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是什么?
曹国奇
在当今的学术界对价值的定义或是理解,可谓品种繁多,如:价值是劳动,价值是关系,价值是效用,价值是规律,价值是权力,价值是耗费,……,只剩下 “价值是商品、价值是人” 这两个品种没人开发了。所有这些品种的一个共同点是:价值是一种客观实在或实在间的联系。这些实在本来已都有自己的学名,但是我们学术界将它抱养了,自然得重新取个名字,叫价值。所以价值仅是客体的同义重复。这种混乱局面说明我们没有真正思考过“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可是说在已有的价值理论中,都可以而直接用其实体的真名字替代价值,而绝不影响其理论的说明和表述。如:在劳动价值论中,可用劳动替代价值而保证其原理不变,且表述更简洁;在效用价值论中,可用效用替代价值而保证其原理不变。
一、价值的使用价值是什么?
对习惯经典理论表述的人一定会对这个问题大吃一惊,怎么会有这种混账问题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而言,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种不同属性,自然不能有这种混账表述;对效用价值论而言,价值就是效用(使用价值),同样不能有这种混账表述。但是,你别慌,这个问题实在得很,它是问你:价值是做什么用的?你总不能说你研究的价值没有用途吧,不然你研究它干嘛?如果你觉得这种表述很混账,那只因为你习惯了经典的表述,一种并不需要价值的价值理论的表述。
那么我们研究的价值有什么用途呢?或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价值呢?从个人看,我们所谈的价值的唯一用途就是度量财富(或商品)的多少,再不会有第二种用途。这就是说价值属于量的范畴,是一种量。给一个苹果,有很多量能度量它的多少,如质量、体积、摩尔,但是它们不符合经济学需要,于是经济学中得找到自己的度量方式,即要找到价值。显然如果有一种已知的量符合经济学需要,则便能统一度量苹果和铁,即在交换方程“10个苹果 = 1斤铁”中两边都用这个量计数时,其数值是等相等的,而非10和1这两个不相等的数。毫无疑问,实际中是通过价格使方程两边在计数上相等的,如10个苹果等于10元钱,则1斤铁也肯定等于10元钱。价格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学量,在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称它为交换价值。但是价格不是理论上说的价值,而是苹果中的价值与货币中的价值的比较值。
显然,价格只是实际操作,属于技术层面的,同用秤和尺子测量物质多少是同一个道理。在科学层面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有这种操作,这就要求回答没有这种操作时商品(包括货币)的多少如何确定。譬如尺子能测量它物的长的多少,只因二者都有长度;譬如秤砣能测量它物的质量的多少,只因二者都质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表述这种关系,就是交换价值的背后必定有一种共通的东西-----------价值。有人批判马克思的这种表述为循环论证,这说明他还没有理解量与测量之间的关系。价格是测量的量,而非原始量。
显然,用价值度量商品多少时将不依赖实际操作,从而消除了因操作产生的误差。这就是说,同质量、长度、摩尔等量在操作之前就存在一样,价值也必定在交换之前就存在,从而价值与交换之中或交换之后的东西无关。也正因为价值与交换无关,且在交换之前,所以它能充当交换的标准。明白这一点很重要,这将排除很多曾被我们认为与价值有关或决定价值的东西,如供求、交换关系、分配规律等,这些东西与价值无关。
二、价值是什么?
从价值的用途来看,价值应该是指财富(效用、使用价值)的多少,而非价值是财富。显然,当价值是效用时,则有效用度量效用,这违反了“度量A的一定不是A”的这一原则,也必将陷入循环论证。但是财富的多少不能直接度量,因为不同效用间不可比较多少。马克思的这一论证是无话可说的。但是马克思对商品进行抽象没有得出商品的质,却得出了生产商品的东西的质------抽象劳动,这是说不通的。
那么为何实际操作中直接测量了各商品的多少,而理论中却又证明商品的多少不能度量呢?这在于商品交换是第二性质的,劳动交换是第一性质的,从而我们真正要度量的(也只能度量的)是劳动这个事件的多少。这就好比色彩,它是第二性质的,从而对色彩的各种度量(如色明度、饱和度)都是从其第一性质“波”上进行的。很显然,马克思也认为到了这种关系,即“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劳动交换”,但是很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用这个结论来认识价值。马克思本是可以避免他那个怎么也说不通的抽象劳动的,完全可以直接从“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劳动交换”上说明为何要度量劳动。从抽象劳动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走的一段弯路。
可见,价值不是劳动,而是劳动的多少。至于这个劳动是指人的活劳动还是指生产商品这个事件﹝即劳动整体),是另外一个问题。个人认为应该指劳动整体,因为劳动整体范畴与商品的范畴一致,而人的活劳动范畴与商品的范畴不一致。实质和表体不一致是说不通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价值是指谁的多少,价值必须与财富的多少成正比,这是由正比定理(公理)决定的。所有的度量衡都必须服从正比定理,不可能出现1个苹果计数为500克,2个苹果的计数还是500克的这种“反比”现象,否则度量系统必定乱套。至于怎样弄出价值与商品量成正比,以自圆其说,那就各显神通了。
三、价格是叠加的
价值分配的实质就是实现财富的分配,用马克思的价值论来表述就是价值转形。商品交换是分配财富的一种手段,所以决定商品价格的价值不是生产它时创造的价值,而是分配后商品得到的价值(相当于生产价格)。经典理论中各种被认为决定价值或与价值有关的东西,如供求、欲望、社会关系、分配规律等等,都是影响商品分得价值多少的因素,它们只与分配价值(或生产价格)有关,与价值的创造无关。显然经典理论中将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混为一体了,如马克思的理论中,后来又认为价值是社会关系,从劳动价值论变成了关系价值论。其实社会关系只是从分配这个角度来决定商品的分配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与价值的创造无关。在分配中,各因素是按叠加原理来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的(包括最后的成交价格)。商品的价格是叠加的。如工资作为劳动者的价格,由保险、工龄、职务、奖金、供求等等众多方面叠加的。
叠加原理【见曹国奇“价值(价格)叠加原理”一文,http://www.jjxj.com.cn/】说明,商品的价格是分层决定的,即这个层面由这些因素决定,另个层面由另一些因素决定,然后各层的决定再叠加。任何一种分配规律都不可能决定价格的全部,都只能决定价格的一部分,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要素分配等等。经典的分配理论是高度欠缺的,往往认为一种分配规律决定了价格的全部,这是不可能解释实际的,如解释十六大提出的多元分配精神,如解释自己的工资。顾自安在其“价值理论与分配规则”(http://www.jjxj.com.cn/)一文中认为分配是一元的,即按劳分配,他应该对照自己的工资单来写这篇文章的。即使不说顾自安支出的活劳动与几十年前、几百前的以及国外的顾自安差不多这些事实,起码特保费是与劳动多少无关的。大凡经济学家都应先将自己的价格解释清楚,再去解释别人的价格。
前面说价值应服从正比定律,那么如何解释实际中的反比现象呢?这是由平均化规律决定的,该规律主管宏观层面的价值分配,即决定社会总财富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此时如假设A部门生产率提高一倍,其它部门的生产率不变,则A部门多创造的价值(或财富)将在各部门平均分配,于是一个部门得一点。这样对A部门而言,由于多创造的价值分给别人了,而其商品量又增加了一倍,所以其价格就得反比降低。【见曹国奇“价值在宏观上的分配”一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或http://www.jjxj.com.cn/】。但是这种反比降低只是接近反比降低,因为其多创造的价值也要分一点它自己。这就是同工不同酬的原因。在国家间比较,是因为两国的人均总价值量不一样,从而平均分配后工资水平不一样;在企业间比较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总是说要兼顾公平,那么为什么要兼顾公平?只因为我们得遵循平均化规律,只因为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供求规律这些微观上的分配规律总在制造不公平。--------价格是叠加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9 22:00:59编辑过]
文章说的很清楚,是财富的量。难道你最终不是为了解决财富计量问题?
我没定义财富,也没见谁定义清楚了财富,反正商品是财富就行。
马经与西经争了一百多年不就是量上说不清吗?马说剥削量很大,西经说剥削量为0。如果财富计量问题搞清楚了还会有这场争论吗?
1“谁创造应归谁”,有两个问题:(1)“创造”是指啥;(2)分配原则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问题。这两个问题想明白了,你的问题也就不必回答了。
2下面引用我的一段话回答你:“所有权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功能,就是所有者有权参与分配,至于参与生产与否,倒在其次。从生产要素的作用,去确定分配伦理,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和现实及历史中已存在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不符。至于你想从价值确定去推出所有权,那更是因果关系倒置。举例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品和农产品之间的交换,其价值和比例你如何确定,你如何从价值确定去推出所有权。事实上,只有在所有权确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价值确定才有意义。这样说,丝毫也不否认个别商品的价值确定要素的变化(如偏好的改变),有可能引起某些资产的价值改变,从而导致所有者的所有权大小的改变。 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基础即劳动二重性,在此再重复一遍我的理由:许多学者,和马克思一样,都认定人类劳动具有等同性,似乎这种等同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在上述论文中,已经揭示出:在商品经济中,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和土地等同性及资本的等同性一样,只是一种商品经济中的价值的等同性,它来自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的等同性。其实,你只要想一下,劳动有二重性,资本和土地也同样具有二重性乃至多重性,这就是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经济制度(含运行机制)的不同之处。马克思揭示出了劳动者及劳动收入,作为劳动所有权下的生产要素及其收入(工资制度),在商品经济中的表现形式,这是马克思对人类认识商品经济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即广义的价值理论的一大贡献,尽管这其中包涵了巨大的谬误。另外,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只是人类的认识工具之一,并没有啥先天更高的必然性。”
各位专家学者,我想把价值定义为“能量”行不行呢?
使用价值就是商品内所蕴含对人类有用的能量,而劳动价值就是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能量。
从物理学上讲,这世界原本就只存在物质和能量嘛。能够对精神产生作用的也算是种能量吧。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为何不定义价值“物质”或是“存在”呢?
文中己说了,你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才你这么定义价值?这个为什么才决定应定义价值是什么。
马克思把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归纳4种:艺术的,科学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
某大学一位哲学教授说:我研究哲学50年,到最后还是研究50年前的早被解释过无数次的被大众理解为很简单的问题.对于你们刚来的大学生,你们必须要读康德的"3个批判",他告诉我们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即你们将来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根据是什么?康德努力告诉我们:有经验内容的必然的知识是建立在超验上的,科学是有必然性的.
马克思说了:重要的不是我们要理解这个世界,而是要改变、创造、“价值”这个世界。
(上面 “价值”这个世界的“价值”,是本人的观点,和老马关系不大!)
我们要的是统一、规范的一体,非混淆、无病呻吟的一体。。
只想问问各位,哲学----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只做静态观望,不求未来方向。。。
今天是7月27号,我是23号回到西安,作为一名学生,我是无力改变这种现实问题,只有通过论坛来解决。我去的地方是神木县镜界开发区,距神木有22公里远,我乘座是神木——西安火车,下车第一感觉,进入眼帘是黄沙和偶尔的绿草,没有飞鸟 ,没有声音。这吗大,我是第一次离开西安来到这”鸟不拉屎,鬼不生蛋“的地方
好好 西安的不待来着地方,为了什么?为了转钱,为了生存,当大学毕业时,我已经把家里的积蓄花精干,年老的父亲为了赚钱才来着地方,下了火车,父亲就在站台等者我,当我望见父亲时,他的胡子有白了一圈,脸有黑了,身子瘦了很多,。望见我,帮我提,我推开了,说:没事坐上车,再途中,给我介绍,着地方几年前,全是黄沙,只因有煤炭,才建起电厂,化工厂,煤矿…………等,才有人烟来居住,来打工,来做生意,开发区就这样建立起来。
我是闲不住的人,放下背包,打个招呼,看看四周,全是黄沙,偶尔起风,一场沙尘暴就来临了,在开发区,我走访了,神木化工,国华电场,亚华电场,北元化工等企业,不过是应聘的方式,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和专业不对口,被打发了,我没感把者消息告诉父亲,只是说我还要回西安工作
马克思把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归纳4种:艺术的,科学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
某大学一位哲学教授说:我研究哲学50年,到最后还是研究50年前的早被解释过无数次的被大众理解为很简单的问题.对于你们刚来的大学生,你们必须要读康德的"3个批判",他告诉我们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即你们将来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根据是什么?康德努力告诉我们:有经验内容的必然的知识是建立在超验上的,科学是有必然性的.
马克思说了:重要的不是我们要理解这个世界,而是要改变、创造、“价值”这个世界。
(上面 “价值”这个世界的“价值”,是本人的观点,和老马关系不大!)
我们要的是统一、规范的一体,非混淆、无病呻吟的一体。。
只想问问各位,哲学----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只做静态观望,不求未来方向。。。
阁下似乎想统一说明一切,但是我只将经济学当作科学。凡科学都坚持片面认识,阁下如对理想的哲学情有独钟,要统一规范“价值”,请先去查查黑格尔马克思这两位理想哲学先驱的著作,多宽广的认识才算全面认识?这是个基本问题!!!
经济学中的价值是对哲学和文学中的价值的考贝,这同物理学中的力是对文学中努力能力的考贝一样,在经济学中强调“价值”的初始哲义和文学义是什么,是对经济学的不尊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7 11:08:28编辑过]
阁下似乎想统一说明一切,但是我只将经济学当作科学。凡科学都坚持片面认识,阁下如对理想的哲学情有独钟,要统一规范“价值”,请先去查查黑格尔马克思这两位理想哲学先驱的著作,多宽广的认识才算全面认识?这是个基本问题!!!
经济学中的价值是对哲学和文学中的价值的考贝,这同物理学中的力是对文学中努力能力的考贝一样,在经济学中强调“价值”的初始哲义和文学义是什么
感谢提示,我会继续反思.
感受友情:广交朋友并不一定带来幸福感,而一段深厚的友谊才能让你感到幸福,友谊所衍生的归属感和团结精神让人感到被信任和充实,幸福的人几乎都拥有团结人的天才。
“价值是什么”在经济学上有特定的含义,它和哲学上的含义不同。下面是我的理解:
从狭义上讲,价值理论是研究商品之间进行交换时其交换比例受何因素决定的理论;从广
义上讲,价值理论是研究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理论。
“如何分配价值”的确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围,我认为它包含两层含义:1 物质财富(含土地)和劳务的分配;2 货币(社会购买力的一般形式)及1类内涵所指的控制权力的分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5 19:21:00编辑过]
| 创建中国经济学给您发送的消息! | ||
消息标题:RW: RW: 请教一点问题。 谢谢您能回答我的问题,我也赞同货币是表示财富的,但是我不反对马克思的“价值”提出,就象您说的资本家要的是财富,对于劳动者也要的是财富,因此资本主义才在表面上出现所谓“等价交换”,那么从结果出发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资产阶级是否剥削无产阶级了呢?我想应该是肯定的回答。将货币表示成财富从马克思的思想出发不可能得到剥削结果。所以我认为财富与马克思所谓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很重要,而就我个人而言马克思的错误在于割裂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或者说分法有一定的问题,有机的统一在一起的劳动不可能形而上学的简单分成2个而且被赋予这么重要的内容,所以我个人认为应该从新审视财富与劳动物化和非物化创造的关系。才能真正了解经济发展的本质。(我的不成熟想法还望您不要见笑) =============== 先先谢谢你的来信,我叫曹国奇,想知道你的大名。 当货币表示财富或价值为财富的量时,剩余价值理论用样成立,只是马克思及其他人的论述要作改进,从而更科学。此时得明白剥削价值只是剥剥财富的替代说明,而非马论说的资本家要价值不要使用价值(财富)。 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的,不可割裂,价值是财富在量上的规定,使用价值是财富在质上的规定。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同样割裂了劳动的抽象与具体的两个方面。显然,抽象是人对劳动的认知和概括,而具体则是指劳动本身的存在形式。马克思的这种二分法明显违反形而上学的基本规定(而非是形而上学),也与辫证法不相容。惟一解释是马克思在预设一个“正确”原理,从而解答问题。 我认为财富是工人、资本家和物质共同创造的,这里分不出你的我的他的。跟着要分配财富,分配不合理时才表现出剥剥和被剥削。马克思和西经都没明这一点,所以都在创造价值上大做文章,一定要在分不出你的我的他的事件分出一个你的我的他的。显然马克思和西经中没有人知道或指证过价值是什么,但是即为争夺价值大打出手。 | ||
曹先生好久不见了,晚上好。
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是“被感知的对象”。不能因为感知而说是主观的。主观的含义应该是“因人而异”。
用温度计测度物体的温度,结果不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是客观的;而对事物价值的判断,恰恰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说价值是主观的东西。
曹先生好久不见了,晚上好。
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是“被感知的对象”。不能因为感知而说是主观的。主观的含义应该是“因人而异”。
用温度计测度物体的温度,结果不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是客观的;而对事物价值的判断,恰恰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说价值是主观的东西。
这个论坛的设置不好,写了半天,只因超时,发不见了。
我是说虽然效用具有主观性,从而效用的量也具有主观性,但测量效用量的方法一定是客观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