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了西方经济学许多年了,一直也搞不懂啥样的人,才是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碰到了一件实事后,我对“理性人”在经济实践中的“应该”行为和“实际”行为,有了如下的认识,讲出来,供大家思考。
我的邻居小孩,把他的自行车链条锁钥匙丢了,该锁价格30元。如果让人用气割断后买换同样的新锁,需要再花40元,剩下一个烂锁;如果请开锁师傅把锁打开,再配一把锁钥匙,需要60元,原锁可以继续使用。
现在,选择摆在小孩的父母面前,小孩的父母都是中国矿业大学的教师。母亲要选择前者,而父亲选择后者。母亲认为选择前者,花钱最少;父亲认为选择后者,最节省资源,还有助就业。双方为此争论起来,各不相让,自行车暂放学校,小孩步行上学一星期。
我听到这件事后,非常好奇它的结局是如何解决的,小孩告诉我说,他母亲给他父亲说,如果按后种选择的话,60元的费用从他父亲的烟钱中扣,他的父亲就妥协了,同意按前者方式换新锁。
请大家想一想,小孩的父母,他们的两种选择及其理由,谁合乎“理性人”原则,小孩的父亲宁愿选择不良嗜好,也不愿选择维护原则,他的行为合乎“理性人”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 1:06:1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