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035 14
2014-02-18

     对《方绍伟:马克思的八个逻辑矛盾—<资本论>批判性导读》的详细注解


      前言:这是我个人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一节(节选)的注解,这个注解主要是在参考《方绍伟:马克思的八个逻辑矛盾—<资本论>批判性导读》的基础上把方绍伟的文章详细扩展而完成的,我相信经过我这样极度琐碎的注解后即便是原先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商品的两个因素的分析是全盘错误的。本文将以“原著加评论”的方式展开,评论用括号与原文隔开。导读现在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比如油画的透视属性可以满足人的视觉需求,咖啡独特的风味属性可以满足人的味觉需求。而透视属性和风味属性作为油画和咖啡的具体使用价值表面看是不一样的东西,但是抽象以后可以看到油画的透视属性和咖啡的独特风味属性在更高的层面上其实是一样的。因为无论是满足人的视觉需求还是味觉需求,抽象以后都可以看成是使人得到满足的抽象使用价值。按这种思路看,人的视觉需求和味觉需求表面上是不一样的需求,但视觉需求和味觉需求都使人们得到了需求,即视觉需求和味觉需求抽象以后可以成为一般的需求,即抽象需求。所以用马克思的话语应当这么说,商品的具体使用价值满足人的具体需求,【这句话是“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的同义反复】商品的抽象使用价值满足人的抽象需求。题外话,人的抽象需求或商品的抽象使用价值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有关这一点,我再详细说明一下,物品具体的客观形态是由物品的天然属性(即物理、化学属性)而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组成的。物品的天然属性和使用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当物品的天然属性满足了人的具体需求(显然人有多种欲望)时物品的天然属性才能够转化为具体使用价值。由此我们可以合理推出物品是否具有具体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天然属性是否满足人的具体需求决定的,这就是说物品的具体使用价值存在与否直接由人的各种具体需求(即各种具体欲望)是否被满足所决定,最最关键的逻辑推理就发生在这里,注意了,当一样东西的存在与否是由人头脑中的主观的东西所决定时,你还能否认这样的东西不是主观的吗?而物品的具体使用价值恰恰是这样一种主观的东西,即你觉得它在,它就在,你不觉得它在,它就不在。另外,物品的天然属性是否适应人的具体需求同物品是否受到人类具体劳动的影响这两者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从这个论断出发,可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显然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物品,即其天然属性不经人类劳动转化就直接适应人的具体需求(比如阳光)。第二,人进行具体劳动的目的本质上是把物品中的不适应人具体需求的天然属性转化为适应人具体需求的天然属性。显然,这一转化是存在风险的。如果人在物品上赋予劳动后得到的物品天然属性仍然不适应人的具体需求(这在现实中表现为劳动物品不受市场欢迎,没有销路),那么可以说物品此时仍然没有具体使用价值,因为此时物品的天然属性仍然没有满足人的具体需求,尽管此时物品的天然属性相比于人类劳动前的物品的天然属性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样的人类的具体劳动是无效劳动。显然,物品的具体使用价值(人的各种具体欲望【如食欲、审美的欲望、休息的欲望等等】决定其存在的东西)可以高度抽象为物品的抽象使用价值(即人的一般欲望满足与否决定其存在与否的东西),物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行为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交换的各种不同的物品背后都有这种抽象使用价值,而且这种用于交换的抽象使用价值必然是稀缺的,如果是充分供应的,那么就不需要交换了。实质上表明了人的欲望得到满足必然是受到限制的。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具体)使用价值同另一种(具体)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在我所引用的原文中马克思用的“使用价值”等同于具体使用价值)


       请看,如1夸特小麦=a吨铁。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吨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我同意这一判断,这种共同东西的大小决定了交换价值的大小)。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具体)天然属性。商品的(具体)自然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具体)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具体)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具体)使用价值完全相等。作为(具体)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在例子中即小麦和钢铁里面存在的可使交换发生的共同东西)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具体】使用价值的原子。(这是对的。首先要承认小麦和钢铁之所以能够交换,确实是因为在两者背后存在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当然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具体使用价值,在这个例子中小麦的食用属性满足了人的食用需求,钢铁的机械属性满足了人的居住需求,而食用属性和机械属性作为小麦和钢铁的具体使用价值当然是不一样的东西,即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质的差别。但是抽象以后可以看到小麦的食用属性和钢铁的机械属性在更高的层面上其实是一样的。因为无论是满足人的食用需求还是居住需求,抽象以后都可以看成是使人得到满足的抽象需求。这就是说小麦和钢铁都具有抽象使用价值。这个结论的得出来自于前文“商品的抽象使用价值满足人的抽象需求”的推断,显然小麦和钢铁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不是无限供给的,因此正是小麦和钢铁背后所共同拥有的东西即得到市场承认的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导致交换行为的发生)。


       如果把商品体的(具体)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经过我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到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把商品体的具体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抽象使用价值是附着在具体使用价值之上的。至于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只有当商品碰巧是人类的劳动品时才进入视野。事实上是物品的抽象使用价值满足人的抽象需求,而物品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只有得到市场的承认,物品才具有交换价值,才使得物品成为商品。因此商品的定义应该是得到市场承认的具有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的物品。题外话:根据上述推论不难看出人类的劳动产品与商品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劳动产品是否具有交换价值要看其在物品上花费的劳动成果是否使物品拥有得到市场承认的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这就是说劳动成果赋予物品交换价值是有条件的)。


      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具体)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具体)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把劳动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即劳动具有二重性本身是没有错误的)。


       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组成)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组成),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完全是错误的。还是那句话,抽象劳动成果赋予物品交换价值是有条件的。注意了,马克思这里凭空赋予价值以全新的概念,即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所组成的东西,我不否认这种凝结的存在。之所以打引号是表明我不承认价值的这个概念。题外话,现在可以看到马克思是多么的狡猾,概念的使用是多么的混乱。为简化起见,马克思所定义的“价值”我将在其后统一搭上括号,内容是无差别的劳动结晶,这其实是抽象劳动的同义反复)。我们已经看到,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具体)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因此,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显然这种共同东西的大小决定了交换价值的大小,我们已经论证过了这种共同东西其实是得到市场承认的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即得到市场承认的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了交换价值的大小),也就是商品的“价值”(劳动结晶)(马克思认为无差别劳动结晶的大小决定了交换价值的大小,这显然是错误的,上文已予以论证)。研究的进程会使我们再把交换价值当作“价值”(劳动结晶)的必然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来考察。(这句话是劳动结晶的大小决定了交换价值的大小的翻版)。


       但现在,我们应该首先不管这种形式来考察“价值”(劳动结晶)。可见,(物品的)(具体或抽象,存疑)使用价值(注意,这里的使用价值即有具体使用价值也有抽象使用价值的意思,联系前后文不好判断,马克思的用语本身具有含糊性)或财物具有“价值”(劳动结晶)(根据前文推断,这两个概念完全是不等的),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那末,它的“价值量”(无差别劳动结晶的数量。注意了,这是一个巧妙的逻辑陷阱。我再重复一下前文的判断,经过人类抽象劳动的物品即含有人类无差别劳动结晶的物品只有得到市场承认后才能得到交换价值。这意味着无差别劳动结晶的数量在得到市场承认取得交换价值之前其根本无法计算。马克思为了在得到市场承认之前强行计算无差别劳动结晶的数量而引入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下文我们将会看到马克思的这一伎俩。可悲的是这一伎俩的引入没有任何效果,参看下文推理)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劳动结晶)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劳动结晶)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劳动结晶)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劳动结晶)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以衡量单位物品的劳动结晶的数量的多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物品)(具体)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注意马克思定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制造某种物品具体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但是,根据我前文的推论,花费人类劳动的物品其具体使用价值的实现与否依赖于市场是否承认人的具体劳动成果。显然,“制造某种物品具体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物品得到市场承认之前根本无法计算。这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只能是在产品成功得到别人承认得到交换价值之后才可以计算。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取决于交换价值的大小,而交换价值的大小又取决于为得到交换对象【比如商人】持有的商品而付出的目前由你持有商品【比如货币】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的大小和交换对象(比如商人)为了得到目前由你持有商品【比如货币】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而愿意付出目前由他持有商品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大小的心理博弈【有点长,缩句后就变成“你愿意付出的商品(比如货币)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的大小和交换对象(比如商人)愿意付出由他持有商品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大小的心理博弈”,即交换双方的心理博弈】。我解释一下,这涉及到交换价值形成理论问题。由于物品的抽象使用价值只能序数排列而不能基数加总。那么用于交换物品的序数化的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是如何过渡成为基数化的交换价值呢?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假定你的交换决策是基于成本收益计算的最大化。解释一下,成本即交换行为中你愿意为了得到交换对象持有的商品而付出的目前由你持有商品背后的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收益即你愿意得到的目前由交换对象持有的商品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即在交换决策中追求收益减去成本的最大值。而要追求这个最大值,首先就要把成本数量化,即基数化。而成本序数排列基数化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行为停止的那个点上【即边际点上,但为了形象化,我不会使用这个概念】。举一个例子,你的口袋里有100元钱,你想用这笔钱中的一部分买5个苹果,这时候的成本即你愿意为了得到5个苹果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而付出的目前由你持有的货币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假定你心目中愿意付出20元,如果再增加1元,你就不愿意继续交换行为。那么成本数量化就发生了,这个数量就是20元【当然,这需要商家配合。如果商家为了得到20元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而愿意付出5个及其以上的不确定的某一个苹果数量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时此次交换行为才会发生,而5个及其以上的不确定的某一个苹果数量就是商人具体的成本数量】。至于你持有的另外80元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此时仍然序数排列。需要注意的是数量化的只是成本,收益即你通过交换得到的5个苹果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无法数量化,仍然只能按照序数化排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5个苹果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的排序必然高于你刚才愿意支付的20元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如果不是在你心目中5个苹果的排序要优于20元人民币,那么你就不可能愿意发生刚才的交换行为,至于5个苹果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比20元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高多少,则无法衡量。同样的,对于刚才的苹果商人来讲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有当苹果商人心目中20元人民币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的排序高于5个苹果及其以上某一个不确定的苹果数量的背后稀缺的抽象使用价值时,商人才愿意发生刚才的交换行为。而我们知道,只有当你和商人两个人都愿意发生刚才的交换行为时,这次交换才会成功。而交易双方心理博弈的结果又由商品的供求关系所决定。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取决于商品的供求关系)。。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单位物品的)“价值”(无差别劳动结晶)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有人质疑把纱织成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是机器和手工所需时间的平均,但在这里也可以认为机器工作在织布行业中所占的份额无限大,而手工工作所占的份额无限小。这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无限趋近于半小时。显然,这无限趋近于半小时的生产成品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制造某种物品具体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计算依赖于买方和卖方依据成品布的供求关系经过心理博弈达成交换共识从而得到交换价值)。

(下文由于字数限制,在第14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18 15:56:01
有马徒说,马克斯定义的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里,他们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用于交换的,不止劳动产品,还有自然物品。所以,商品集合是由所有的用于交换的物品构成,而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只是其中的一个真子集。用真子集定义全集,就是以偏概全。

还有马徒说,马克斯定义的商品,是指劳动产品。这个更是无厘头。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的一个真子集,那么,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肯定不是商品。商品怎么就是劳动产品了?马徒们是制造逻辑混乱的好手。


附录:设集合W是物品集合,设集合A是商品集合,即“用于交换的所有物品”;设B是劳动产品集合。A的逆,是不用于交换的所有物品;B的逆,是所有自然物品。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只能是A与B的交。A与B的交只能是A的一个真子集,它不能代表整个A。
A,B,是两个不相关的集合,A的特征是”用于交换“,B的特征是”劳动“,不可能相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8 16:55:59
帮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8 17:07:23
我个人希望这一帖能够从此终结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如果在21世纪的今天劳动价值论还能够成为热议的焦点,那只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8 17:08:23
抽象需求?不同的需求之间可以比较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8 17:09:25
罗鹏 发表于 2014-2-18 15:56
有马徒说,马克斯定义的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里,他们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用于交换的,不 ...
自然物品,为什么能够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