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2571 4
2014-03-21
最近在自学范里安微观经济学。。。
关于偏好那一章,有个假设,叫传递性公理,即(x1,x2)≧(y1,y2),且(y1,y2)≧(z1,z2),那么假定(x1,x2)≧(z1,z2)。解释中说若有人喜爱z超过y,就是怪人。
而效用那一章提到不是每一种偏好能够用效用函数来表示,假使某人偏好不具有传递性,即A>B>C>B。

感觉怪怪的,有木有人能解释?这不是自相矛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3-21 23:34:10
请楼主弄清楚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说白了是用指派了数字来表示效用,之间可以相互比较,而序数效用论是将效用按一定顺序的数标号,数字越大效用越大。所以无差异曲线是序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而书上假设不具有传递性:A>B>C>A则效用函数是Ua>Ub>Uc>Ua显然画出无差异曲线是不可能的,书后也说了是不可能的,请楼主自己在理一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1 23:36:28
这也就说偏好必有传递性,此外还具有完全性和非饱和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5 18:28:44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3 20:22:14
首先一点偏好由基于序数效用引出来的的。也就是有第一第二第三之分。消费束也是如此,所以你肯定会首选第一个(x1,x2),然后第二个(y1,y2)。此时(x1,x2)≥(y1,y2)。同样(y1,y2)≥(z1,z2)。如果只有(x1,x2)和(z1,z2),那么肯定按序数来说选第一消费束。

同样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