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少批评主流经济学的稀缺论。但是也因此招致不少不屑和反批评,有人说钱皮压根儿不知道稀缺为何物,有人说钱皮在如同唐吉柯德一般大战风车,说钱皮不过是在批评自己心中的东西而非西方经济学……但还是有人诲人不倦不吝赐教,说的就比较明白,指出钱皮实际上是混淆了稀缺和短缺,混淆了需要和需求。
的确,我一直不愿意去纠缠需求和需要之间的细微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觉得这种区分毫无意义。这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里就已经说明了:
【需求,即需要。需求或需要,在汉语词面意义上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因需而求,因需而要,恰恰包含了心理学对行为的两段式划分:动机和行为。本书不划分汉语词面上的细微差异,将“需求”和“需要”合并为心理学动机意义上的“需要”但仍以经济学常用的方式“需求”表述。】(《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30)
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敝人乃中国人是也,惟一熟悉和堆码熟练的文字(码字,张五常老先生也这般称呼“写作”)就是汉语汉字了,其它语言仅知皮毛。在汉语当中,“求”和“要”以及“欲”、“需求”和“需要”以及“欲望”都是相通的,这一点恐怕是全地球的中国人都知道。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知道,当某人与他人洽谈一宗交易的时候,你会听到他们这样说:你(需)要多少?你的需求量有多大?等等,对方绝对不会误解而反问:你问的到底是需求还是需要?不讲汉语的人会不会这样反问,钱皮就不得而知了,英语了得又懂经济学的人不妨参乎进来给大家谈谈。
就我略知一二的英语来说,当我在英汉词典当中查找汉语“需要”或者“需求”的英文对应的时候,通常want、need、demand、desire这些注释英文单词会一起出现。我也知道心理学对这些东西有所区分的。但是,经济学有必要吗?
你也可以翻开任何一本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不论是中文的还是其它文字的,不论是全球通行的萨缪尔森的各版《经济学》还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用高度发达方便的计算机技术统计一下,看看这些个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大部头当中出现过几次“需要”,又出现过几次“需求”。据我的经验是,“需要(want)”寥寥无几,在谈论稀缺的时候提到几次,之后便泥牛入海踪迹不见了,而“需求”()无处不在多如牛毛不计其数汗牛充栋。
我知道经济学是如何定义稀缺性scarcity的,的确如大家在西方经济学教材里看到的那样是和需要(want)对应的,也就是说是和“欲望”这个东西对应的。但我认为这样的概念没有什么意义,我倒是更加赞同西方经济学当中对需求的有效性的强调。
如果scarcity是和want对应的,而scarcity又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我们是不是可以因此说want需要就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这和经济学强调需求的有效性没有矛盾吗?与灵魂scarcity对应的WANT为何会在教科书当中少之又少,而与其不相对应的需求却多如牛毛?在自以为符号化、数学化程度很高的西方经济学当中,我只看到教科书中到处都是需求量的符号Qd,有谁见到“稀缺”和“需要”的变量符号是什么?为何总是在开头提及尔后便弃如旧履始乱终弃呢?这是否是说经济学早已经跑题和丢魂了?
看来,如果不能够说明经济学就是研究欲望这种心理学主题的,那么还是接受建议放弃“稀缺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之说吧。
话到此地大家或许能够明白我所说的“经济学的主题就是交换”,因为交换对应的是有效需求,如果只有需求而没有支付能力,则交换就无从谈起了。而不考虑供给的需要,你自己躲在家里就可以天马行空地梦寐以求了,不就是独自空想嘛,和经济学可以不沾边的。正因为经济学只能面对有效需求demand,是要研究和他人有关的市场交换的,所以,《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才说,需求对于经济学来说是一切的中心。而不是需要或欲望,因此也不可能是与want对应的稀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 10:28:04编辑过]
“经济学的主题就是交换”
您还在继续您的观点。
经济学的主题是解决稀缺带来的问题,而交换是解决方式之一。
您还在继续您的观点。
经济学的主题是解决稀缺带来的问题,而交换是解决方式之一。
你也在继续你的观点嘛。看来我的帖子你没有读进去,或者你就是认为经济学是研究欲望的?
需要(want)”寥寥无几,在谈论稀缺的时候提到几次,之后便泥牛入海踪迹不见了,而“需求”()无处不在多如牛毛不计其数汗牛充栋。
如果scarcity是和want对应的,而scarcity又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我们是不是可以因此说want需要就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这和经济学强调需求的有效性没有矛盾吗?与灵魂scarcity对应的WANT为何会在教科书当中少之又少,而与其不相对应的需求却多如牛毛?在自以为符号化、数学化程度很高的西方经济学当中,我只看到教科书中到处都是需求量的符号Qd,有谁见到“稀缺”和“需要”的变量符号是什么?为何总是在开头提及尔后便弃如旧履始乱终弃呢?这是否是说经济学早已经跑题和丢魂了?
看来,如果不能够说明经济学就是研究欲望这种心理学主题的,那么还是接受建议放弃“稀缺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之说吧。
您的这番论证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
首先,出现数量的多少,和重要性没有必然联系。需求在谈论时无处不在,并不意味着需求就最为重要。一个经验的规律是:出现最多的,往往不是最重要的。
其次,scarcity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scarcity是和want对应,因此说want需要就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请问这是什么逻辑?逻辑学可以容忍的说法是,只有scarcity和want等价的时候,才能这样判断。
第三,教科书中到处都是需求量的符号Qd,有谁见到“稀缺”和“需要”的变量符号是什么?您说这是始乱终弃、济学早已经跑题和丢魂。这里面的逻辑问题,给您举个例子:您想获得教授职称,在争取的过程中,您发表文章、申请课题、编书出著、讲课授业……能说您始乱终弃、跑题丢魂吗?
您的这番论证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
首先,出现数量的多少,和重要性没有必然联系。需求在谈论时无处不在,并不意味着需求就最为重要。一个经验的规律是:出现最多的,往往不是最重要的。
是的,不能算是严密的推论,但是应无大碍。什么是“主题”?顾名思义,主要话题嘛。都懒得提起了,还能算是主题?
其次,scarcity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scarcity是和want对应,因此说want需要就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请问这是什么逻辑?逻辑学可以容忍的说法是,只有scarcity和want等价的时候,才能这样判断。
和主题相对应的问题当然也是主题了,这有何逻辑问题?
第三,教科书中到处都是需求量的符号Qd,有谁见到“稀缺”和“需要”的变量符号是什么?您说这是始乱终弃、济学早已经跑题和丢魂。这里面的逻辑问题,给您举个例子:您想获得教授职称,在争取的过程中,您发表文章、申请课题、编书出著、讲课授业……能说您始乱终弃、跑题丢魂吗?
经济学有这个“争取”的过程吗?一带而过算是“争取”?还是浓笔重墨算“争取”?
建议你还是再好好地研究一下休膜问题。

您的这番论证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
首先,出现数量的多少,和重要性没有必然联系。需求在谈论时无处不在,并不意味着需求就最为重要。一个经验的规律是:出现最多的,往往不是最重要的。
是的,不能算是严密的推论,但是应无大碍。什么是“主题”?顾名思义,主要话题嘛。都懒得提起了,还能算是主题?
您这里的回答非常勉强,主题是主要话题,那么灵魂呢?
其次,scarcity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scarcity是和want对应,因此说want需要就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请问这是什么逻辑?逻辑学可以容忍的说法是,只有scarcity和want等价的时候,才能这样判断。
和主题相对应的问题当然也是主题了,这有何逻辑问题?
和主题相对应的问题是主题,这里面有什么逻辑问题呢?真的不好解释,还是举例吧:和男人相对应的是女人,和教师相对应的是学生……和稀缺相对应的还可以是不稀缺。
更重要的是,您这里又犯了您一贯的错误:把充分和必要混淆:scarcity是经济学的主题,反过来则未必有“经济学的主题是scarcity”。您怎么就此断言“scarcity是和want对应”就是主题和主题对应?
第三,教科书中到处都是需求量的符号Qd,有谁见到“稀缺”和“需要”的变量符号是什么?您说这是始乱终弃、济学早已经跑题和丢魂。这里面的逻辑问题,给您举个例子:您想获得教授职称,在争取的过程中,您发表文章、申请课题、编书出著、讲课授业……能说您始乱终弃、跑题丢魂吗?
经济学有这个“争取”的过程吗?一带而过算是“争取”?还是浓笔重墨算“争取”?
和您“争取”教授职称对应的是,经济学“力图”解决稀缺问题。获得教授职称、解决稀缺问题,都是作为目标出现的,而不是手段。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它们不如所依赖的手段、方式那么显化,理所当然。
不可否认,张先生的确很能说,也很能写。但是,正如大家都看到的那样,你很能偷换概念,或者更准确地说,你很能把一些经济学概念解释得面目全非。经济学当然得靠文字来表述,但经济学绝对不是文字游戏。
由于语言和翻译的问题,一些经济学词汇在中文里,很难找到与之相应的、内涵完全一致的词来表述。比如:把“Equity”翻译成“公平”无可厚非,但经济学中的“Equity”和中文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公平”在内涵上有很大区别。就算在同一种语言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环境或者学科中,都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效率”在物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内涵显然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把一些概念的内涵固定下来,不能妄加外延。你所解释的很多概念,比如“需求”和“稀缺”,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经济学中的含义。
萧瑟秋,早上好。
1.首先,说稀缺是经济学主题和灵魂的,不是我,是西方经济学自己,如萨缪尔森老先生在其《经济学》当中就是这样强调的。说“灵魂”也不过就是强调其主题性吧。
2.其实说“对应”可能引起你的误解,让你把“对应”当成“相对应”了,应该说“关联”或“联系”或“密切相关”之类或许更妥当。因为西经自己的稀缺就是针对需要(want)而不是需求(demand)定义的,这也不是我说的。你不要用你自己的scarcity取替代西经的稀缺定义。我批评了西经半天,你怎么都把我批评的东西当成我自己的啦?

不可否认,张先生的确很能说,也很能写。但是,正如大家都看到的那样,你很能偷换概念,或者更准确地说,你很能把一些经济学概念解释得面目全非。经济学当然得靠文字来表述,但经济学绝对不是文字游戏。
由于语言和翻译的问题,一些经济学词汇在中文里,很难找到与之相应的、内涵完全一致的词来表述。比如:把“Equity”翻译成“公平”无可厚非,但经济学中的“Equity”和中文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公平”在内涵上有很大区别。就算在同一种语言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环境或者学科中,都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效率”在物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内涵显然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把一些概念的内涵固定下来,不能妄加外延。你所解释的很多概念,比如“需求”和“稀缺”,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经济学中的含义。
多谢先生恭维。其实你这样泛泛地批评我,还不如直接而详细地给出你认为正确的概念解读。

1.首先,说稀缺是经济学主题和灵魂的,不是我,是西方经济学自己,如萨缪尔森老先生在其《经济学》当中就是这样强调的。说“灵魂”也不过就是强调其主题性吧。
2.其实说“对应”可能引起你的误解,让你把“对应”当成“相对应”了,应该说“关联”或“联系”或“密切相关”之类或许更妥当。因为西经自己的稀缺就是针对需要(want)而不是需求(demand)定义的,这也不是我说的。你不要用你自己的scarcity取替代西经的稀缺定义。我批评了西经半天,你怎么都把我批评的东西当成我自己的啦?
我的稀缺概念同样源于西经,为什么我和您所知道的稀缺的差异这么大?这表明:我们中间有人可能错了。
您的灵魂,是您的主题吗?萨缪尔森《经济学》是一本普及型教材,作为严格的学术批判,您将其中的只言片语作为您批判的主题,我以为不够严谨。
您所批评的西经,究竟是客观的西经,还是您自己认为的西经?我认为,您所谓的西经,不过是你假想的一个存在——您所批判的西经,仅仅是您偏激思维下的误解,而不是我们所看到和理解的西经。
现在针对您的观点:“经济学的主题就是交换”,能说说这个命题的理由要点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9:04:03编辑过]
我的稀缺概念同样源于西经,为什么我和您所知道的稀缺的差异这么大?这表明:我们中间有人可能错了。
西方经济学流派一大堆,多是源于基本概念体系不严密。我的“稀缺”是从一本一批西方的经济学家编写的一个辞典上抄来了,和其它经济学家的理解不一样也不奇怪。不能简单说谁对谁错,可以辩论嘛,看哪个引出的结论更加逻辑一致。
您的灵魂,是您的主题吗?萨缪尔森《经济学》是一本普及型教材,作为严格的学术批判,您将其中的只言片语作为您批判的主题,我以为不够严谨。
我引用的可不是只言片语!而是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
您所批评的西经,究竟是客观的西经,还是您自己认为的西经?我认为,您所谓的西经,不过是你假想的一个存在——您所批判的西经,仅仅是您偏激思维下的误解,而不是我们所看到和理解的西经。
你可以说是我理解的西经,这有什么关系?西经众说纷纭就是事实嘛,难道还有“客观的西经”?信奉西经的经济学家连中国的客观现状到底是不是通胀都意见不一,你说它“客观”何在?
现在针对您的观点:“经济学的主题就是交换”,能说说这个命题的理由要点吗?
这个前面说的太多了,你可以在我的经济学家主页上http://www.jjxj.com.cn/user_detail.jsp?keyno=5196找相关帖子看。

我的稀缺概念同样源于西经,为什么我和您所知道的稀缺的差异这么大?这表明:我们中间有人可能错了。
西方经济学流派一大堆,多是源于基本概念体系不严密。我的“稀缺”是从一本一批西方的经济学家编写的一个辞典上抄来了,和其它经济学家的理解不一样也不奇怪。不能简单说谁对谁错,可以辩论嘛,看哪个引出的结论更加逻辑一致。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您本意是否定您从词典上抄下来的那个稀缺定义?定义不恰当,并不代表稀缺本身的不恰当啊,您怎么能根据定义的不妥当,就将这个概念全盘否定呢?
我同样是基于西经对稀缺进行了描述,您要否定稀缺,至少您应该有理由否定我的描述。但是,您没有做到。
您的灵魂,是您的主题吗?萨缪尔森《经济学》是一本普及型教材,作为严格的学术批判,您将其中的只言片语作为您批判的主题,我以为不够严谨。
我引用的可不是只言片语!而是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
既然不是只言片语,您又怎么说是西经对此一带而过呢?
您所批评的西经,究竟是客观的西经,还是您自己认为的西经?我认为,您所谓的西经,不过是你假想的一个存在——您所批判的西经,仅仅是您偏激思维下的误解,而不是我们所看到和理解的西经。
你可以说是我理解的西经,这有什么关系?西经众说纷纭就是事实嘛,难道还有“客观的西经”?信奉西经的经济学家连中国的客观现状到底是不是通胀都意见不一,你说它“客观”何在?
您又开始偷换概念了。我说的是:您理解的西经,仅仅是您偏激思维模式下的西经。
此外,您总是不断犯逻辑错误。信奉西经的经济学家即便是意见不一,也与西经的“客观”性无关。难道说话符合逻辑真的这么难吗?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您本意是否定您从词典上抄下来的那个稀缺定义?定义不恰当,并不代表稀缺本身的不恰当啊,您怎么能根据定义的不妥当,就将这个概念全盘否定呢?
概念本身有什么好否定的?否定的当然是不当的概念定义嘛。我说来说去,就是说稀缺这个概念对于经济学无所谓嘛。经济学需要强调的是是需求和满足需求的“盈余”,而不是稀缺。
我同样是基于西经对稀缺进行了描述,您要否定稀缺,至少您应该有理由否定我的描述。但是,您没有做到。
稀缺本来就是急于一个主观愿望want而定义的,像你那样将之理解为一种客观物理结构怎么合适?你莫非可以说明休谟问题不存在?
既然不是只言片语,您又怎么说是西经对此一带而过呢?
多少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你的“只言片语”的批评,你说一个章节算是少吗?而对于有着上百万字的著作,这个章节从此不再提起,不是一带而过吗?
您又开始偷换概念了。我说的是:您理解的西经,仅仅是您偏激思维模式下的西经。
此外,您总是不断犯逻辑错误。信奉西经的经济学家即便是意见不一,也与西经的“客观”性无关。难道说话符合逻辑真的这么难吗?
当然难了,你说的就没有逻辑嘛。“偏激”一词,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判断,你怎么能把你的理解定义为真理把他人的理解定义为偏激?批评总是在个人理解下进行的,如果认为作者说的有理还批评什么?
为何自然科学没有见仁见智的各种理解?为何可以判定一道数学题是做错还是对了?说来说去,经济学不过是“观点”,其中充斥着价值判断,而不是科学,谈不上客观。如果你连这点都迷惑而认定存在客观的经济学的话,就错得太远了。

概念本身有什么好否定的?否定的当然是不当的概念定义嘛。我说来说去,就是说稀缺这个概念对于经济学无所谓嘛。经济学需要强调的是是需求和满足需求的“盈余”,而不是稀缺。
稀缺于经济学无所谓,实际上您否定了稀缺概念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但您列举的理由是:词典里的定义不妥当!
稀缺本来就是急于一个主观愿望want而定义的,像你那样将之理解为一种客观物理结构怎么合适?你莫非可以说明休谟问题不存在?
主观愿望之于描述者而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稀缺基于需要,需要未必稀缺。您仅凭“稀缺基于需要”就否定稀缺,同样是犯了充分必要混淆的逻辑问题!
多少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你的“只言片语”的批评,你说一个章节算是少吗?而对于有着上百万字的著作,这个章节从此不再提起,不是一带而过吗?
呵呵,张老师,您自己看看,您这算是理由吗?有用一个章节来一带而过的吗?
当然难了,你说的就没有逻辑嘛。“偏激”一词,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判断,你怎么能把你的理解定义为真理把他人的理解定义为偏激?批评总是在个人理解下进行的,如果认为作者说的有理还批评什么?
我的“偏激”价值判断,有着基本的事实基础:那就是您总是混淆充分和必要的区别,在条件并不充分的时候推出极端结论。
为何自然科学没有见仁见智的各种理解?为何可以判定一道数学题是做错还是对了?说来说去,经济学不过是“观点”,其中充斥着价值判断,而不是科学,谈不上客观。如果你连这点都迷惑而认定存在客观的经济学的话,就错得太远了。
您还在坚持您的错误——实际情况是:我的价值判断,对于您而言,是一个客观事实!
归根结底,你的问题就出在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你的确有对某件事情进行过你的价值判断,这是一个事实,但是,你的判断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懂吗?你有你的判断,他人有他人的判断,凭什么证明你的是正确的?
等你弄清楚休谟问题再谈吧。

归根结底,你的问题就出在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你的确有对某件事情进行过你的价值判断,这是一个事实,但是,你的判断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懂吗?你有你的判断,他人有他人的判断,凭什么证明你的是正确的?
等你弄清楚休谟问题再谈吧。
呵呵,张老师,西经的经济学家们做的,就是观察别人的价值判断——而这,您上面认同我了,是事实判断。
您不断的要求我弄清楚休谟问题。您在这个并不恰当的地方提出这个问题,我暂时斗胆断言:您可能误解休谟问题了。事实上,我是否清楚休谟问题,与我们的讨论关系不大。您说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17:18:08编辑过]
呵呵,张老师,西经的经济学家们做的,就是观察别人的价值判断——而这,您上面认同我了,是事实判断。
您不断的要求我弄清楚休谟问题。您在这个并不恰当的地方提出这个问题,我暂时斗胆断言:您可能误解休谟问题了。事实上,我是否清楚休谟问题,与我们的讨论关系不大。您说呢?
你的问题就出在这个休膜问题上面,不是关系不大,而是关系重大。 休膜问题你都没有搞清楚,怎么还说我误解?
经济学家的确都在声称在事实存在的他人的价值判断,但是却忽略了他人价值判断的因人而异的主观性。例如,在艾奇乌兹box图中,两个需求者的效用曲线是同时达到最大点的,也就是说,两个人对效用的感觉和需求是相同的,这就是一个错误的结论。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将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混淆了。
你如果是经济学专业的,你就应该知道,经济学历来是声称不谈价值判断的。其实就是把价值判断的客观存在性当作价值本身的客观性了
观察他人的价值判断的事情,心理学家一直都在做,但是心理学家清楚,每个人的价值判断是会不同的,而不会像经济学家那样否认价值判断这种因人而异的主观性。
[em10]
稀缺于经济学无所谓,实际上您否定了稀缺概念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但您列举的理由是:词典里的定义不妥当!
对啊,我否定的就是稀缺概念的重要性,经济学有“需求”这一概念足矣。西经对稀缺的定义不应该导出对稀缺的重要性(主题、灵魂)的界定,因为如主帖所说,经济学的实际展开并没有以稀缺为基础。
主观愿望之于描述者而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稀缺基于需要,需要未必稀缺。您仅凭“稀缺基于需要”就否定稀缺,同样是犯了充分必要混淆的逻辑问题!
心理学的定律是,需要是行为的动机,经济现象就是人的行为而非自然现象,当然是以需求为动机的,如果需要但是未必稀缺的话,你说经济学应该以需求为中心还是以稀缺为中心?稀缺基于需要,这不是我定义的,是西经自己定义的,但是西经同时强调经济学只考虑有效的需求,而不考虑需要want,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
你可以看看我的帖子:有效需求之下稀缺何解(上、下)
呵呵,张老师,您自己看看,您这算是理由吗?有用一个章节来一带而过的吗?
嘿嘿,那个章节是序言里的。在序言里将稀缺吹捧为主题和灵魂,到正文里不再谈起,你说应该怎么描述这种行为?
我的“偏激”价值判断,有着基本的事实基础:那就是您总是混淆充分和必要的区别,在条件并不充分的时候推出极端结论。
需求是行为的动机,当然是必要的,是时时存在的,所以,我就围绕着“需求”展开我的理论。如果你承认稀缺是非必要的,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那么为何还要如此器重它?
您还在坚持您的错误——实际情况是:我的价值判断,对于您而言,是一个客观事实!
他人的、不同于您的价值判断同样存在,因人而异,怎么叫做客观?你混淆了“价值判断是否客观存在”和“价值判断内容是否具有客观性”这两个问题。客观就是不因人而异,和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你的问题可以用哲学的狡辩来描述:人有没有主观意识?有。所以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主观=客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20:43:14编辑过]
你的问题就出在这个休膜问题上面,不是关系不大,而是关系重大。 休膜问题你都没有搞清楚,怎么还说我误解?
经济学家的确都在声称在事实存在的他人的价值判断,但是却忽略了他人价值判断的因人而异的主观性。例如,在艾奇乌兹box图中,两个需求者的效用曲线是同时达到最大点的,也就是说,两个人对效用的感觉和需求是相同的,这就是一个错误的结论。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将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混淆了。
你如果是经济学专业的,你就应该知道,经济学历来是声称不谈价值判断的。其实就是把价值判断的客观存在性当作价值本身的客观性了
……像经济学家那样否认价值判断这种因人而异的主观性。
我想,您的这些判断,没有一个不存在逻辑错误或者事实错误。
首先,您并不知道我是否清楚休谟问题,您也不可能依据既有的信息作出这种判定,您仅仅依据我没有就此展开,就主观断定我没有搞清楚。
相信您对经济学(西经)中关于方法论的争论并不陌生,他们真的历来声称不谈价值判断、否认价值判断这种因人而异的主观性?
埃奇沃斯盒形图,您能看出“两个人对效用的感觉和需求是相同的”这个结论来?
对啊,我否定的就是稀缺概念的重要性,经济学有“需求”这一概念足矣。西经对稀缺的定义不应该导出对稀缺的重要性(主题、灵魂)的界定,因为如主帖所说,经济学的实际展开并没有以稀缺为基础。
简单点,您认为,经济学实际以什么为基础展开和稀缺的重要性是什么关系?难道这个展开的基础就代表重要性吗?
如果需要但是未必稀缺的话,你说经济学应该以需求为中心还是以稀缺为中心?
我的回答是不需要研究这种需要!
稀缺基于需要,这不是我定义的,是西经自己定义的,但是西经同时强调经济学只考虑有效的需求,而不考虑需要want,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
可能只有您才看出这里存在矛盾,我真的看不出来。既然有矛盾,必然有逻辑问题,您不妨指出来。
嘿嘿,那个章节是序言里的。在序言里将稀缺吹捧为主题和灵魂,到正文里不再谈起,你说应该怎么描述这种行为?
据我所知,序言是允许稍微多些的修辞出现的,仅此而已。
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
请依据逻辑指问题出矛盾所在。有矛盾必有逻辑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21:21:32编辑过]
简单点,您认为,经济学实际以什么为基础展开和稀缺的重要性是什么关系?难道这个展开的基础就代表重要性吗?
请注意,我们谈论的是经济学的“主题”。“主”的意思应该是重要吧?
我的回答是不需要研究这种需要!
回答的好,我就是这个意思嘛。所以基于这种需要定义的稀缺不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
可能只有您才看出这里存在矛盾,我真的看不出来。既然有矛盾,必然有逻辑问题,您不妨指出来。
你上面不是回答说不需要研究这种want嘛,都不需要考虑了,还说它是主题和灵魂?这还不矛盾?难道你是说虽然want不需研究,但是基于want定义的scarcity依然是主题?
据我所知,序言是允许稍微多些的修辞出现的,仅此而已。
修辞?西方经济学谈论稀缺的地位问题可不仅仅是“修辞”二字,那是正儿八经的。

济学的“主题”。“主”的意思应该是重要吧?
张老师,您自己关于主题的解释怎么不断变化呢?一会儿是主要话题,一会儿是重要话题。还是那句话,主要必重要,重要未必主要,您的逻辑学水平真的只是如此?
回答的好,我就是这个意思嘛。所以基于这种需要定义的稀缺不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
还是逻辑问题:这种需要与稀缺无关啊,这才是经济学不研究的原因。和您真的说不清楚,您随处都在犯逻辑错误!
你上面不是回答说不需要研究这种want嘛,都不需要考虑了,还说它是主题和灵魂?这还不矛盾?难道你是说虽然want不需研究,但是基于want定义的scarcity依然是主题?
因为这种want与稀缺无关。把want看作一个集合,那么,稀缺仅仅依据这个集合中的部分want而定义的!你继续在混淆了逻辑学中的全称与特称!
还是那句话,逻辑学是严谨的,您就以专业一点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逻辑问题,看看究竟是您自己的问题,还是别人的问题。记住,尽可能避免过多的语言描述,那里的歧义实在是太多,更主要的是,您总是不停的变换您的表述,从学术的角度,我极不习惯!
修辞?西方经济学谈论稀缺的地位问题可不仅仅是“修辞”二字,那是正儿八经的。
这个问题再说就过于无聊,您可以就此继续钻牛角尖,我就不奉陪了。
再附昨晚有事没有回复您的一个内容。您说:他人的、不同于您的价值判断同样存在,因人而异,怎么叫做客观?……你的问题可以用哲学的狡辩来描述:人有没有主观意识?有。所以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主观=客观。
建议您认真看看逻辑学,看看逻辑学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现在我才发觉,为什么当初我对您的《终结》那样对待了:开始,这个题目让我在时间紧迫的条件下买了,因为我同样觉得西经存在问题。一个偶然有空的时候,我翻开了它,但就那么一两页,我就彻底打消了继续看下去的念头——太过偏激,并没有真正理解西经,您并没有针对西经的问题,只不过暴露了您自身存在的问题。现在看来,我当初没有决定继续看下去是对的。
西经的确如您所说,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没有真正理解西经的时候,就谈它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不严谨的。我是末学后进,张老师,您觉得我说的对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 9:17:13编辑过]
萧:还是那句话,主要必重要,重要未必主要
张:那么在你看来,“稀缺”对于经济学是主要还是重要?萨缪尔森的“灵魂”一说,应该算是“主要”还是“重要?
萧:还是逻辑问题:这种需要与稀缺无关啊,这才是经济学不研究的原因。
张:西经正是基于需要want定义的稀缺scarcity,怎么说无关了?你不要用你自己的数学稀缺替代西经的稀缺嘛。
萧:因为这种want与稀缺无关。把want看作一个集合,那么,稀缺仅仅依据这个集合中的部分want而定义的!你继续在混淆了逻辑学中的全称与特称!
张:“稀缺仅仅依据这个集合中的部分want而定义的”——这不过是你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是其中哪个部分吗?
萧:还是那句话,逻辑学是严谨的,您就以专业一点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逻辑问题,看看究竟是您自己的问题,还是别人的问题。记住,尽可能避免过多的语言描述,那里的歧义实在是太多,更主要的是,您总是不停的变换您的表述,从学术的角度,我极不习惯!
张:关于逻辑学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吧。我的相关观点在《终结》里有表达:所有的思想表达,包括逻辑学的,都最终要依赖于语言和文字系统完成,而文字系统本身就是充满歧义的。只要不是刻意歪曲就行。
我就觉得经济学既然不谈want,却把基于want的稀缺捧得那么高,这样很有问题。
萧:再附昨晚有事没有回复您的一个内容。您说:他人的、不同于您的价值判断同样存在,因人而异,怎么叫做客观?……你的问题可以用哲学的狡辩来描述:人有没有主观意识?有。所以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主观=客观。
建议您认真看看逻辑学,看看逻辑学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张:据我所知,逻辑学并没有解决休谟问题。
萧:现在看来,我当初没有决定继续看下去(《终结》)是对的。
西经的确如您所说,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没有真正理解西经的时候,就谈它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不严谨的。我是末学后进,张老师,您觉得我说的对吗?
张:你只因为认为他人观点偏激而没有看下去,当然也就不了解最终说了什么。你现在正是在没有真正了解的情况下,就谈问题了。
你承认西经有很多问题,大概认为自己可以修补好它。而我认为整个基本概念系统都有问题,西经已经不具有修补价值,需要推倒重来。这个“推倒重来”大概就是你说的“偏激”吧?

萧:无所谓主要重要。这属于人们的价值判断。我只是说:人们认为主要的,必认为重要,反之则未必成立!
张:西经正是基于需要want定义的稀缺scarcity,怎么说无关了?你不要用你自己的数学稀缺替代西经的稀缺嘛。
萧:您总是混淆概念,包括别人的。我的意思是:scarcity是want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张:“稀缺仅仅依据这个集合中的部分want而定义的”——这不过是你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是其中哪个部分吗?
萧:您需要空气,但这个需要不涉及稀缺!
张:……我就觉得经济学既然不谈want,却把基于want的稀缺捧得那么高,这样很有问题。
萧:这不是事实,西经怎么没有谈want?是您自己觉得人家没有谈吧?
张:据我所知,逻辑学并没有解决休谟问题。
萧:您上面论及的问题与休谟问题有什么关系?依据您这种判断,我断定您是误解休谟问题了,肯定!
张:你只因为认为他人观点偏激而没有看下去,当然也就不了解最终说了什么。你现在正是在没有真正了解的情况下,就谈问题了。
萧:您错了,我并没有讨论您在《终结》中的内容,仅仅是谈论您这里发帖的内容。您怎么说要我看了《终结》才算真正了解问题?看了您这里的发帖然后谈论有什么不妥吗?萧:无所谓主要重要。这属于人们的价值判断。我只是说:人们认为主要的,必认为重要,反之则未必成立!
张:说得对。稀缺概念对于经济学本来就无所谓。我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稀缺的“主题”和“灵魂”之说也不过是说说而已。
萧:您总是混淆概念,包括别人的。我的意思是:scarcity是want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张:错了吧?按照西经的意思,应该说want是scarcity的条件吧?西经之所以认为scarcity,就是因为对于无限的want来说资源的有限性嘛。
萧:您需要空气,但这个需要不涉及稀缺!
张:我再次告诉你,把scarcity基于want定义的是西经,不是我
萧:这不是事实,西经怎么没有谈want?是您自己觉得人家没有谈吧?
张:据我所知,西经是强调demand的,而不谈want的。我主贴里提到教科书里充满demand而少见want,如果说错了,你介绍一本谈want的经济学书给我读一读。
萧:您上面论及的问题与休谟问题有什么关系?依据您这种判断,我断定您是误解休谟问题了,肯定!
张:关系在于你的稀缺定义已经是完全的事实研究了,即你把一个本来属于价值判断的东西当作事实判断了,即你混淆了休谟问题,违背了休谟法则。
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存在,本没有什么多余和稀缺之说。稀缺抑或多余,纯属人的价值判断。

萧:无所谓主要重要。这属于人们的价值判断。我只是说:人们认为主要的,必认为重要,反之则未必成立!
张:说得对。稀缺概念对于经济学本来就无所谓。我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稀缺的“主题”和“灵魂”之说也不过是说说而已。
萧:上帝啊,这是怎样一种曲解!张老师,难道您在《终结》也是这样在曲解西经?无语……我是这个意思吗?如果您真的如此,可能迅速终结我们的对话才是明智的!
萧:您总是混淆概念,包括别人的。我的意思是:scarcity是want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张:错了吧?按照西经的意思,应该说want是scarcity的条件吧?西经之所以认为scarcity,就是因为对于无限的want来说资源的有限性嘛。
萧:看来说您不懂逻辑,可能没有冤枉您!
萧:您需要空气,但这个需要不涉及稀缺!
张:我再次告诉你,把scarcity基于want定义的是西经,不是我
萧:西经的意思是,涉及稀缺的需要,才是经济学的话题。很可惜,您不懂全称和特称。
萧:这不是事实,西经怎么没有谈want?是您自己觉得人家没有谈吧?
张:据我所知,西经是强调demand的,而不谈want的。我主贴里提到教科书里充满demand而少见want,如果说错了,你介绍一本谈want的经济学书给我读一读。
萧:您要在翻译文字上做文章,那么,这个问题必会陷入无聊。您请继续,我不奉陪!
萧:您上面论及的问题与休谟问题有什么关系?依据您这种判断,我断定您是误解休谟问题了,肯定!
张:关系在于你的稀缺定义已经是完全的事实研究了,即你把一个本来属于价值判断的东西当作事实判断了,即你混淆了休谟问题,违背了休谟法则。
萧:请您用一句话概括休谟问题。我感觉您可能对什么是休谟问题都误解了。
我在主帖里引用我在《终结》里的话,就是说我自己一贯不主张扣需求和需要的字眼。扣这个字眼的是西经自己,为了让读者可以理解稀缺概念,西经的教科书和词典总是特别强调稀缺是针对want而非demand。
莫非你是说我看到的教科书都是翻译错误了?
前面那位先生批评我混淆需要和需求了,你说我抠需要和需求字眼顶真了,这可太难为我了。
我再说一遍我的理解和观点,你如果认为我是曲解,就不必要再继续讨论了:西方经济学基于不考虑支付能力的want(而非考虑支付能力的demand)定义了一个scarcity,并将之当作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这是错误的和自相矛盾的。经济学的主题应该是demand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exchange。
我的理解和观点:西方经济学基于不考虑支付能力的want(而非考虑支付能力的demand)定义了一个scarcity,并将之当作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这是错误的和自相矛盾的。经济学的主题应该是demand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exchange
您判断为错误、自相矛盾,标准和依据是什么?仅仅是您自己的价值判断吗?
针对你我的争执我打个比喻吧:
会议主持人开场白:今天会议的主题是W和S,我们开始吧。
但是,随后的会议当中没有人谈论S和W,却都在谈论D。
我在场外的看法是:会议跑题了。但是跑的对。因为S和W本来就没有什么好谈的,就应该谈论D。
你在场外的看法是:会议跑题了,但不算什么事儿,主持人也不过是说说而已。你自己倒是一直在琢磨S。
比喻得当不?

针对你我的争执我打个比喻吧:
会议主持人开场白:今天会议的主题是W和S,我们开始吧。
但是,随后的会议当中没有人谈论S和W,却都在谈论D。
我在场外的看法是:会议跑题了。但是跑的对。因为S和W本来就没有什么好谈的,就应该谈论D。
你在场外的看法是:会议跑题了,但不算什么事儿,主持人也不过是说说而已。你自己倒是一直在琢磨S。
比喻得当不?
这里不要跑题,张老师。
还是说说您判断错误、自相矛盾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吧?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