合拳再出击(2007.07.21)
中国人民银行20日决定,自2007年7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今年第3次实施银行加息。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06%提高到3.3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57%提高到6.84%;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央行称,本次利率调整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有利于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维护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
相关:加息过后“涨价风”再升级
- 从今年6月开始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对外成品油批发价格一直在逐步上扬,其中在上海和广州两地,中石化的汽油对外批发价接近6000元/吨。三巨头近日再次上书发改委要求成品油涨价。受国家油价持续走高,用电紧张等因素带动,华南市场成品油批发价出现大幅上涨。
- 五大发电集团集体上书国家发改委,要求在我国部分区域启动煤电联动从而上调电价。中电联建议政府根据电煤价格测算汇总结果以及大型发电企业要求对重点地区尽快启动煤电联动。
- 各地批发市场24日发布的信息显示,随着夏季各地降雨量的增多以及山东、四川、云南等地发生严重水灾,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蔬菜、肉价齐涨的局面。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的一份有关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的建议性报告称,针对目前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攀升的问题,建议选择部分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作为试点,尽快征收物业税,促进住房供给的有效释放。
- 商务部25日发布的监测显示,7月16日至22日,全国食用农产品中,除水果价格下跌外,粮食、食用油、肉类、白条鸡、鸡蛋、蔬菜、水产品、白砂糖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点评]:在二季度宏观和金融数据的高压下,中央终于第二次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如果单从加息的角度看,0.27个百分点的上调幅度并不大,且由于加息的消息已被市场充分消化,所以并不足以引起很大波动。但值得一提的是,央行首次明确提出,此次加息“有利于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维护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通胀压力可见一斑。从现实中看,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价格上行压力仍有增无减。生产资料、投资和消费品需求将继续增长,粮食供求总体偏紧,劳动力价格趋于上升,尤其是,资源价格改革已拉开大幕。成品油方面,我国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体系,政府放弃补贴,油价将逐渐市场化;电价方面,各地纷纷上调工业和居民用电价格;稀缺资源方面,铅锌矿石、铜矿石和钨矿石产品的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在日前做出了调整。资源价格的改革在短期内会使主要资源、要素价格呈上涨之势,并有可能向下游产品传导,从而引起价格总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涨。再从数据上看,6月份的CPI上涨4.4%,已是连续的第4个月达到和越过警戒线。据测算,核心CPI也呈逐月上升趋势。选择此时上调利率,对已经发生的通胀和未来可以预见的通胀预期有一定的稳定和安抚作用。减征利息税最主要的作用是缓解目前居民存款负利率问题,保护存款人利益。同时,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种预防性的政策,让百姓的钱继续存在银行,以防止未来存款的继续大举搬家。但我们认为,居民存款的转移除受实际负利率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还是投资观念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途径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利息税的减征或许只能够对储蓄搬家有一定缓解,而彻底改变这一现象的效果不会太明显。
专家声音: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此次加息属于央行常规性调整,目的在于遏止CPI上涨。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这次加息是政府政策还没有被房产商等资产市场上的利益集团所绑架的一个表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央行今后应采取小幅、高频的加息手段,以抑制并减少当前的负利率。
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此次加息不会对流动性造成太大影响,但对资本市场会产生结构性影响。
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此次加息也是央行是从不同政策角度考虑,针对投资增长过快和降低通货膨胀采取的温和的紧缩措施。预计中国经济也将会保持11%左右的速度增长。
经济学家刘纪鹏:当前的经济过热是金融结构的问题,即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例失调问题。依托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直接引发了投资过热,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展以私人预算硬约束投资为主的直接融资方式。央行的加息政策与此背道而驰,会有副作用。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央行加息在意料之中,不排除后续配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台的可能性。下半年央行肯定会再加息,次数要看下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这两个措施出台时机并不好,也没有形成良好的策略性。年内仍有可能再度加息,并有可能完全取消利息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机会不大,如果准备金率继续上调至13%,在中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状况下则意味着成本过高,是一种极度危险的举措。国家出台政策的目的应该是疏,而不是堵。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袁钢明:加息并不直接针对股市,相反,股市近期有可能继续回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物价三季度以后就会回落,央行再度加息可能性不大。
国外媒体: 《日本产经新闻》: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货币政策,这种政策仍将很难抑制资本的流动性过剩。
美国《商业周刊》:中国经济的“大放异彩”主要依赖于货币供给、贷款率和固定投资的迅速增长。政府的经济降温政策并未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过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
英国《金融时报》:食品涨价所带来的工资上涨压力将使制造业同样面临通胀。
德国国家电视台: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平稳,工农业生产都快速增长,进出口差距正不断减小,而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城乡收入差距也有所收紧。
加工贸易受限——政策走向不断细化(2007.07.23)
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计1853个十位商品税号,占全部海关商品编码的15%。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一是东部地区新设立的外贸企业,不予批准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二是中西部地区A类和B类加工贸易企业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空转管理。此次限制类商品政策调整重在商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并在过渡期等方面做了妥善安排,即在2007年8月23日前已经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并按规定持齐全的材料向海关申请备案的加工贸易业务,仍按原规定管理。
[点评]: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GDP的19%,其顺差增量拉动我国GDP增长近1.5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440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达45%。从这两组数据中不难发现,加工贸易是我国巨额贸易顺差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注意到,这次出台的政策除了针对以前多次提到的“两高一资”行业的快速增长外,还提到了两个新的概念——保证金台账和区域差别政策。对任何企业来说,资金的周转最为关键。保证金台账制度的收紧,使涉及到的加工企业的资金周转受到限制,意味着企业经营成本会大幅增加,甚至有可能使部分企业面临存亡考验。可以看出,国家似乎有把减少顺差的措施具体细化的政策趋势。同时,区域间的调整也有可能是未来的动向之一。我国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整体不发达。区域的差别政策主要是为了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从而使各地区的发展得到平衡。但这样一来,一些中小企业便有可能遭到淘汰。而且,大批的限制类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迁移,若干年后,很有可能再次重复东部地区的历史。今年之内,我国还会出台一定的贸易政策,我们相信,随着各种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家在贸易政策的制定上将会更加成熟。
财政收入增长——由过热转向偏快(2007.07.23)
财政部数据显示,1-6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26117.84亿元,同比增长30.6%,完成预算的59.3%。其中,中央财政收入14502.19亿元,同比增长32.6%;地方财政收入11615.65亿元,同比增长28.1%。在支出方面,前6个月全国财政支出17919.99亿元,同比增长22.7%,完成预算的38.5%。其中,中央财政支出4229.45亿元,同比增长9.5%;地方财政支出13690.54亿元,同比增长27.5%。
[点评]: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上半年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三成多。占财政收入95%的税收收入规模达249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5615亿元,超过2003年全年收入总额,为近年同期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为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于2007年5月30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为目前的3‰。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今年6月份,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实现税收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13.3倍,上半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收达623亿元,同比增长7.7倍。也就是说,印花税收入单6月一个月,就占到上半年的一半,足以说明印花税率的调整对税收收入大幅增长的贡献程度。火爆的房地产市场亦对财政收入贡献颇多。房价的普涨使与之相关的各种土地税大幅增长,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工业增加值的高增长,说明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其中,两高行业在相关部门的查处、严控下,依旧保持较高增速。因此,与之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也都相应增长。在造成此次财政收入大幅攀升的因素中,包含许多一次性、超常规和政策性的因素,所以长期影响财政收入的可能不大。但其反映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值得有关部门思考。
商业化转型——国开行“走出去” (2007.07.23)
国家开发银行23日与英国巴克莱银行签署协议,同意有条件地分两期向该行投资共计98亿欧元(折合135亿美元,人民币约1026亿元),将通过购买巴克莱增发股份的方式实现。国开行将先期投入30亿美元购买巴克莱银行的新股,支持其正在进行的收购荷兰银行的行动,初期持股比例为3.1%,同时获得向巴克莱董事会派出一名非执行董事的权力。如果巴克莱银行收购荷兰银行成功,国开行将再向巴克莱银行投入最多105亿美元。如果相关的回拨机制不启动,国开行在巴克莱银行的最终持股比例最高可达到7.7%。据统计,135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创下有史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单笔交易的规模之最。
[点评]:国家开发银行斥巨资入股全球最大金融集团之一巴克莱银行的举动,不仅是中国金融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投资,也可能是中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外从事的最大一笔并购交易。作为中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此次向商业化转轨的有益尝试,为中国内地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积极从事海外投资并购作出了榜样。它的意义在于,其一,获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在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开拓海外市场;其二,涉外投资难免要动用外汇,因此,对中国缓解外汇储备过多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压力有一定作用;其三,巴克莱银行实力雄厚,与之合作是开行向多样化、全方位的全球领先银行发展的重要决策,是国内银行全球化布局的第一步。但不可忽视的是,按照协议,国开行目前只有巴克莱3%的股份,而根据规定,在欧洲金融机构要想获得股东席位至少要5%以上的股权,所以,在起步阶段,国开行的地位并不稳固和关键。且在合作中,国开行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到企业运作、并购及其它商业活动,也是未知数,还需要双方的不断磨合与积累。因此,作为一个市场行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到底能给国开行和国内银行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需要合作的具体细节公布后才能见分晓。
牛奶、方便面调价不谋而合——行业保护抑或行业垄断?
中国奶业协会日前倡议发起了《乳品企业自律南京宣言》,北京奶业协会组织了三元、光明、伊利、蒙牛、三鹿5家乳品加工企业于2007年7月23日率先在北京地区启动“《乳品企业自律南京宣言》实施计划”。取消所有涉及产品的捆绑、搭赠(包括其他产品或礼品)销售行为;禁止低于成本价的倾销行为;取消特价、降价销售。对于特殊的临逾期(已超过二分之一保质期)产品,其销售价也不得低于成本价,鼓励优质优价。涉及的产品类别为不同包装材料、不同包装规格的所有超高温灭菌乳、巴氏杀菌乳、酸牛奶、乳粉、含乳饮料产品。
受棕榈油、肉产品等原料成本上升的影响,从7月26日开始,占据我国大部分市场的一些中低价方便面价格将整体上调,最高涨幅达四成。康师傅、统一、今麦郎、日清、农心等十多家知名企业全部参与近期调价行动,这些企业的产品市场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从八九月开始,中高档产品还将进行价格调整。
[点评]:近期牛奶和方便面的直接或变相涨价现象,从本质上看,并不是为单纯的增加利润。一袋牛奶,一碗方便面,不过是几毛钱的事,民众对物价的持续上涨早已习以为常,我们要讨论的是行业与竞争的概念。行业中的企业统一调价,从市场角度分析,如果确实是成本增加所至,那就不能算一种不良行为,充其量属于一种行业的自我保护。试想,若是个别企业抬价而引起其他企业跟风涨价,或是个别企业压价引起同行的蓄意降价,就会违背价值规律,引起市场的恶性竞争,如果不及时遏制,就会真正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现在这种统一的调价行为,是行业内部变得更加有序,企业行为更加理智的标志,对形成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有一定帮助。而行业垄断与行业保护只差在一个“度”上。参考之前兰州物价局对兰州牛肉面限价的举措,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也应当在这种现象中成为捍卫人民权益的执法者。当然,相关企业采用协商,然后统一调价的做法在目前“涨”字当头的大环境下还是引起百姓的质疑与不满,至于这种行为是利大于弊,抑或反之,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