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901 3
2007-09-30

我学了西方经济学许多年了,一直也搞不懂啥样的人,才是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碰到了一件实事后,我对“理性人”在经济实践中的“应该”行为和“实际”行为,有了如下的认识,讲出来,供大家思考。

我的邻居小孩,把他的自行车链条锁钥匙丢了,该锁价格30元。如果让人用气割断后买换同样的新锁,需要再花40元,剩下一个烂锁;如果请开锁师傅把锁打开,再配一把锁钥匙,需要60元,原锁可以继续使用。

现在,选择摆在小孩的父母面前,小孩的父母都是中国矿业大学的教师。母亲要选择前者,而父亲选择后者。母亲认为选择前者,花钱最少;父亲认为选择后者,最节省资源,还有助就业。双方为此争论起来,各不相让,自行车暂放学校,小孩步行上学一星期。

我听到这件事后,非常好奇它的结局是如何解决的,小孩告诉我说,他母亲给他父亲说,如果按后种选择的话,60元的费用从他父亲的烟钱中扣,他的父亲就妥协了,同意按前者方式换新锁。

请大家想一想,小孩的父母,他们的两种选择及其理由,谁合乎“理性人”原则,小孩的父亲宁愿选择不良嗜好,也不愿选择维护原则,他的行为合乎“理性人”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 1:06:1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9-30 22:38:00

我认为这个是个人理性和团体理性的冲突 具体应该用博弈论来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30 23:05:00

纵使我们没有理性人设定,影响我们对经济行为和后果的认识吗,我看没有。

正如上帝推动地球运转的存在的设定,并不会有助于物理学的发展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30 23:17:00

我先用传统经济学来解释

假设,仅仅是假设,如果链条重复的坏掉,而老爹

1 始终选择40块的解决方案

2 老爹选择40块方案和60块方案的出现几率是50%对50%

3 老爹始终选择60块解决方案

那么就说明老爹有明显的偏好,要不偏好40块方案要不60块,要不无差异

4 如果老爹有时候选40块,有时候选60块,统计上偏离50%对50%,那么就说明老爹没有明晰的偏好,此时老爹就不是个理性人了

然后我再评论一下,理性人假设其实核心两条,一条是偏好公理,一条是自利假设。前一条很抽象,现在最大的争议是其中的传导性公理,后一条最大的争议是人类是否存在利他性,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利他性,以上是行为经济学正在努力的方向之一;另外的质疑在于人类没有足够的能力获得全部信息,即使获得了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完美的处理信息,以上是Simon的有限理性提出的基础

最后的总结是,仅从楼主的例子来看,无法判断其中的当事者是不是理性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30 23:20:0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