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要产品调拨,不要商品交换!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讲话(4)
实现中国梦从理论上说,发展劳动生产力,发展工业生产力是唯一的道路,从实践上说,工业生产力以有计划按比例的专业化协作关系的产业链的发展最为理想。专业化协作关系的产业链重要特征就是,只要产业链紧密相连,相互支撑,就能顺利的发展。上下游产业一旦受阻、甚至脱离,就会延缓产业链,甚至破坏产业链!为要保证产业链的顺畅通行,只有把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自然形式参与生产活动,也就是说以产品形式参与生产活动才能畅通。要让产品参与生产活动,产业与产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就要直接地让产品流通,而不是让产品的价值形式流通。让产品流通就是根据需要实行产品调拨制度!这个制度正是毛泽东时代的产品流通制度!相反,让产品的价值形式流通,就是把产品作为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就是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就是市场交换!由此可见,社会化工业生产要实现产品流通,首先要把生产资料作为产品来生产,而不是作为商品来生产,才能办得到!毛泽东时代之所以要把生产资料作为产品,而不是商品来生产,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保证工业社会化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关系的顺利进行!
改革开放以后,把生产资料作为商品来生产,在社会化的工业生产形成的专业化协作关系的产业链中,硬是人为地把商品交换,把商品市场作为产业链之间的中间环节,与此同时,货币又是商品交换的中间环节。这样一来,在社会化工业生产的产业链之间插进这些中间环节,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产业链之间产品运行的阻碍!或者说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链运行的桎梏!商品、货币、资本就是生产关系,这样看来,资本的生产关系现在已经不是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形式,而成了工业生产力的发展的桎梏!现在无论是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大小公司等等,都经常地遇到这种桎梏!经常地感受到这种桎梏!多年来相当多的中小型企业,都是在这种桎梏的影响下破产倒闭!这些企业遇到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缺乏货币!没有货币自然就没有生产资料,自然就雇不起工人,不得不倒闭!因此货币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桎梏!
把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其中重要的生产因素就是价格!包括工人的价格工资即可变资本(工资是工人的劳动力价格)和生产资料的价格即不变资本。这两种价格就是成本价格。用成本价格投入生产过程以后,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就结合在一起了。生产出来的虽然是产品,但是为了交换就要变成商品。由此可见,把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首先,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者使用生产资料制造产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社会化大生产必须的条件!其次,把产品作为商品是在生产过程之外,或者说是在生产过程开始之前和生产过程完成之后。这两个过程就是流通过程,就是市场活动,就是商品交换!毛泽东时代的产品调拨制度延续了近三十年,说明没有商品交换没有市场活动社会化大工业的生产能更好地进行!所以,商品交换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是多余的事情!因而是可以抛弃的过程!
商品交换的关键因素是货币!货币一旦作为纸币,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就更严重了!马克思早就指明了纸币的规律:纸币的交换价值的贬值或增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流通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决定的!商品的价格的涨跌同样是由流通中的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决定的。而纸币在流通中的数量是由国家发行量决定的。按照纸币的规律,随着市场上纸币数量的增加,商品价格就上涨,商品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成本价格的增加,成本价格的增加就意味着新生产的产品价格的增加。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是产品的具体数量,产品价格的增加并不代表产品数量的增加。这样就会造成产品数量和产品价格之间的矛盾的虚假的现象!以为产品价格增加了,产品数量也增加了!从而造成社会化大生产的混乱!同时也造成一个错觉:由于成本价格的上涨,企业产品的价格也就上涨,企业利润也就增加,企业利润增加了,就以为企业生产的物质产品也增加了。由于企业这个错觉,也造成了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就以为国家的物质财富也增加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就物质财富来说,一平方米的房子,决不等于两平方米。就价值财富来说,同样一平方米房子的价格是1千元过几年后价格是两万元。价格增加了20倍,能说房子作为物质财富的东西也增加了20倍吗?显然这是胡扯八道!物质财富的增加与价值财富的增加绝对不是一回事!
综上所述:实现中国梦,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就要实行产品调拨的交换制度,而不要商品交换的交换制度!
劳动者2013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