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48 2
2008-01-28
【背景】1月2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意见时表示。“我们国务院领导同志常议论,说2008年恐怕是经济上最为困难的一年。” 温家宝说,为什么说它困难?这种困难还不在经济本身,而在国际形势、经济环境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国内经济发展还有许多新的困难和矛盾。他还说,正因为国际形势、经济环境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国内经济发展中新困难、矛盾的存在,所以需要政府更好地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1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7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显回落趋势。2007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1.2%,较三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二季度GDP增幅达到全年最高的11.9%。2007年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增速比前11个月回落1个百分点。12月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6.5%,比年内最高的11月回落0.4个百分点。
   “这说明经济增长偏快的势头,在初步得到遏制。”谢伏瞻说。
  但全年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和物价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初步核算,2007年中国全年GDP同比增长11.4%,比2006年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同比加快0.9个百分点。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涨幅高出2006年3.3个百分点,也远超政府确定的全年3%的涨幅。CPI涨幅在下半年始终处于高位。
   近来,国家发改委和山西、广东等地政府陆续出台对粮油等商品的限价措施。1月28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这种临时性的价格干预措施是在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群众利益,依照《价格法》采取的临时性、辅助性措施。这种临时性的价格干预措施,它没有改变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定价的地位,也没有改变我国主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是由市场形成的格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商品服务价格95%以上都是由市场形成的,这种地位没有改变,格局也没有改变。在物价上涨情况得到缓解的情况下,这种临时性的价格干预措施即将取消。物价上涨过快的情况得到缓解以后,这种价格的临时干预措施就可以取消了。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表示,发改委要全力做好煤电油运保障。各方面都要高度重视做好煤电油运的供需衔接,特别要加强对全局性、紧迫性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把协调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要按照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煤电油运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力做好煤电油运的保障工作。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中国政府最近的价格管制政策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春节前物价大涨,属于权宜之策。价格管制不会改变人们的通胀预期(短缺本质上是更为严重的通胀)。应对目前的通胀压力,政府短期内应当以货币紧缩、人民币升值,粮食补贴为主。他特别指出,补贴粮食远比补贴成品油更有效。
      他说,这一政策可能使得最终 CPI数据低于我们的预期,即便前瞻地看,我们维持 2008 年中国经济高增长高通胀,“先抑后扬”  的判断。
      他说,鉴于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和中国自身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近期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但只要政府及时作出政策调整,中国全年将依然保持高增长,呈现“先抑后扬”局面。我们维持此前的判断:预计2008年消费增速由2007年的12.5%进一步上升至13%,主要受收入增长加速和奥运效应推动;同时,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会大幅放缓,预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全年GDP增长10.5%-11%,通胀达到 5%-5.5%。 
      他指出,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在进一步恶化:美国房市将继续恶化,而近期各项数据也显示,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迹象愈加明显,联储于 1月 22 日紧急降息 75 个基点,但我们预计,短期内很难改变美国经济颓势。此外,OECD 总领先指标连续 4个月下跌,表明受美国拖累,欧洲及日本经济也将放缓。中国的外部需求将受显著影响,我们预计 ,2008 年出口增速从 2007 年的17.9%下降至10%(以人民币计算),贸易顺差增速将由2007年的48%大幅下降至 20%。 
      因此,他建议,中国政府需要把握调控节奏和力度:目前的外部风险已经显著超过了政策制定者去年底制定紧缩政策时的预期,再加上中国最近出台的价格管制政策和新劳动法分别对于能源供应和就业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因此,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可能面临显著放缓压力。如果中国自身的紧缩态势不作出任何调整,将使得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而经济一旦低于潜在产出(我们计算显示中国目前潜在产出增速已达10.5%-11%),失业问题必将凸现。我们认为,政府将充分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注意把握调控节奏和力度,在外部环境显著恶化之际,放松调控力度,甚至通过财政刺激措施,提振国内经济,以抵御外需走弱,使经济实现软着陆,保持在潜在增长率10.5%-11%的水平上。然而,由于政策调整存在时滞,今年经济将呈现“先抑后扬”局面通胀压力不减:我们维持此前的判断,即2008年通胀压力依然高企,全年 CPI 有可能达 5%-5.5%,推动因素包括:美元进一步弱势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涨,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国内粮价上涨压力较大;以及新劳动合同法下,劳动力成本的“政策性”增长亦有可能带来额外的通胀压力。此外,即便食品价格涨幅逐渐回落,但资源、能源价格的改革,资源税的征收等措施将被抬上更高的议程,政府可能组建能源部也表明了这一趋势,从而带来新的通胀压力。 
      应对目前的通胀压力,他认为,政府短期应当以货币紧缩、人民币升值,粮食补贴为主。人民币升值缓解输入型通胀(我们维持2008年对美元升值 10%的判断),粮食消费和生产环节的补贴将短期内有效抑制粮价;数量型的货币紧缩(提高准备金率、加大对冲力度、信贷控制)降低货币增速,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而加息空间则受日益宽松的国际货币环境制约。长期来看,政府应当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有效性;推出物业税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有效遏制土地价格上涨;继续补贴粮食生产环节。政府可能加大粮食补贴。补油不如补粮,前者济富,后者济贫。而且粮食对于中国 CPI 的影响程度远高于成品油,就抑制通胀而言,补贴粮食远比补贴成品油更有效。中国每年用于补贴成品油的隐性成本高达近1700 亿,占 GDP 近 0.9%。如果将此1700 亿元用于补粮(譬如提高粮食收购价,但以补贴价格卖给消费者),2007年若用来补粮,可使粮价下降 19%;2008年若用来补粮,可抵消粮价上涨 17%;2008年若用来进口粮食,可进口占中国总消费量 13%的粮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30 14:20:00
价格限制措施只能使老百姓暂时感觉好点,长远来看还是要付出代价的。还是应该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着手来解决通胀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31 14:40:00

政府管制日用消费品的价格目的再简单不过:让居民买的起。但问题是买的起不代表着就有的买,供给方不扩大生产供应,哪怕是把猪肉人为降到1块钱一斤,居民也没猪肉吃,甚至,更加没有猪肉吃。供给方怎样才会扩大供给?最有效的办法是高价刺激。价格管制的结果是将本来并不太眼中的通胀推至远期更加严重的爆发:生产商们在管制价格下不愿意扩大生产,远期供给自然更加短缺,通胀自然更加严重。

关于价格管制,经济学家们有极为精辟的观点:你不能通过打破温度计来给发烧的人降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