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在《制度转轨中的人权》说:“等价交换是一个臆断”,等价交换、“等价物”只是一种荒唐的假设。马克思说一头羊和一柄斧交换是因为二者生产所用的劳动时间相等。这是荒唐的!既然用同样的劳动可以生产出来,干吗还要交换?每个人都将直接生产自己所需的物品。市场经济的解释是交换的双方都可获利,因为各自生产的比较优势不同。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332694-1-1.html
----------------------------------------------------------
茅老师的观点是错误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交换目的,是为了利润,对于资本家说来,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交换的手段,而且是不得不为之的手段。凡是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抽象为物物交换的人,都和茅老师一样的犯了上述错误。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包括交换,主要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在充分竞争条件下,他们之间的交换,是按照生产价格,进行等价交换。所以,马克思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但马克思认定,是等量耗费劳动进行交换,确是错误的。因为论证内容太长,就不谈了。
马克思说:“没有一个商品生产者肯拿自己花了10小时的产品去换人家1小时的劳动产品,除非是傻瓜。”这种说法是想当然的结果。如果别人花1小时可以生产出来的产品你需要花15个小时才能生产出来,不用自己10小时的产品去交换那才是傻瓜呢。
_______________
说得对。但不全对。交换还是不交换,要考虑机会成本(或者相对优势)
从实证的角度,劳动如效用一样,把不同人的劳动进行相互比较没有意义,(一个人在不同产品上的劳动)进行自我比较才有意义。
马克思的根本错误,不是忽视使用价值。你重视使用价值的目的是想宣扬效用价值论,没有什么新意。
楼主不彻底。
效用论和劳动论是一致的。边际效用的大小由生产率决定。无论效用论还是劳动论,都会得出价格决定价值的结论。价值论应是价格论的一个分支!
“从实证的角度,劳动如效用一样,把不同人的劳动进行相互比较没有意义,(一个人在不同产品上的劳动)进行自我比较才有意义。”5楼的这句话很有意义。劳动论应该就是个别劳动价值论!
“必须从交换当事人的角度,分析各自的得失;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轻言谁占便宜谁吃亏。马克思说:“没有一个商品生产者肯拿自己花了10小时的产品去换人家1小时的劳动产品,除非是傻瓜。”这种说法是想当然的结果。如果别人花1小时可以生产出来的产品你需要花15个小时才能生产出来,不用自己10小时的产品去交换那才是傻瓜呢。”交换的原因正是生产率的差异性。交换可以提高双方的生产率。等价交换是根本不可能的!
希望能够多交流。
我用事实来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
第一,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形成规律——商品的价值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企业为了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较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较多的价值,获得超额利润,必须努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企业管理,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等。
第二,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形成规律——商品的价值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够调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企业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少于供给与需求一致的企业生产的价值,企业无利润可图,甚至亏损,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停止生产或向供给小于需求的行业转移资本;在供给小于需求时,企业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多于供给与需求一致的企业生产的价值,企业能够获得超额利润。
第三,劳动价值理论的生产劳动理论——生产劳动不但是劳动者(包括管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统一,而且是物质生产劳动、商业劳动、金融劳动、教育劳动、科研劳动、国家机关的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的统一。人们知道这个道理,就能使劳动者(包括管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全面、协调发展,使物质生产劳动、商业劳动、金融劳动、教育劳动、科研劳动、国家机关的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生产规律——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能够使社会建立科学、正确的税收制度和分配制度。例如,按照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观点,参加生产劳动的矿山、土地是创造价值的重要因素,但矿山、土地创造的价值应该归国家所有即人民所有,国家应该对占有国家矿山、土地进行生产的企业征收矿山、土地税(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过阐述)。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不但可以增加国家收入,而且可以避免那些占有国家矿山、土地的企业或个人发“横财”,会使现在的住房价格降下来。再例如,按照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观点,参加生产劳动的生产资料是创造价值的,国有生产资料创造的价值应该归国家所有即人民所有,国家应该对占有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企业征收生产资料占有税。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不但可以增加国家收入、解决不同行业之间的分配不公平问题,而且为正确实行按劳分配创造了条件——生产条件的分配是劳动产品分配的基础和前提。不能正确分配生产条件就不能正确分配劳动产品,就不能正确实行按劳分配。再例如,按照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观点,现代的生产劳动是全社会各种劳动联合、协作进行的生产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商业劳动、金融劳动、教育劳动、科研劳动、国家机关的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联合、协作进行的生产劳动,劳动产品应该按照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进行分配。有些生产要素已经在联合、协作劳动的过程中分得了自己应该得到的劳动产品,有些生产要素,如教育、基础科研、国家机关的劳动者不能在联合、协作劳动过程中分得自己的劳动产品,需要通过税收手段从其他劳动者的收入中提取,而后再按劳分配给教育、基础科研、国家机关的劳动者。再例如,按照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观点,资本主义的管理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剥削劳动者的手段,也是生产劳动的组成部分,管理劳动也是生产劳动,国家应该根据国有企业的管理劳动者的管理成果给他们分配劳动产品。
第五,按照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理论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产品的政策,就可以使国内的人民将闲置的资金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也可以吸收国外的资金进入中国市场,不但可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速度,也可以解决过去积累下来的人口过多的就业问题。
第六,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变化规律——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为我们准确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商品的价值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看,商品的价值是变化的,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从商品价值的绝对性上看,商品的价值是相对不变的,商品的价值就与生产力成正比——生产力提高了,但它生产的商品价值没有变,而是使它生产的商品价值的数量增加了,使与之交换的商品价值提高了。工业的生产力提高了,工业产品的价值没有变,而是使与之交换的农产品价值提高了。这个事实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人们懂得这个道理,那么,现在出现的农产品价格的提高问题就不是问题,而是顺理成章的。
第七,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生产规律——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能够解决人们对马克思理论产生的各种困惑,解决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过去,人们在学习马克思理论时产生很多困惑。如,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不是一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不是一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平均利润产生的原因是不是竞争,等等。因为这些困惑,人们对马克思理论产生了怀疑。如果人们知道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生产规律——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那么,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没有使用价值 会成为商品?
另外 15小时的劳动时间 换取1小时劳动时间 的“傻瓜” 是因为没技术 不在行。事实也的确这样!
马克思是说过,“人类”最终必须走上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条路,而且告诉我们建立公有制的唯一正确方法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可是,后来的人不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个答案,致使出现了实行计划经济、大锅饭等错误。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比西方经济学的科斯定理要科学得多。
为什么读不懂马克思的理论?根本原因是教条主义在作怪。例如,马克思明明说,机器创造相对剩余价值,即机器创造价值,不创造价值怎么创造剩余价值?可是,有些人只根据马克思的另一句在一定条件下说的话就认为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因为这个错误,不知道正确实行按劳分配的方法,只能吃大锅饭。
更可气的是,有些人不好好学习马克思理论,只根据马克思的某句话就认为马克思理论错了,他们买弄自己的“才能”,夸耀自己的“发现”、“发明”……等等,哗众取宠。
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资本论第一卷第48页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飘忽不定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在马克思的使用价值观中,物就是一切,根本就看不见人的影子。
对不起红色部分不能给你的你一句话提供论据。开篇就玩这种花招,不地道。
第四代哲学实用版之迷宫导游(54)
春节快要到了,我希望能奉上一篇能够让网友们喜爱的文章,让大家能在春节的喜庆中品尝到一份可口的精神粮食。以此感谢大家在过去的一年中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商品和货币这两个事物是人类非常熟悉的事物,人类在几千年的生活和历史中,对这两个事物有着成熟而深厚常识性认识和潜意识认识。比如:人类的常识性认识会告诉自己:“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无好货,酒香不怕巷子深。”等等。即:商品的质量决定价格。还有顾客的消费水平也决定着价格。现代人把这两个能决定价格的事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在经济学中很常见的词汇叫:性价比。在经济界和学术界,性价比决定商品的价格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商家是依据商品的性价比来开发商品的,顾客也是依据商品的性价比来购买商品的。这种现象,早已是一种常识了。
如果,有学者要另立商品的价格知识,不认可质量和消费水平对价格的决定作用,而要去认可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价格的话,很显然,他就要对抗人类熟知了几千年的对商品价格的常识性认识和潜意识性认识,很显然,一场在商品价格知识上的攻防战已经临近了。并打响了,也结束了。虽然这场战役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我也不能够穿越时空去扭转这场战役的结局,我所能做的就是总结这场战役的经验,打好下一场战役。
我手中的这本教材,非常详细地描绘了当年的这场战役,攻方主将是一个当年名气并不大,但在以后的历史上却声名显赫有着亿万信徒的被后人尊为思想巨匠的人物。守方没有主将,但却有很严密的五道防线。几千年来,人类的常识性认识和潜意识认识构筑成了人类护卫商品价格知识的五道防线。
我们先来看下这五道商品价格知识防线是怎样的。
这五道商品价格知识防线,在前面都已经论述到了。人类在潜意识中都知道这五道防线。但在文字上的相见,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守方的阵式是,前面是攘括人类的全部商品交易而并列排成的三种商品交易方式。这也是并列的三道商品价格知识防线。人类的任何一种商品交易要么是在大商场进行,这样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家制定,要么是在工商个体户的商店中进行,这样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家和顾客的讨价还价的方式来制定的,要么是在拍卖场进行,这样商品的价格是由顾客制定的。而不会存在第四种交易方式。这些是人类在潜意识中熟知的三种商品价格的制定的知识。是人类以生活经验就能获得并守住的三道商品价格知识的防线。那么,商家和顾客是以什么为依据而制定价格的呢?这也是大家凭生活经验就能知道的知识。是以商品的质量和顾客的消费水平的综合值,即性价比为依据来制定价格的。这样在前三道防线的背后,有着商品的质量和顾客的消费水平这两道防线做支援而形成了一个由五道防线组成的立体防御工事。要攻破这么一个攘括了一切商品交易而面面俱到的坚固防御工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立体防御工事的自动防卫机能。不论攻方选择哪一种商品交易为突破口。都将直接面对着一个正面的防御线和后面两个火力支援的防御线。比如:就拿两个人买面包的交易现象为突破口,它将直接面对着商品的价格由商家制定的这道防御线。你去买面包,是不是要问:“老板,面包几多钱呀?”这不是证明了商家制定价格吗?这道防线非常牢固。只要你去买面包,你就改变不了商家制定价格的这种现象,知识和防线。没有人能从正面攻破这道防线。那么,你也许就会想从制定价格的依据上找突破口。所以,你会问:“为什么是这个价格呀?”老板会千篇一律地回答说:“你看看我的面包质量多好呀。对于你的生活消费水平,绝对消费得起。”看到了吧,后面两道防线开始进行火力支援了。
攻方从另外两种交易形式进行攻击,也同样会遇到这样的严密防御。三种方式的价格制定和两个价格制定的依据是商品价格知识的整体,即三制定,两依据。并构筑成了一个坚固的护卫人类商品价格知识的堡垒。要想攻破这样坚固的工事,把那个不存在的象皇帝新衣一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插上商品价格决定权的宝座,谈何容易。
然而,战役结局是出人意料的。思想巨匠们真的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插上了商品价格决定权的宝座。三种方式的价格制定以及质量和消费水平对价格的决定作用,在他们的攻势下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他们是如何打赢这场战役的呢?是如何摧毁这五道坚固防线的呢?让我们依据教材重返当年战场,去亲历这场战役吧。
我们把这五道防线分别命名为:商家制定价格为第一道防线,顾客制定价格为第二道防线,商家与顾客共同制定价格为第三道防线。质量决定价格为第四道防线。消费水平决定价格为第五道防线。
从第18页起,这场商品价格知识的攻防战就打响了。面对人类用几千年的潜意识构筑成的商品价格知识防御阵地,他们并没有采取正面进攻,而是先搞了一个理论叫: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它直接攻击了第四道防线:质量决定价格。因为质量是顾客对商品的评价意识,被他们划分到了使用价值中,而使用价值对价格没有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否认了质量对价格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他们在质量这个字眼还没出现,人们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就快速摧毁了第四道防线。并一直封杀质量这个字眼和概念到战役结束。价格决定权的法定王位继承者:质量,在第一轮攻击下,就被斩首出局,那么,他们愿意让谁来继承这个王位,就由谁来继承。他们已经胜卷在握了。本以为是一场大战,没想到才一个回合,胜负就分出来了。尽管他们胜卷在握,但战法丝毫不乱。商品二因素理论的攻击效果,除了对质量斩首之外,还有一个效果,就是引出并捕捉一个概念,叫价值。为什么他们是要捕捉价值而不是价格呢?如果去捕捉价格的话,将直接面对五道防线。而捕捉价值却可以绕过五道防线。
在这场战役中,唯一和五道防线交过手的就是那个买面包的事例。没有人能从正面攻破这些防线。所以,这个买面包的事例,绝不会是正面攻击。比如:买面包的交易现象是证明商家制定价格。谁能够攻破这道防线。说买面包不是商家制定价格呢?他们举这个事例,不是来攻击这道防线的,而是攻击第二道防线的。是在第一道防线的区域攻击第二道防线。而且也攻破了第二道防线。比如:谁都知道商店卖东西,价格是稳定的。他们找了两个对面包需求程度不同的人到价格稳定的商店去买面包,然后再看价格会不会变动。明知道价格不会变动,还故作惊奇说价格没变动。而摧毁第二道防线。有本事来正面进攻。把那两个买面包的人放到拍卖场去,你看看面包的价格会不会随着顾客的需求程度的提高而提高?有本事在第二道防区去攻击第二道防线。而不要在第一道防区去攻击第二道防线。这是一种侧击法。是唯一的一次和五道防线交过手的战斗。
第四代哲学实用版之迷宫导游(55)
虽然他们轻易地非正面性地攻破了两道防线,但要想攻破另外三道防线,也是难于登天的。这时,才显露出他们战略战术的高明。因为他们把战斗转入了地下。在地下进行长途奔袭。目标直指价值。对价值进行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文字确认。
价值这个概念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文字确认的。它是人们依各自的喜爱而对事物作出的评价。所谓众口难调,所以,它是没有文字确认的。喜欢的人会说有价值,不喜欢的人会说没有价值。那么,文字上该写某个事物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呢?没法写的。
思想巨匠们知道价值这个概念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文字确认的,而又知道它是价格的基石。在质量被他们斩首的形势下,商品价格决定权的宝座已经没有了继承者。他们只需要对价值进行文字上的确认。就可以把他们想认可的事物扶上这个宝座。所以,在攻破第二,第四道防线后,他们转入了地下,进行长途奔袭,直接去对价格的基石:价值,进行文字上的确认。绕过另外三道防线,从地底下占领价格的基石:价值。而攀上价格决定权的宝座。于是,就有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它是长途奔袭的证明。
虽然,在人类潜意识中的五道商品价格防御线看起来非常坚固,可是,在思想巨匠们一阵有章有法的连续攻击下,就迅速崩溃了。
先是商品二因素理论的对质量的斩首而摧毁了第四道防线。再一个侧击,摧毁了第二道防线,再一个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地下长途奔袭,绕过了另三道防线,俘虏了价格决定权宝座的基石:价值。至此,整个商品价格知识攻防战就以思想巨匠们获胜,人类几千年的潜意识和常识性认识获败而告终。
但大家注意到没有,就是思想巨匠们获胜之后,并没有正式宣布商品价格决定权的宝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继承。在文字上并没有这种确认。而使用两个分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和计量商品的价值”和“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为什么不直接宣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和计量商品的价格呢?这就是他们的高明之处。第一个,是他们不想直接在文字上和人类的潜意识形成对抗,让人类抓住他们的错误把柄;第二个是,将来人类有一天,常识性认识和潜意识认识回归人类世界的时候,当人类终于认识到质量决定价格的时候,再去回头检查思想巨匠们的理论有没有错误的时候,发现他们并没有在文字上抢占商品价格的决定权。于是,认为他们的理论并没有错误。而让他们的理论继续生存下去。所以,人类如何会是他们的对手,一切都在他们的算计之中。
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后,常识性认识和潜意识认识又重新回归人类世界,我们又看到了商品价格知识的全部:三制定和二依据。现实生活中,又有了讨价还价,拍卖,商家自主制定价格和商品的性价比主导着商家的开发和顾客的购买。
而在思想巨匠们的理论通过政权而治理国家的时候,因为他们打赢了那场商品价格知识的攻防战,摧毁了五道防线,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扶上了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决定权的宝座,而形成了新的商品价格知识的一制定一依据。即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国家统一制定价格。在这种新的商品价格知识所创造的现实中,人类看不到讨价还价,拍卖和商家自主定价,也迷失了对质量的追求和对顾客消费水平的把握。如:如果我们再去买面包的话,就会发现和老板的对话已经发生变化了,你问:“为什么是这个价格呀?”老板会千篇一律地回答说:“这是国家制定的”而不再是那句热情洋溢,对质量的追求和自信,对顾客消费水平的把握和引导,对金钱的渴望“你看看我的面包质量多好呀。对于你的生活消费水平,绝对消费得起。”这是商品价格知识的一制定一依据取代商品价格知识的三制定和二依据所产生的结果,使人类迷失了对质量的追求,自信,对顾客消费水平的把握和引导,对金钱的渴望,对发展的迷失。。。。。。我们不是喊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吗?这不是说明了我们对发展有过迷失吗?是怎么迷失的和何时迷失的呢?就在这,就在人类打输了那场商品价格知识的攻防战,就在商品价格知识的一制定一依据取代商品价格知识的三制定和二依据的时候。
当人类感到在这种现实中生存越来越艰难时,终于改革开放了。几千年来的那些潜意识和常识又回归了人类。于是,现实中就又出现了讨价还价,拍卖,商家自主定价,也终于考虑质量和消费水平对价格的决定作用了。但那些错误的理论依然垄断了院校和书本。
这场战役过去一百多年了,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攻方有备而来,守方连一员主将也没有,不是一场正规的战斗,而是一场思想巨匠们对人类常识和潜意识的大规模屠杀。最终,用商品价格知识的一制定一依据,取代了人类熟知了几千年的三制定两依据。一百多年过去了,人类早已忘了这场战役,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场战役。
如果人类有一员合格的主将的话,他们是不可能赢得这场战役的。比如:当他们用商品的二因素斩首质量的时候,我们只需要问他们:“质量能不能决定价格?”他们是不敢回答的。因为回答不能,那就是在文字上直接对抗人类常识而被人类否决。回答能的话,那么,质量是顾客对商品的评价意识,被他们划分到使用价值的区域而不能决定价值和价格。现在又说能决定价格,这是难以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所以,也就破了他们的斩首攻势,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要一直封杀质量这个字眼和概念了。当他们用侧击法攻击第二道防线时,我们只需要把那两个买面包的人放到拍卖场去,看看他们还敢不也说物的效用不决定价格。把他们引到第二道防线的正面,也就破了他们的侧击法。当他们用劳动二重性理论在地下进行长途奔袭,企图俘虏价值,而对它进行文字确认时,我们只需要他们回答:“臭豆腐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毒品呢?假冒伪劣产品呢?”他们是不敢回答的。因为没有人能知道答案。是因为价值是每个人的自由评价而已。无法用文字确认。你敢说它们没有价值,但它们却有人去买,去消费。你敢说它们有价值,但哪个人也去生产它们呢?当人们都知道价值是无法用文字确认的时候,思想巨匠们企图用文字确认价值的地下长途奔袭也就被破解了。也就是说,他们无法通过偷袭价值而攻占价格的决定权宝座。当他们的这些战法全都被破解的时候,他们又如何赢得这场战役呢?
他们是不敢正面进攻这些防线的。他们敢说面包店的老板是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制定面包的价格,而不是依据面包的质量和当地消费水平来制定价格的吗?他们敢说拍卖行中的顾客不懂等价交换而自愿出高价的行为是违反规律的吗?他们敢说人们的讨价还价是不符合等价交换规律的吗?他们敢说质量不决定价格吗?当然是不敢的。他们怎么会有正面进攻的实力呢?除了玩一些技法,魔咒和偷袭之外,他们对地球的了解还不如普通人所具有的潜意识和常识。实际上,历经年代考验的潜意识和常识就是真理。当他们屠杀这些常识和潜意识的时候,他们就是反真理的,只是人类不会相信而已。
商品价格知识攻防战的硝烟未散,货币流通知识的攻防战的狼烟又起。攻方主将是称雄历史一百多年未有对手拥有亿万信徒被人类尊为思想巨匠的人物。惯用战法是,斩首,侧击,长途奔袭,偷袭等。守方主将是当代并无名气,但能引发后人无数感叹的业余学者东方卧龙。这场战役的规模没有上一场大,而且也远在一百多年前就结束了。但我还是打算穿越时空去指挥这场防守战。只要有我参与,胜利就一定会属于人类的常识和潜意识。虽然人类把他们看成思想巨匠,但在我眼里,他们不过是胡言乱语的低能儿,如何配做我的对手。我之所以愿陪他们过招,只是想让人类早日恢复神志,早日走出魔咒世界,重返地球。
打完下两场战役,“商品和货币”就讲解完了。新的“商品和货币”就会登场了。大家所看到的都将会是一些久违了的常识和潜意识。也算是脱离魔咒世界重返地球吧。
在宇宙中,我有唯一不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不知道那些行尸走肉何时能醒?
这段话我看21楼的第一段就基本把它可以驳倒了。
我希望楼主能引用德文或法文,认真分析原文中的“有用性”一词。中译本由于语言学上的差异,不能完备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引文中马克思的“有用性”,指的是具体的一种有用性,比如煤的可燃性。“有用性”之所以不是飘忽不定的,是因为它是同具体的生产实践相联系的,比如煤的可燃性在火力发电中与煤不可分离,因而在火力发电中煤就意味着它的可燃性,即物就是使用价值。
但煤的有用性却并不局限于可燃性,它还可用来生产其他东西,比如用来生产某种含碳化合物。对于一个目的明确的要购买煤的人,煤的有用性如何不取决于他的主观感受,而是他的目的,即他要用煤干什么。他知道要满足这个目的就得买到表现特定品质的煤。因此,煤的有用性在这种场合下就表现为特定的使用价值,并与煤的品质进而煤这个物本身密不可分,而不是飘忽不定的。
如果一个人单纯为了发财而买煤,也就是说他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买煤赚到大钱,而不管怎么使用煤,那么买煤之前他就有必要计算煤的哪种用途能给他带来最大的收益。这个人眼中的“有用性”就和使用价值毫无共同之处了。他谈论的“有用性”,无非是他计算出的那个可能的最大收益对于满足他的欲望的有用性。
因此,马克思所说的“有用性”或使用价值,是永远和物不可分离的,是物本身的有用性或使用价值,而不是脱离了物、与物无关的“有用性”、“使用价值”。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