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货币理论存在太多的错误。货币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够准确度量商品的边际效用量的工具。该工具的良好运行需要一个机制作为保障,那就是货币的数量必须时刻与最终产品的生产能力,或者与即期社会总边际效用水平保持动态的固定比例关系。在自由市场制度下,与普通商品开放程度相同的货币生产能够自发地实现这一机制;但随着货币发行制度的非市场化,保持货币购买力水平不变的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货币的发行制度可分为“市场化发行”、“半联动发行”和“计划性发行”。商品货币时期(包括贵金属货币时期)属于货币的市场化发行阶段;而贵金属货币与部分储备制度下的银行券混合流通的时期属于货币的半联动发行阶段;纸币时期以及目前的电子货币时期则属于货币的计划发行阶段。货币形态的变化遵循着货币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调和的规律。
纸币制度下维持“货币的购买力不变”的货币发行规则应为:“货币发行增长率=社会平均利润率-通货膨胀率”。结合生产理论中的原理:“利润的本质是新创造的价值”或“利润最大化便是财富创造最大化”,可以理解上述规则的涵义为:“货币的发行数量=社会新创造的财富数量”。从相反的角度讲,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货币发行都是一种劫持民财的耍流氓!
上面结论的理论模型推导请参见《货币工具论》,赵英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