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MZD与《大公报》
王芸生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在认识和揭发资产阶级本性方面的作用,以及《大公报》在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工商界中的影响力,显然都对MZD实现其下一阶段斗争任务和改造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利用价值。
MZD所以会特别关照王芸生和《大公报》,除了对“大公报”这块老牌子有好感,相信需要保下来,无意使其倒闭关张外,一个重要原因恐怕也是二三十年一直断断续续有兴趣读下来的报纸,只有这家《大公报》了。尽管《大公报》一样拥护过蒋介石,斥责过GCD,甚至曲折地批评过MZD的某些观念(最典型如王芸生写的社评:《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可耻的长春之战》、《我们反对武力解决》,以及王芸生《我对中国历史的一种看法》一文等。他在《我对中国历史的一种看法》一文的“补识”中,没点名却非常明显地批评了MZD在重庆发表的《沁园春·雪》一词,认为毛词中透露出的帝王思想不应提倡,中国理应向民主进步迈进。见《大公报》 1941年5月21日;1945年12月16、17、18、19日;1946年4月17日,5月30日。——原书注),但相对于多数有影响的国内报纸,《大公报》也是唯一多次采访过MZD,介绍报道大都比较正面的报纸。1945年MZD赴重庆谈判期间,王芸生更是率《大公报》编辑部主任、采访部主任等几度采访,设宴招待,刊发了大量消息,王并亲自撰文做正面的介绍和评论。MZD也因此为大公报社亲笔题下“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故1948年得知《大公报》也备受国民党当局压迫时,是MZD提议邀请王芸生北上的;当解放军大举南下,即将占领上海、南京时,也是MZD建议保留上海、香港《大公报》,让王芸生回去主持办报的。显然,MZD印象中《大公报》当年起过不少好作用,在国际国内是有好影响的。同时,王芸生出身贫寒,只读过三年私塾,能由一介小店员自学成才的经历,也符合毛一贯的价值观。“五反”运动中王能写出那篇洋洋洒洒地位中共证明资产阶级忘恩负义、猖狂进攻的文章,更让毛在政治上对王比较放心。当然,批准《大公报》多做工商界的宣传工作,也和MZD这时正开始把注意力转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背景有关系。
6月6日,即王芸生上书的几乎同时,MZD首次提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9月24日,MZD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准备“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这意味着,MZD这时正在考虑如何加速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所有制改造,实现社会主义,由此也就决定了他已开始把准备全面展开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乃至政治上的斗争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于这种考虑,王芸生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在认识和揭发资产阶级本性方面的作用,以及《大公报》在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工商界中的影响力,显然都对MZD实现其下一阶段斗争任务和改造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利用价值。
……
在当年流行的有关1952年王芸生见MZD的各种传说中,有一种说法最广为人知,那就是王芸生听到MZD讲,上海《大公报》北迁,与天津《进步日报》合并起来时,“又高兴又惶恐,担心两报合并不便管理,担心不熟悉财经,搞不好办砸了,辜负MZD的一片诚意”。王芸生的小儿子王芝琛还生动地写道:MZD笑着鼓励王芸生说:“你们两家原来都是《大公报》,本来是一家嘛。《大公报》人才济济,现在团结起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争取世界和平服务,钻进去,三年五年不就熟悉了嘛!”当王芸生起身告辞时,MZD还握住他的手风趣地说:“王大公,恭喜你收复失地了啊!”
从本文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有关这一段事情的经过情形,并不像今天传说的那样。因此,MZD是否曾经风趣地“恭喜”过王“收复失地”,也值得打上一个问号。至少,王芸生不会有类似的想法和感受。这是因为,把上海《大公报》迁去天津,合并于《进步日报》,完全不同于王芸生原先设想的单独迁京办报。虽然报名不改,看上去王芸生达到了目的,但报社的人员、设备以及权力分配等,势必要迁就《进步日报》的原班人马,伤筋动骨的只能是王芸生在上海的报馆。
(www.earm.cn/田成杰/2014-9-29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杨奎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本文改编自该书第二章《王芸生与1949年以后的<</SPAN>大公报>》。
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