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可重生再造(4)另类解读劳动二重性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真谛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三大卷之前已经详细地研究了他想写的所有问题,并做了大量的笔记。写作总是从第一卷开始的,但这时他已经是站在三大卷的内容成竹在胸的高度上进行写作的。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和商品价值决定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已经争论了五十多年之久,至今尚无定论,耗费了许多很有才华的经济学家的精力,但少有成果又于事无补而不得不继续争论下去,这很值得反思。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争论来说,如果我们认识到马克思在表述第一卷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就已经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考虑了社会需要量的影响并已立足于供求一致和用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现商品价值等等的高度上了,而不是如流行观点所说的那样在第一卷先舍象了市场竞争和供求的影响等等,那么,我们就不会对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产生许多误解。……实际上提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如何决定商品价值这样的问题,这种提法的本身恰恰偏离了马克思关于劳动与商品价值关系的正确方面的认识: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事先就可以知道的静止的先验的存在,而是生产领域中的起点形态的以时钟计量的自然尺度的个人的具体劳动时间,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经过社会评价后转化变成的结果的终点形态的以简单劳动计量的经济尺度的抽象劳动时间,理论上只是用这样的抽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现商品交换后各种商品价值的,而不是商品交换前就有这样的抽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价值并据以进行商品交换的!……流行的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和商品价值的关系问题的争论各方,到目前为止,大多都误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静止的先验的事先就可以计算的唯一的量。争论各方都举出各种计算实例来批驳对方或证实己方的观点。所有这些煞有介事地杜撰一些数字进行计算的假定,都纯属无稽之谈!而且都是计划经济思维的表现!殊不知当马克思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理论上说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时,并不等于他认为在实践中就能够人为地从价值源泉出发来计算商品价值量。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表示在理论上是一种一定和现有的社会生产力条件及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客观地存在着的某一范围内的量值(状态量,并且是以抽象劳动时间表示的),这类似于数学中的中值定理,是一个有待于在交换过程中确定的某一个中间的变量!
恩格斯特别指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能用确定的劳动小时表现出来的:“当我说某一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的时候,那我就是说:(1)……;(2)……;(3)……是以社会方法即通过交换来确定的一定量社会劳动的产品;(4)我表现这个数量,不是用劳动本身,也不是用若干劳动小时,而是用另外一个商品。……因此,我确认,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劳动时间是以社会的方式计量的,而且是被看作是相等的。但是这种计量,不像通常用劳动小时或工作日等等来计量劳动时间那样,是直接的、绝对的,而是迂回地、以交换为中介来进行的,是相对的。因此,即使这一确定数量的劳动时间,我也不能用劳动小时表现出来,因为我仍然不知道劳动小时的数目,而同样只能迂回地、相对地通过另外一个代表等量的社会劳动时间的商品把它表现出来。”[20,332]。根据本(3)指出的劳动时间二重性原理,它是用简单劳动来统一表示各种单位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量,它只能在生产者的背后由社会过程相对地决定,即它是只能在市场交换过程中来抽象的量,是通过千百万人次的交换这一社会性的活动,通过“社会”的过程抽象出来的具有“社会性”的抽象劳动时间。这时它是已经把供给、需求、科学技术、生产力等等一切复杂因素都考虑在内的、为社会所必需的、有效的、经济尺度的抽象劳动时间。它绝不是现实的、具体的、起点形态的以时钟计量的自然尺度的具体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劳动量。它揭示了商品交换关系的本质就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每个生产者都不直接生产供自己使用的必需品,而是专门为别人生产用于交换的商品。每个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通过交换过程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现(决定)的商品价值反映的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全社会统一的尺度来衡量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程度并表现为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新议》[郑怡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新议[J]。江汉论坛,1998,(4)。14—16。及《再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郑怡然:再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J]。江汉论坛,2001,(4)。10—12。的文章中,讨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质与量的两方面的重要规定性,概括起来主要有: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计量的经济尺度的抽象劳动时间,它不是现成的出发点。它只是交换结果的表达。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错误地无条件地认为,现实中各个生产部门内的各个别具体劳动所耗费的以时钟计量的自然尺度的具体劳动时间,经过加权平均后就会发生质变而转化为以简单劳动计量的经济尺度的抽象劳动时间;
(2)、各部门现实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劳动“部门平均”和“社会平均”是两回事。流行观点所说的社会上各行业各自的“部门平均”得出的各自的所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绝不会是同质的经济尺度的抽象劳动时间。它是不符合马克思关于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抽象人类劳动形成价值的思想;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各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是折算或转化的关系,而不是求平均值的关系。折算或转化的本质是将不同质的量转化为同质的量,而求平均值的前提则必须是同质的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平均化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自然尺度时间是受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而经济尺度时间是不受限的——“例如一日较高级的劳动化为x日简单劳动”[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