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549 12
2008-05-30
<p>盼铁成钢对某教授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的三个缺陷”和“劳动价值论过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然而,盼兄认为自己的帖子里,大家没有能够讨论到一块儿去,看到盼兄一再强调自己的主旨而无法得到有效回复真的让人有点看不下去了,在这里重新正式回复一次,也算对我扰乱盼兄帖子主旨的一点致歉和弥补吧:</p><p>三个缺陷,我也不认同,他的说法是:</p><p>“第一,它否定了资产、资本在价值形成当中的作用,这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实际上,劳动和资产是形成使用价值的两个源泉,也是形成价值的两个源泉,光讲劳动的作用是有片面性的。比如说,农民种两块土地,一块土地肥沃,一块土地比较贫瘠,投入了同样的劳动,以及种子、肥料等等,但是两块地打粮不一样多,好地肯定打粮多,在同样的市场价格下,多打的粮食代表着更多的价值,这同土地当然是有关系的,不能否认土地在价值形成当中的作用。这是一个例子,但是,带有普遍性。实际上,我们的各种企业都有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问题,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就相当于农民的土地,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第一个缺陷。</p><p>第二个缺陷,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不包含人类的抽象劳动。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当代世界,任何资源都不能任由人们随意索取,要取得它们,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价值,或者生产出它们的替代品,也要耗费一定的劳动和资源。这些东西都是有价值的。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第二个缺陷。</p><p>第三个缺陷,劳动价值论比较强调的是操作性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而对经营管理劳动,特别是经营劳动这种高度复杂的劳动是有所忽视的。实际上,经营劳动是比管理劳动更重要的劳动。比如对资本的投资,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不可缺少,它也是社会必要劳动的一部分。而这种高度复杂的劳动是创造更高价值的。”</p><p>这其中的错误很多,先谈一个我个人认为普遍性的吧:“获得收益,参与了分配,就等于创造了价值”。认为资本创造了价值、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都源于这一点。</p><p>这个错误,其来源可能是,有人误认为,有这样一条“定律”:“创造了价值,才会参与价值的分配”,显然这条“定律”的等价命题就是:参与了分配的,就是创造价值的。</p><p>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习惯**马克思理论的人,往往认为,马克思也坚持这一定律,虽然,我们可以列举出马克思反对这种“误解”的直接证据,而他们却举不出马克思持有这一观点的任何证据。</p><p>那么,这个错误,错在哪儿呢?</p><p>第一错,错误的认为,“值钱”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这是对“价值”概念的误解。</p><p>在“劳动价值论”中,在古典经济学中,“价值”是一个专用的学术用语,也许你可以不认同,马克思给给定提“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定义,但是,“价值”绝不是钱,也不是任何“值钱”的东西,同样,更不能因为,在经济学的界定中,认定这种东西“不创造价值”就认定,这种东西“不值钱”。</p><p>那么,“价值”是指什么呢,在劳动价值论中,价值所直接对应的是“交换”问题,指的是“交换”中,各类不同的商品中的共性的东西,这种共性,劳动价值论认为是“劳动消耗”的特性,效应论认为是消费中“带来满足”的特性。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特性,至于哪种认识更优,不是这里讨论的问题。</p><p>为什么说,“资本”的消耗不是“劳动消耗”呢,原因很简单,任何资本都是人生产的,任何资本都是耗用劳动的结果,在价值论中,“资本”不过是“物化”的劳动--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p><p>沿着上述逻辑,还可以再问下去,那么,生产资本的东西中,总有不是“物化劳动”的“自然资源”吧,总不能说自然资源也是一种“物化”的劳动吧。</p><p>其实,在生产中,自然资源,其价值就在于,它们从不被人们使用的“自然资源”到生产中的“原料”,这个过程中,到底耗用了多少劳动。不同自然资源的价格差异,也取决于生产这些处于“自然中”的“资源”变成,人们手中的“原料”所要耗用的劳动量。</p><p>其实,自然资源有价值一说,也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如果是有价值的,那么这种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同样是自然资源,填在锅底的煤要付出高价,而为什么伴随着煤一起燃烧和氧化的“空气”,则却不需要付出支付任何费用呢?</p><p>具体不同的自然资源,不同的土地提供的劳动条件不一样,这恰好反映了参与分配的另一个除了价值创造之外的因素,财产占有。</p><p>占有更优土地的人,其劳动条件优于别人,相应的,在这里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更多,对此马克思作过专门的分配,并解释了,这种土地是如何马克思价值分配的:</p><p>道理并不难,这种土地的肥力高,劳动的生产率提高,相应的生产的产品数量多,与整个社会平均劳动强调度相比,等量劳动生产出的产品的价值总量就越多。</p><p>如果不没有所有制限制,人们都会愿意将自己的劳动付出于这种肥力高的土地,这是不可能的,社会制度最终形成的结果是形成了所有制,占有这块土地的人,垄断了这块土地的使用,其他人无法获得,或者要获得需要付出相应的回报--显然所付出的费用是多少,就取决于这块土地,要比其他土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劳动的产出。</p><p>另一层逻辑,如果肥力差的地也是“紧缺”的,也不是谁都得到的,相应的,在肥力差的地也会因此而参与价值分配。</p><p>当然,问题还可以一再问下去,估计能看到这里的人已经很少了,先到这儿吧……</p><p>不指有多少人参与争论,获得得到多少认同,权做对盼铁成钢的一点敬意吧。</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5-31 19:13:00

和你讨论一下,既然你认为,有些值钱的东西没有价值,如果把这一类的东西抽象成为一种部类的商品,那么就会发现这一部类的商品将一直不按照本质上的等价交换原则来交换,那么等价交换原则是否需要修正一下?

我也认同“有些值钱的东西没有价值”,我认为等价交换原则是正确的,而这个问题只能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释,等价交换原则是正确的,但实际交换中,人们是按照自己对价值的主观认识来进行交换,人们对价值的主观认识受到使用价值的影响,使得实际交换中不是等价值的交换。在我的理解中,价格就是货币表示的人类对价值的主观认识。

使用价值对人们认识价值的影响是客观的,这是在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疏忽的地方,但是使用价值的影响不能改变价值本身的客观性,而现代经济学回避了这一点,导致了在我看来的现代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不成立。

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合理,如有指正,欢迎探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31 20:42:00
以下是引用jackloo在2008-5-31 19:13:00的发言:

和你讨论一下,既然你认为,有些值钱的东西没有价值,如果把这一类的东西抽象成为一种部类的商品,那么就会发现这一部类的商品将一直不按照本质上的等价交换原则来交换,那么等价交换原则是否需要修正一下?

不按等价规律交换的,不是一个部类或者这种商品。

那些“值钱”而没有“价值”的,也不是一种被生产出来的商品,而是影响商品生产率的一些生产条件,之所以会“值钱”,是因为他们影响了劳动的生产率,导致等量劳动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获得更多的价值--这些生产资料或者生产资源之所以“值钱”,正是现有制度条件下,占有权和所有权对这些生产条件的垄断,导致他的所有者们可以任何这种垄断而参与分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 07:21:00
     决定商品价值的并不是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这个“社会必要劳动”里面的名堂很多,它涉及到生产力,价值,剩余价值和剥削的本质以及剥削是否存在的问题。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是自然法则,它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它与意识形态及阶级立场无关。科学研究的目的无非是发现事物的客观自在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于我们的行动。科学研究最忌主观随意性,而意识形态及所谓的阶级立场正是这种有害的东西。马克思正是吃了这个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 7:27:1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 19:04:00
盼铁成钢已将主贴收藏,而且应该特别感谢楼主。首先是要感谢他参与并一直关注着对这位党校教授的观点的讨论;然后就是他对我个人的厚爱,又专门为我写下了这篇“答”;重要的就是在我感到讨论的针对性不够强时在这里另劈“楼盘”专门针对某教授的观点发讨论贴。

之所以将那位教授的那些观点转贴,并不仅仅在于我个人认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最重要的是,他是在做客人民网时谈的这些观点,是在面向公众宣传他的这些观点,是在误导、愚弄大众。之所以将它转贴在“人大论坛”来,是想让这里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的专家、学者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莘莘学子们看到有别的专家在向公众宣传些什么观点,是如何重视利用大众媒体来作宣传的……既希望看到针对性强的讨论,更是想引起大家的重视、高度的重视和深深的反思……

用我2008-5-18 17:17:00的发言来结束这次发言:


--  作者:wei8qi8

在当今社会,与其说“劳动价值论被边缘化”,不如说是“这些饭桶们的所谓发展的劳动价值论被边缘化”。任何以科学态度研究过劳动价值论的人都会叹服于这一科学理论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
=============================================================

 从“自身”反思被“边缘化”

       17大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考……

        已经有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看法。无论情况是否有那么严重,其忧思之情的确值得深思。

        俗话说,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莫怨天,莫怨地,该怨自己不争气。

        问题虽然不象“边缘化”论者说的那么严重,也还是希望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们、宣传和理论教育工作者们认真学习学习17大的这些论述,多从自身反 思反思被“边缘化” 的教训,增强自信,贴近实践、贴近时代、贴近大众,按照中国化的要求,走大众化的路子,努力实践17 大“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背叛劳动价值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广大群众需要的是通俗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人们都在翘首以待、盼铁成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 19:50:00
--  作者:jackloo
--  
和你讨论一下,既然你认为,有些值钱的东西没有价值……
===========================
和您交流一下,对主贴说的:第一错,错误的认为,“值钱”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这是对“价值”概念的误解。我是这样理解(您可别嫌我说的绕嘴)的:

能用钱买(换)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价值”,不是凡是能用钱买(换)到的东西都是”价值“,不能误认为用钱买(换)到的就一定是”价值“。因为:

价格形式……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以致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有写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题目的价格,取的商品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

因为,在现实中,没有”价值“的东西也经常被用来买卖,所以,我们常常会误以为这些东西是”价值“。那位教授正是这样在愚弄、误导公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