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xieyongxia在2007-10-17 21:54:00的发言:首先谢谢lhyhqh88888回复:
稀缺相对于需求者而言,而对于生产者怎么就是过剩的了?如果该产品不稀缺,伸手就可以拿到,那么,我们生产它干什么?如果任何物品都不稀缺,那么会存在生产者吗?稀缺是个相对概念不错,是相对于社会来说的,而不是相对于某个人来说的。稀缺本身就是相对于需要来说的,没有需要言何稀缺!其实,我们不能够因为他卖就认为不稀缺,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需要,填补这个稀缺。
Xieyongxia兄客气了。我还以为你不理我了呢!不过,你可能还是没有理解我的话,稀缺相对于需求者而言,而对于生产者怎么就是过剩,这是指相对于自产自消、物物交换的人而言,我那个例子中的农民把自己的农作物去跟别人交换艺术品正是指这个意思;后面我又指出:如果那个农民不把交换引到的艺术品用来欣赏、玩弄(即精神消费),发现艺术品能交换到更多能填饱肚子或认为比自己的农作物更好的东西时,而进而专门从事这一行为时,他便是一个商人了,商人可以不用生产也不一定要消费自己与人进行交换的商品,只要对方与自己交换的物品的社会价值或价格比自己拥有的物品的社会价值或价格(精确的讲还应加上交易费用之和)高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商人主要在交换中存在马经的所谓剩余价值或利润就会去做。
当然,这个其实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己,表面上,自产自消、物物交换的人用自己生产的物品与人交换是因为自己在一定时朝内达到了厌足界限消费不了,产生了产品剩余或效用剩余(这也属于剩余价值,但它是相对于在一定时朝内效用标准量的剩余价值,马经的所谓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相对于社会价值或价格成本而言的),但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或效用规模的扩充(更高层次的效用满足),以自产自消的农民而言,如果农民不把自己生产的消费不了的剩余的农作物与别人交换,过了农作物保质期就会腐烂失去期使用价值或对自身的效用,如果把它们在保质期内与人交换自己稀缺的别种物品为自身消费时,起码会有更高的心理效用。商人可能不同,他们与人交换往往先考虑要交换的物品的社会价值或价格几何,能给自己带来多少超过投入成本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由于这些商品交换得来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以货币的形式表现,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与许多自身需要的商品进行交换,同时它可以储藏,不用害怕就许多具体实物商品那种不易携带与过期,因此,可以说,货币的量越多间接或预期的可能效用越大。
也许我扯得有点远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8 21:52:5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