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网友说:
本书是作者在著名的所罗门公司待了一年后,把所罗门的事情都起了个老底。其实叫做《关于所罗门的一切》或者《所罗门那些儿事儿》更贴切一些。所罗门公司以做债券而出名,债券市场是典型的场外市场,也就是说无法通过交易所的电子系统快速报价和实时撮合成交,相反,交易员是整个债券交易中的灵魂,他们持续关注行情,为繁多的债券品种寻找买家或卖家,并从巨大的交易额中赚取差价或佣金。书中对整个交易有非常生动的描写:整个41层大厅就是用来进行债券交易,座位一个紧挨着一个,两排作为间的空隙不能容许两个人同时通过,每个交易员都在忙碌地和客户通电话,实习生在这样的场合里面简直不知所措,还时刻小心不被路过的人踩着,因为没准这就是某位大人物。而每当某位交易员做出了一笔对公司有贡献的大交易,交易大厅里面的大喇叭就会迅速通报这一交易,对其对公司的贡献大加赞美。
由于债券交易价格和行情的不透明-----而这又源于债券产品的非标准化,对债券价格的判断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一个的交易员在于能说服客户这是合理的交易---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实质上由于交易的零和特性,所罗门赚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客户。交易员在交易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权限,甚至能够自行决定头寸,潜在带来了很大风险,美林银行的一位交易员,在做IO/PO分离交易的债券时,将IO部分销售给客户而留下了PO,之后市场利率大跌,导致2500万美元的PO亏损严重。当然,这在金融历史并不算严重,臭名昭著的巴林银行交易员里森的交易直接导致了这家著名的商业银行破产。
最有价值的一段是描写在伦敦和亚历山大----公司另一位交易员的学习。压力山大的两个思维,其一是对抗市场,在大部分人都对市场采取某一行动的时候,积极地寻找对着干的机会。这种思维反映在目前的A股市场上,即A股连续下跌,一些优质公司股票估值已经处于历史低位,适合买入并长期持有,但是市场惯性中,卖盘的力量依然强大。其二是当某种大混乱出现的时候,例如股市崩溃、大地震,不局限于考虑当下的利益,还要做第二步、第三步的考虑。比如日本遭遇大地震,首先考虑的是买入日本保险公司的股票,一般人会认为保险公司损失惨重,实际上由于再保险公司的存在,普通保险公司的赔付风险已经转移给了西方的数家保险公司和日本一家专业的地震保险公司。因此遭受双重打击的日本保险公司股票会明显低估。接下来,ZF为了鼓励灾后重建,会放松银根降低利率,从而直接导致债券价格上升。日本公司短期内面临的资金困境和恐慌,会使得他们将海外的资金---主要是欧洲和美国---抽回国内--修复工厂,这意味着大量卖出美元欧元,买入日元,这个过程中如同亚历山大这样精明的投资者也会参与进来,加速日元升值,因此利用短期内汇率的变化也可以很赚一笔。
这样的交易员思路稳准狠,在关键时刻刀刀致命。来源于开阔的国际金融视野,上述的操作中,涉及到了股票、债券、外汇甚至可能利率掉期等各种产品,没有深刻的理解和经验自然无法取得这样的火候。
所罗门作为华尔街主力的债券销售商,在八十年代初还做成了另一件大事,即开辟了住房抵押债券市场(MBS)。所罗门的合伙人看到了住房抵押债券市场的前景:广大美国人还没有住房,购房需贷款,而美国国内主力的贷款机构---大大小小的住房储蓄协会们业务僵化,贷款都砸在自己手里,这意味着住房抵押债券理论上存在一个非常诱人的市场。但是这个美妙的构想实现得出乎意料。美国ZF改变了自己的货币政策,从关注利率变为了关注货币供给,由于对货币供给进行了限制,使得利率剧烈波动成为了可能,原来死水一滩的债券市场立刻有了活力。但是对于储蓄协会们来说并非好事情,由于市场利率上升,储蓄协会吸收存款的成本达到了12%,但是发放贷款的成本却为10%,这意味着持续的亏损和破产的风险。于是米国ZF不失时机地送来了第二份大礼,储蓄协会若将手中的抵押贷款出售,可以按照会计准则分三十年摊销其亏损,并享受免税待遇。全国数千家储蓄协会发现了其中的好处,与其等死不如将手中的贷款低价变现,而此时整个华尔街还保留了抵押贷款业务的部门就是:所罗门兄弟。所罗门兄弟和其他华尔街投行如波士顿等对抵押贷款进行了包装衍生,开发出了CMO,也就是后来引爆次贷危机的大杀器。
尽管本书著于1989,但在将近20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是津津有味。本人在读经济,投行也是以后就职考虑的主要方向。
这本书从一个内行的角度完整的叙述了作者从进入投行之际到离开之际的近两年的经历,深刻的将一家华尔街大投行的内部公司文化和日常业务用幽默诙谐的笔触一一剖析,常常出现小说版剧情的跌宕起伏,让人直呼过瘾。
作者所在投行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个事情。一个是兄弟会般的公司文化;另一个是几乎无处不在的自私、暗算设计与政治游戏。可以说,这就是最原始最残忍状态下的资本主义,真真确确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
领导阶层一而再因为自负或者私利而做出错误的决定从而逐渐断送该投行在几个强势垄断业务里的高额利润(当然换过来说这种利润都是建立在无数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尸身上的);
新手开始从事陌生的工作,不谙行业中的潜规则,往往为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不把几个基金弄垮台是不会成长为老手的……
整个机构就是围绕着金钱转,资深的老手会被竞争者高薪套走,但是招聘新员工的时候,的忌讳反而是提及金钱报酬。作者倒是大方的晒出其可观的报酬,再加上本书中钱的单位往往是millions百万或者billions十亿,让人看完了整本书就也像作者一样感觉拿那么多钱究竟是为了什么?记得一段是讲一个投行老板为了笼络人心,给一个刚跳了槽,年薪两三百万左右的经理发了款额巨大(好像是千万级的)的奖金,让那名经理目瞪口呆了半天。老板问他,你开心吗?他点点头。老板于是凑近了问,怎么才能让你更开心(How can we make you happier)?我是想不出可能的什么答案了,但是可以排除的是再拿一千万美金。自然,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得到那么多钱之后,再为赚钱而工作真的失去了意义吧。
此书当中的精文妙句不可胜数啊,一本史诗一般的著作,人心洞若观火,悲壮令人唏嘘,幽默令人大笑,作者谦虚说不如那些交易员聪明,不过我看他也真是个大根子,such a big dick!
我自己笔记总结了好多,
1,渴望金钱,循规蹈矩。但是循规蹈矩是没有出路的,反而还希望挣大钱。。好的交易员都喜欢走险招,生活中不能摆脱传统,怎么能在市场上出奇制胜呢?
作者真是对应届生的心态披露的赤裸裸,找工作还不都是为了钱,学经济学真是要造福国民么,在投行看来最起码表示你比较务实,就是比较渴望钱。投行开的工资高,当然一窝蜂都要去投行了。所以我们现在争着要去投行,从来也不反思一下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啊,还引以为荣呢,想去就去吧,反正发财又不是错误。
2,交易厅就像丛林。 你想吃掉我,我想吃掉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沾沾自喜后必是失魂落魄。忍受屈辱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学习。在洞察人类的无知方面,他们个个都是博士。理解市场意味着理解别人的弱点。句句珠玑啊。
3,写抵押贷款债券MBS这一块,故事像是次贷危机的复刻版。原来最早MBS因为prepayment risk 和 refinance risk搞不起来,然后所罗门的这位意大利人愣是把这个市场做起来了。他呼吁(忽悠)说为了全美国人能‘居者有其屋“。当时两大时机也是关键因素,一个是沃克尔提高了利率,从5%到14%,放贷机构需要再融资来防止破产。另一方面是ZF出手干预建立了房地美和房利美,卖不出的贷款可以卖给国家的这两个机构,他们自称更聪明,而且用纳税人的钱补上违约的。所罗门的交易员就故意找出来要违约的ZF担保的债券买,然后骗取ZF的补贴,ZF总是冤大头啊。因为过高的利率,债券估值都是六折,违约了ZF竟然按票面价格偿付,净赚40%。
而且当时这一家投行垄断了这个债券的交易,别的交易员根本不知道这些债券的准确定价是多少,都是跟风购买,所以有点像今天的散户。书中后来的描述就是,一个无知的交易者冲进了一个拥挤的,疯狂的市场,然后买进了一些最贵的东西。不就是等着被坑嘛。
不过后来CMO的出现,类似后来不同tranch的抵押债券出来以后,市场更加的透明了,所以就没有暴利可图了。
4,政治斗争最后的胜利者都是些冷酷无情的人,只有公司最后的失败才能铁板钉钉的把他们赶走。
公司抵押部,公司债和市政国家债的内斗导致的解体,唏嘘不已。。
5,“有些人生来就是当客户的命。” “他们总是不长记性。”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从我这个销售员的角度出发形象的说明了投行和顾客之间的利益冲突。可是后来也证明了是杀鸡取卵啊,不能长久。客户也不是吃醋的。
6,像师傅学习的时候有点像学外语,刚开始的时候不自在,后来发现你不知不觉的开始用这种语言思考了。所罗门的口传心授才成就了这么多的人才。
7,关于亚历山大的两种思维,一个是反向思维,就是市场会对某些事件反映过度,一个是想到别人前面,最快做出反映,想到第二步,第三步的市场变化。这个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可以训练自己,比如日本又地震了,那么日本的股票价格肯定下降,被低估,买入,特别是日本的保险公司股票。日本的债券市场价格肯定上扬,因为ZF肯定降低利率刺激经济。最后一些企业会暂时撤出日本,导致日元被低估,所以还要买入日元,整个资本市场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8,很多关于公司债券分析都是取决于程序,而不是取决于分析师的智慧,和对行业以及前景的洞察。
如果他打算占领道德上的高地,那么他一定在什么地方埋下了黄金。
关于垃圾债券,作者把公司治理的一学期的课程讲的生动形象。首先是发现了公司债券的价格被低估,特别是那些小公司和快破产公司的,而且性质特别接近股票。其次是一些大公司的债券没什么投资的必要,向上没空间,向下无底洞。于是开始大肆炒作垃圾债券,公司复苏了的债券价格暴涨,要不就血本无归。垃圾债的项目没有了怎么办,制造垃圾债。杠杆收购的公司发行的都是垃圾债,于是就到了管理层收购和杠杆收购,整个华尔街M&A的市场就产生了。到后来的管理层发动防收购的战术,最精彩的就是古楞菲尔德的演讲分析,如果他打算占领道德上的高地,那么他一定在什么地方埋下了黄金。
最后总结本书的感觉真是个精彩的金融学现实教程啊,很多细节还是自己看吧,华尔街的创新,或者应该叫犹太人们的创新,就是把资产负债表的两端打通了,负债不是负债了,而是可以进行大肆交易的产品了,变成资产了。
雇员和管理层的不可调和的薪酬的矛盾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流失,作者最后说自己冒了个险,不知道自己以后去哪,冒这种无谓的风险是不应该的,但是作者留了一手,买了很多所罗门公司的股票,对冲了这种风险,还说自己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而且这种决定一般是正确的呢。呵呵。
作者认为华尔街的蛀虫本质不会改变,但是他们还会继续存在下去,赚钱越多生活越好的假设破灭了,直到破灭的那一刻你才会发现 。
最后看了书不能不相信,交易师果然是聪明,而且他们不会因为公司的变故丧失了天才直觉。但是客户是不是永远也是白痴呢?哎,我想到了一首歌:
我说的所有的话,你全都相信,客户,你是傻瓜,你却老不信。
只能说我认了,你的不安赢得你信任,我只能给你,安慰的淘汰。
你的书评是什么?回复在下面吧~~分享你的观点, 同时赢取论坛币:)
分享无界限,奖励无上限!!!!
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 给大家更多的帮助与思考...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