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波普尔的书,这篇文章是《科学逻辑的发现》的序言吧。我刚刚才开始接触科学哲学的,我觉得,波普尔讲的东西,他自己是能讲通的,至少可以说是“自洽”。当然我对科学哲学没什么更多的了解。
我很崇拜卡尔波谱,虽然他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不会因为我这样普通人的崇拜而改变。虽然我更喜欢随后的历史主义者观点。但我依然有权力去崇拜他。
我认为他是人类静态逻辑认识论的巅峰者。在人类认识论的版图上树立了一块后人无法绕过、甚至难以企及的界碑。
用是否对科学研究有贡献来衡量他的证伪理论以及讨论他的意识形态立场的对错,在他的思考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无尽的探索》,这好像是他晚年写的自传吧,我好像只读了前面的几章,后面的或许也读了,但没什么印象。
记得在一篇英文阅读中,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面对那些商业腐败者,必须用法律去惩罚他们。道德教育只对那些十八岁以前的孩子才有作用。
我想说的是,人的终极思考的冲动,基本上也只能在十八之前才会有。那是伴随着人自身生理成长和对外部世界感性认识的成长中源于本性的思考。如果在十八岁之前没有养成终极思考的习惯,那十八岁之后所人的大部分思维都是被外部功利所驱动的,很少再能在那种纯自然的、没有外部干扰的、源于自我存在的困惑的驱动下去思考了。即便是有,也是非常微弱的。那些成年之后还想进行终极思考的人,只能它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去作: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就想我所看到的海城大悲寺的修行者们。
卡尔波谱所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平庸者不敢羡慕的。我羡慕的是他少年时代就能接触到开放社会中的思考者,并在青年时代继续了下去。想像我自己十几岁时,找遍自己所能接触的所以生活空间,也仅仅是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教科书。那是一个多么闭塞与贫乏的过去啊。错过了那个思考的年龄,终极困惑已经成了一个身上无法去除的毒瘤挥之不去的阴影……
为什么他可以在科学与哲学间游走而今人不能?
是文理分科?科学精细化?
又或许今人本就不鼓励在科学与哲学间游走,而追求“片面的深刻”方为正举。
为什么他可以在科学与哲学间游走而今人不能?
是文理分科?科学精细化?
又或许今人本就不鼓励在科学与哲学间游走,而追求“片面的深刻”方为正举。
我不知道游走是什么意思。我个人认为,每个学科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科学哲学,或者说人的认识论也是一样的。
同样也是我自己的观点:波谱通过发展休谟的观点,把认识论在形而上的方向上发展到了极端,也就是说在这个路线上树立了一块界碑,很可能这就是认识论在这个方向上的终点。
后来历史主义者们,虽然是从另外一个方向发展认识论的,但我觉得那是看到了波谱树立的这块界碑之后“峰回路转”的,改了方向的。
还有就是马克思--我总觉得马克思就是知识山峰上的一块突兀的石头。虽然是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但他的观点又很难跟别人的融合。他在真理观上,既有形而上的,也有历史观的。一方面否定归纳法不能检验真理,另外他有提出了相对真理这绝对真理的观点。看上去是否定了形而上的,但是他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让我怎么都觉得还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所以马克思的真理观我非但难以理解,而且阅读越糊涂,没有现代西方科学哲学那么清楚的思路和逻辑带来的那种清爽感。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