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可重生再造(11)另类解读简单劳动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简单劳动;误解
2、对简单劳动的误解
简单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出发点。[郑怡然:简单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出发点[J]。晋阳学刊,1997,(2)。46—49。]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解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时,对简单劳动有三大误解:
对简单劳动的第一个重大误解是,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条件地把现实中的社会平均劳动,甚至只是行业内的平均劳动,都当作是简单劳动。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讲解和举例说明如何计算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实际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能计算的),却都没有事先把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化为简单劳动(“化为”是在社会过程中进行的,实际上也是无法事先计算的),都是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看作是生产同一产品的部门内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等等都不相同的各个别劳动者的不同质和量的各个具体的个人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值,由于他们并没有把各个不同质的劳动事先都抽象转化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同质的简单劳动以后再去求(加权)平均值,因而并不是同质的简单劳动的平均。直接进行加权平均的结果是无经济学意义的,是不可能发生质变而成为简单劳动性质的。这点在本(4)及本(5)的文章中,已经从劳动时间的质与量的两方面的规定性上加以阐述。流行的上述误解的产生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下述两点:第一,抽象人类劳动不是现成的出发点的起点形态的劳动,[见本(2)]而是生产领域中的出发点的起点形态的个人劳动在交换领域中转化变成的结果。第二,马克思为了研究方便使用了抽象的简化的方法,即已把现实中存在的千差万别的具体的个人劳动,都抽象简化为只是同质的简单劳动了。因此,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的论著中,研究的只是简单劳动力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从事同质的简单劳动。这样,当马克思在论述中说到社会平均劳动时,指的就是各种简单劳动力从事同质的简单劳动的平均,其结果还是简单劳动。也就是马克思的简单劳动概念本身已经具有社会平均劳动,而且仅仅是简单劳动的社会平均的性质,已经不存在各个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等等之间的质的差别了。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平均劳动和流行的教科书所说的社会平均劳动绝对是两回事。
对简单劳动的第二个误解,则是第一个误解的必然延续。因为既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条件地误认为,现实中存在的千差万别的不同质的具体的个人劳动的社会平均(甚至只是行业内的平均)劳动就是简单劳动,那么,简单劳动在不同的国家就是不同的,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也是不同的,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的各行各业也是不同的[洪远朋主编。新编〈资本论〉教程,第一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第197页。],因而认为简单劳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人详细加以解说道:在一个绝大多数人是文盲的国家里,经过10年或10年以上教育训练的中学毕业生才能胜任的劳动,就算是比较复杂的劳动了。在这种条件下,中学毕业生1小时的劳动,可以等于文盲2小时的劳动,甚至更多些。但在一个中等教育已经普及的国家里,中学毕业生能够胜任的劳动便已成为社会的平均简单劳动[蒋学模主编。政治经济学教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页。]。他们把马克思的作为抽象人类劳动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基准,看作是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的各行各业是不同的等等观点,是不符合科学计量方法的基本原则。
大家知道,为了定量表示同类量的值(大小),必须有一个量作为比较的基准。这个约定选取的特定量便称为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一经选定,所有同类量便可用数值与单位之积来表示,并称作为该量的量值:量值=数值×单位
在量值的表示中,数值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取决于量本身的大小;二是取决于所选择的计量单位。因此,在同类量的量值比较中,计量单位的统一与稳定是极为重要的原则。同一个量,如果计量时分别选用了不同的计量单位,计量结果的数值就将不同,这并不意味着该量本身的大小起了变化。例如,同一个人的身高,以米计量为1.67米;以市尺计量则为5市尺。但并不意味着1.67米小于5市尺。因为经过换算它们仍为同一量值。前述的那种认为简单劳动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看法,就意味着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简单劳动”计量单位,这就必然导致同一个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用不同的“简单劳动”计量单位进行计量的,前后历史时期所获得同一商品的不同的计量的数值同样是不能直接地进行纵向比较的,经过换算它们仍为同一量值。因此,那种认为劳动生产力提高后,生产同一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小了,单位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价值量)也就变小了的看法,其实是因为他们在劳动生产力变化前后是用了不同的“简单劳动”计量单位来对同一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进行计量而得出的表观结论。同样的,经过换算它们仍将是同一个量值(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如果在众多同类量的计量中选用的计量单位相同,则所测得的数值就只取决于该量本身的大小,众多的同类量之间的大小就能直接进行比较。例如,两个人的身高均以米为单位来计量,分别测得为1.67米和1.70米,则他俩的身高就能进行比较;如果众多的同类量在计量时分别选用了不同的计量单位,例如上述两个人的身高若分别以市尺和米为单位来计量,一人身高为5市尺,另一人身高为1.70米,则数值5与1.70之间必须换算为5市尺与5.1市尺或1.67米与1.70米后才能进行比较。因此,那种认为简单劳动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的各行各业是不同的观点,就是意味着各行各业有不同的“简单劳动”计量单位,这就必然导致各行各业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是用各不相同的“简单劳动”计量单位进行计量的,这样所获得的各行各业不同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的计量值必须经过换算后才能进行比较。
所谓什么样的劳动是简单劳动,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是不同的这种表述还割断了人类社会纵向发展的继承性,以及横向发展的相互联系性。因为我们若是承认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简单劳动的话,就等于说从人类社会纵向发展的历史看,存在有[简单劳动]0、[简单劳动]1、……[简单劳动]n等等,括号下标0,1,……n分别代表了依次发展的文化时代。例如假定[简单劳动]0相当于绝大多数人是文盲的文化时代的简单劳动;……[简单劳动]9相当于所谓中等教育已经普及的国家里的中学毕业生能够胜任的劳动,也就是该时代的简单劳动,等等。但是不可否认,就是迄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以及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可能达到的极高水平,在某些行业中也都还会有少量的文盲或半文盲的劳动者从事着若干极其简单的体力劳动。如果此时中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劳动已成为社会的平均简单劳动,那么这些文盲或半文盲所从事的极其简单的体力劳动又该如何称呼和计量呢?
对于简单劳动,马克思说:“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23,57—58]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行业内,“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应该是一样的。人类具有的简单劳动能力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在正常的情况下,社会中的人长到一定的年龄,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大脑,不必经过特殊的培养和训练就会具有这种简单劳动的能力。因此,作为抽象人类劳动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应该认为是一个稳定的确定的基准。否则就会有前述的一系列的简单劳动的计量单位,这样是无法直接进行纵向以及横向比较的。除非确定了上述所谓的一系列简单劳动基准单位之间的相互换算关系(只能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确定),它们最终总会统一到马克思所定义的简单劳动的原始基准上来,即简单劳动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计量方法的基本原则。
对简单劳动的第三个误解,则是人们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对简单劳动的“认真”态度。马克思特意加注:“较高级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之间的区别,一部分是根据单纯的幻想,或者至少是根据早就不现实的、只是作为传统惯例而存在的区别;一部分则是根据下面这样的事实:工人阶级的某些阶层处于更加贫困无靠的地位,比别人更难于取得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在这方面,偶然的情况起着很大的作用,以致这两种劳动会互换位置。例如,在一切资本主义生产发达的国家中,工人阶级的体质已日趋孱弱和相当衰竭,因此,同很轻巧的细活相比,需要很多力气的粗活常常成为较高级劳动,而细活倒降为简单劳动。……”[23,224脚注]也就是马克思和斯密、李嘉图等一样认为不同质劳动是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进行的“换算”的,可是,我们却发现许许多多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追随者与捍卫者”致力于脱离市场交换过程去找出复杂劳动如何换算为简单劳动(网上可以找出许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