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有劳动意愿的劳动力都利用起来,可以说是社会物质生产效率的巨大损失。市场经济注重的不是生产的最大化,而是利润的最大化。如:金融、房地产等投机追求的就是利润的最大化,而把相当多的劳动力排斥在生产及分配体系之外。这实际上是在玩弄交换价格的游戏。
市场经济一旦价格体系失衡,那么生产便不能最大化。而计划制度下的价格弹性只是在比例合理的情况下强调一下竞争,只要价格体系不失衡,不会发生大规模失业的,而价格弹性只不过是给人们一种压力,敦促其中的个体不能偷懒。可以说计划中的竞争与资源配制无关,而市场中的竞争确和资源配置惜惜相关。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使有劳动意愿的人都能找到工作,而且市场经济一切都要通过试错的确定资源和人力的组合,人的一生中生命本身就短暂,什么都要通过大量的时间试错才能找到相应的岗位,这可以说是极其不人道的。
而且在分工复杂的工业社会价格体系随时都有可能失衡,使得大量的有劳动意愿的人不能找到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物质生产效率损失。
理想的市场经济只有保持竞争性的竞价方式才使得价格体系不失衡,然而工业社会又必然要求产权在更大范围内的统一,以与社会的分工协作相适应,但这种产权的集中另一方面确会造成价格体系的失衡,这就使工业的扩张与市场经济的原则背道而驰。垄断会使价格体系失衡,但另一方面工业化的协作需要产权更大范围的统一,可以说垄断对于工业社会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这就形成了制度内在的矛盾,一旦价格体系失衡,就会造成大量的失业。
社会经济不仅只是针对消费的,别忘了消费者也是另一行业的从业人员。消费和生产是相互作用的,生产的扩大化,必然使能使多的人有获得更强的消费能力,需求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而市场教的传教士们只是想让人知道,蛋是能生鸡的,确有意的把鸡下蛋的事实掩盖(因为不想让人们知道这点,以便更好的为市场经济的缺陷遮丑),而把大量的社会劳动力排斥在分配(消费)体系之外。
以前有很多计划经济国家之所以短缺,是因为扩大生产的领域都是生产资料领域,造成价格体系的失衡,实际上短缺也是生产过剩,只不过是生产生产资料过剩。由于全民都是有工作的,从业人员手中有大量的货币确买不到相应的商品。因为消费工业短缺,而扩大消费工业确又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力,然而劳动力已经安插到生产生产资料领域去了(全民就业了),一旦人口出生率下降,那么只有进行对外扩张才能解决(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只要价格体系失衡都有帝国主义性质)。东欧各国到后期可以说劳动力普遍短缺,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投入到消费工业,就一定会造成供需的失衡。
很多人把已存在过的计划经济的问题,看作是信息收集不足,看成是信息处理的失败,这种认识可以说是根本性的错误。
确不知这些国家先天的不足,必然选择赶超战略,而赶超战略长期执行下去,如果没有巨大的人口进行补足,必定造成价格体系失衡,使得购买力不等于消费能力。条件成熟时计划经济甚至不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可以合理的运行。人们的制度设想得再好,如果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经济体,它要脱离世界大分工,就必然选择进行倾斜生产,上游工业优先,而不是经济学家们所倡导的那种计划经济体制。
推行美好的计划制度,只能希望能发生世界革命建立起全球统一的大计划或者计划经济环循体系在技术水平和资源控制上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同时计划经济国家通过与市场经济国家采取贸易的方式来生存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在一种经济制度控制资源占优的怀况下,另一种制度只是在遵守别人的经济原则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资源,而遵守别人的经济规则就必然造成自身经济制度的瓦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4 2:59:4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