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与卢卡斯的预期学派对经济学的贡献之大,可以称为一场革命。其最重要的意义是把公众的参与对政策作用的影响引入到了研究视野。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往往混淆。我们一边说公众预期到的政策,由于公众行为的对冲,政策最终无效,一边又说只有对政策形成稳定预期,公众的行为才能配合政策当局,此时,政策才能有效。
如此,预期到的政策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呢?以货币政策为例。比如,货币当局相机抉择,以产出为目标(比如,保八)。当产出下降,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如果物价和工资有弹性,两者同时上涨,实际货币供给不变,产出不变,政策无效。货币政策的结果只是导致物价上涨。假如物价弹性,工资没有弹性。这时公众面对通胀是否束手无策呢?
公众没办法涨工资(没有工会),但他们可以选择“避祸”。这时公众就会(只能)选择购买投资保值功能的产品,这类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形成泡沫。最后,社会全部资源转移至保值产品,其他行业萎缩,经济结构被扭曲。但在保值部门的带动下产出增加。这时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呢?仅仅从产出角度看,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
巨大的浪费表现在:资源集中于泡沫的保值部门;实体经济萎缩;社会分化并分裂。中国近十年货币政策导致房产泡沫就是如此。如果引入价值判断,或者从全局的或长远视角看,这样的货币政策不但无效,而且有害。总结一下:在政策当局以产出为目标,市场具有弹性时,政策无效;当市场弹性不充分时,政策无效且有害,经济处于恶性均衡。
市场上只有一种货币政策在公众预期到时是有效的:政策以物价为目标(本质的、长远的目标),货币政策规则化并严格执行,货币当局信守承诺,绝不食言。此时,货币供给在中值上长期保持。经济过热时,公众不会增加消费;经济萧条时,公众不会减少消费。经济自动恢复到稳定、良性、适度增长水平。这个时候政策有效,经济处于良性均衡。这是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
理性预期的政策尊重、相信市场力量,以长远视角,长期目标为依归,其中包含了善(理性的就是善的)的因素,是一种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指引。因此,依照这种经济理论指导经济是把经济导向善的一种力量。和理性预期理论相对应的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说:长期内我们都死了。因此,注重短期的凯恩斯主义本质上是恶的。
诡掉的是凯恩斯主义永远是主流,因为ZF也和凯恩斯一样,也是短期的,机会主义的,而ZF是永恒的,凯恩斯是为ZF”谋权力“的。因此,我们只能在好的凯恩斯和坏的凯恩斯之间选择。好的凯恩斯主义是理性预期派在山林(如果央行独立,央行也是山林。如果议会独立,议会也是山林)占据主流,抗衡、对冲ZF的凯恩斯主义,使经济不至堕入邪恶均衡。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