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书堂教授是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其学术思想之独到,影响之广泛,不仅为学术界所公认,也为实际经济工作者所景仰。谷书堂教授同时还是一位经济学教育大家,其教育思想之深邃,影响之深远,却鲜为人们所共知。我有幸先做谷书堂教授的学生,后协助谷书堂教授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做管理工作多年,他任院长,我做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书记,对谷书堂教授作为一位教育大家的情怀和风范耳闻目睹,亲经亲历,感受至深,受益良多。后来我到学校做管理工作,分管全校教学、文科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但学术活动一直在谷书堂教授主持的学术团队,管理工作则经常向谷书堂教授请教和学习。在谷老师90华诞到来之际,特写出部分感知和体会,既作为对谷老师华诞的庆贺和多年培育之恩的报答,也与教育界、经济学界同仁共飨。
育人教书 其乐无穷
谷书堂教授大学毕业于1950年的南开大学,时值天津解放,百废待兴,急需人才。正值风华正茂的他,毕业前夕就被选派到天津市委宣传部门工作。但时间不久,谷书堂发现,新中国建设将需大量人才,自己固然可以在宣传岗位发挥作用,但如果能投身培养更多人才的教育事业中,可能对国家的贡献会更大一些。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主动向组织提出要求并获得批准,回到南开大学做了一名教师。从此,一干就是60多年,教师成为他愿意为之奉献毕生心血和才智的神圣岗位。
做教师之后,出于工作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谷书堂教授还是做起了“双肩挑”,不仅潜心教学和科学研究,而且还担任了党的和行政的管理工作,先后任南开大学经济系系主任助理、系副主任、党的支部书记,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经济学院院长。但他始终有一个信念,不管担负多少管理工作,教师的本职是教师,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管理工作是一种有意义的奉献,但绝不是当官发财谋取私利的阶梯。谷书堂教授的这种认识和体会,似乎不独他自己有,而几乎是与他同龄的一代人的共识,所以当有一段时间,高等学校出现几位乃至十几位年轻博士教授为一个处级岗位而竞争的新闻后,他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忧虑重重,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暂时的扭曲?谷老师的学生究竟有多少,很难做出准确的统计,但用桃李满天下形容并不显得突兀。在谷老师的学生当中,不少人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学术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界的卓越企业家,不少人虽在平凡岗位但却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每每想到学生的成长,听到他们的成就,看到他们的进步,谷书堂教授总是感到无限的欣慰,脸上露出的是只有长期做教师而且做出成就的教师才可以体会到的幸福的笑容。
不拘一格 培养人才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是如何培养人才,至今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重大问题。作为教师,谷书堂教授坚守一个信念,就是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我是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之后,谷老师招收的政治经济学专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向的第二届研究生。当时入学考试极其严格,不仅有笔试,而且有面试,为了慎重地录取学生,谷老师甚至派专人到其所学习的学校考查、面试,并利用出差的机会亲自考核他们的学习和各方面的情况。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第二届研究生共招收了6名,而第一届只招收了4名。这两届加在一起的10名研究生中,大都有较长时间的社会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真正有本科学历的不到二分之一,其余二分之一则只具有专科学历,有的甚至是自学成才没有高校学历的农民子弟。如果按现在流行的做法——好多高校录取研究生、好多单位招收新员工,不仅要看是否有本科学历,而且要看大学本科是否毕业于“211”大学或“985”大学,否则一概拒之门外——那么,我和我的那些当年同学可能就没有机会进入象南开大学这样的学术殿堂攻读研究生。至于现行一些高校和单位的这种做法是否得当,只能留给历史去评说,我只是要借这样的机会,对谷老师和南开大学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和实际举措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深地感激,同时也期望我们国家多一些像谷书堂教授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能够对人才培养“有教无类”,不拘一格。
作为教师,谷书堂教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使一些学子受益终身,作为管理者,谷书堂教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则使更大的一批学子终身受益,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出现新的高潮,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新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国家地矿部领导与南开大学磋商,要求对系统内的年轻干部脱产进行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以改变地矿系统干部队伍知识结构,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地矿行业提出的新要求。时任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的谷书堂教授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在学校的支持下,与他的同事一起,同地矿部合作创办了“地矿班”,并以此为契机,改革单一的在校培养研究生的体制,不拘培养对象原有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因人而宜地制定培养计划,合理设置课程,选配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任课。地矿班学员由地矿部组织人事部门在系统内选拔处级以上具有本科学历和实践经验的干部,经过培训和南开大学的严格考试,通过后入学脱产学习三年经济学硕士专业课程,由南开大学和地矿部实行双重管理,经考试合格后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该班从1991年——1993年连续举办三期,共培养研究生120多名。其中,现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北京市市长王安顺、中共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河南省政协主席叶冬松、国土资源部前副部长、现任全国政协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徐德明、湖南省委副书记孙金龙、天津市副市长宗国英、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秀峰等都是这个班的研究生。
开放办学 协同创新
今天,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其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实行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高校与ZF部门之间、国内高校与海外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谷书堂教授和经济学院领导班子与广大老师一起就进行着开放办学、协同创新的探索,并且迈开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谷书堂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堪称领潮流之先、协同创新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学究竟如何振兴,如何繁荣,如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前沿?这是刚从“文革”阴影中走出的一代人苦苦思索的问题。谷书堂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不等不靠,不停留在改革开放的洪流岸边观潮,而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从实践中找答案。
珍爱人才 善聚英才而用之
大凡教育名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品格,就是长于识才,珍爱人才,善聚英才而用之。南开老校长张伯苓曾说,他任校长主要做两件事,一是请人,二是找经费。有史料记载,当年他请在美国留学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的何廉到南开任教,一上任就请何廉全权负责南开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诚恳地告诉何廉博士说:何廉兄,拜托了。其后放手让何廉工作不加干预,结果何廉主持的经济学科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蜚声海内外,何廉本人成为民国时期全国最著名的四大经济学家之一。文章由:www.816.com.cn特别推荐。
有南开传统的熏陶,更是本人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形成的素养,谷书堂教授珍爱人才,善聚英才而用之的大家风范,为熟悉他的人有口皆碑。得英才者得天下,善聚英才者必占学科高地和前沿。谷书堂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以教育大家的远见卓识和广阔胸怀,培养造就、吸引汇聚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和一大批具有强烈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善于管理的行家里手,为南开经济学的繁荣发展,为南开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