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184 1
2014-07-12
重谈后发优势和劣势之争

最近有关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宪政等字眼常见报端.不少人认同这样的观点,即没有政治体制改革而只有经济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问题,改革本身也难以为继。这些观点,其实源自当年杨小凯提出的后发劣势。

如果把1999年末杨小凯在北京大学发表关于经济改革和宪政转型的演讲,以及林毅夫即场评论作为起点计算,他们两人关于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观点引发的讨论,到如今已经差不多十四年了。

所谓后发优势,是说因有“前车之鉴”,后发展国家可以观察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学习经验,能快速掌握技术,不用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而杨小凯持的后发劣势论,是说后发展国家虽然可以通过学习技术快速发展起来,但没有制度的根基,对长远的发展形成一种掣肘,反而是劣势。

后发劣势论强调的是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制度先行。而后发优势论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制度可以是内生的,故此比较认同渐进式改革。

有意思的是,一些人把这种分歧错误理解为后发是优是劣的判断。广东人有句谚语说得好,“走得快,好世界”,能先享受总比后享受好。这是人类对时间的偏好。没人会那么蠢认为后享受会比先享受好吧?“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了。”小说家也明白这个道理。

另外,认为民主便是好制度亦不乏其人。陈志武教授2008年曾在一个采访中谈及后发优势及劣势之争,大致认同杨小凯之说。他认为中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到位的社会保障、失业福利、医疗保障、教育福利等制度保障,是因为没有民主宪政的保障。

这种关于民主、福利制度的观点杨小凯不一定会认可。他曾在文章中清晰指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早期英国的成功就是一种共和制度、宪政制度的成功,并非民主之功。实际上,如今在欧洲等地区泛滥的福利主义,便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剥削。高福利的另一面就是高税收。而福利主义、工会制度这些都是民主投票对产权的干涉,也是诱发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

相比较起来,无论是学者还是一般民众更容易认同杨小凯所说的比较劣势论。但我认为,杨小凯过于推崇制度先行的一些论据是值得商榷的。比如,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出现的合资办企业现象,在他眼里是极落后的制度,是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产生很高的长期代价。

然而要知道,正是中外合资这种特别合约模式,让中国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中外合资实际上是一种分成合约,外方提供技术资金,中方提供场地、劳动力,这种合约模式让双方都赚到了钱,也构成了中国现代工业重要的知识来源。

杨小凯更以中国家电行业、电子商务以及浦东建设为例,认为这些是具有后发劣势的典型,最后会导致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但现在我们容易看到,恰恰相反,杨小凯所谈及的这几个方面堪称中国经济改革的代表作。

家电行业大量民企涌现,产品风靡全球市场。电子商务这些年更飞速发展,浦东的发展举世瞩目,上海也向着国际性金融中心方向发展,可惜杨先生没能看到了。这些例子已经推翻了他的结论。

制度建设并非不需要,但现实的局限更需考虑。这既包括权衡各方面的利益,也要考虑到长期生活在封闭社会里的人们对市场知识的无知。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价格双轨制、合资办企业等现象,实际上就是妥协和试探的结果。

你可以评价说它不完美,不是真正的市场化,但实际上它起了很好的过渡作用。这些妥协和试探,有效减少了各方面的抵触心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改革进程,容易对比得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了。下一阶段的改革很可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喜欢制度先行的人们习惯把改革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谈论,认为过往的历史只是经济改革。经济学者不应有此偏见。经济改革的过程,也是产权明晰的进程。私产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市场自由,不容易再回到昨日了。如果能明白到人权的本质即产权,那么经济体制改革当然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了。 文/江小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12 21:26:06
不引进民主选举制度,则不论有多大的后发优势,最终都会走入邪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