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17489 19
2015-05-02

你想成为牛人吗?

想的话,那就必须读!

(阅读版)


【牛人专题】推出以来,受到较多坛友认可,接下来,除了资料分享外,准备推出新的分享方式。

由于本人工作需要,需每天阅读大量金融投资类资讯,本人团队从众多高质量微信号文章中筛选,推荐给我,我会再选择其中认为有价值的文章,发布在此,可谓优中选优。

所有发布在此的文章或研究报告,我都亲自阅读过,现希望每天发布一汇总帖 与大家分享



该主题帖的几个功能
1:“每日福利”领取处,不定时发放回帖论坛币奖励,先到先得
(提示:3月1日开始,投资人版每天会有100论坛币主题帖幸运红包。只要在投资人版发布的有实质内容的主题帖即有机会得到)

2.每期2楼,发布个股研报,分3类
1)团队推荐给我的
2)其中被我选入观察池的
3)其中被我选入建仓池的

3.精彩投资文章分享


大家阅读时点击帖子上方【只看作者】就可看到所有汇总内容

需要该类资讯的朋友可以订阅文库,【想成为牛人必须订阅|阅读版]




了解|教你如何在【投资人版】赚论坛币

了解|重装登场【首席投资人】
了解|
骑牛者【投资人】找到属于你的牛股

了解|倾情推出【是非黑白】投资人




想成为牛人必须订阅

想成为牛人必须关注


投资人版官方微信

(微信号:tzr_11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5-2 12:07:39
2.每期2楼,发布个股研报,分3类
1)团队推荐给我的
2)其中被我选入观察池的
3)其中被我选入建仓池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 12:09:42
给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 12:18:46
黑盒里的数据:马化腾所说的“信息能源”指什么?原创 2015-05-01 涵詔 [url=]虎嗅网[/url]

虎嗅注2015年4月29日,腾讯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主题演讲中给了互联网一个新的定义——信息能源。他指出,和两次工业革命类似,像蒸汽机和电力一样,互联网应该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


所谓能源,其抽象的含义是指“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那么,如何理解所谓的“信息能源”?这种“能源形态”的能量转化过程一般是怎么发生的?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可能有哪些重大的影响?(这个问题比较大) 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简单阐述,谨供诸位虎嗅读者参考。


信息和黑盒


人类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均可以视为信息。信息在互联网领域的表现形式,就是如今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词:数据。


互联网对于数据信息的处理,理所当然地,遵循计算机软件程序的一些基本原理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黑盒”。“黑盒”原本指的是软件测试的一种方法:把测试对象看成一个黑盒子,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只在接口处进行测试。产品自成一体 (即数据封装),使用者不需要关心产品的工作原理,就能直接使用(即数据隐藏)。


“黑盒”当中发生的事情,恰恰是大部分普通用户不清楚、不理解或是不关心的。而“信息能源”的能量转化过程,最关键的步骤,恰恰就发生在“黑盒”当中。马化腾说,腾讯要做的两件事“连接器”和“内容产业”,从本质上说,指的就是“黑盒”和“数据信息”。


“信息能源”在“黑盒”里进行能量转化


互联网业界曾经流行一句话,叫“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有一种解释:互联网让企业在主营业务之外赚钱。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公司靠软件免费积累用户,再将用户流量卖给第三方。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软件公司,但是软件都是免费提供,用户流量才是真正赚钱的。对于用户来说,有免费软件用就够了,不必关心公司怎么赚钱。


这个例子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黑盒”里面发生的事情。“信息能源”在这里将免费软件转化为用户流量,正是这一步关键的转换,打通了整个链条。这是一个典型的“黑盒”。


验证码系统reCAPTCHA是另一个典型的“黑盒”案例,本来这是一个区分用户和机器人程序的验证系统。在用户接口端表现为一个由用户回答的问题,其内容图像比较模糊,并进行了扭曲变形的干扰处理,为的是过滤机器人程序。如果用户输入正确则视为验证通过。reCAPTCHA的“黑盒”另一端接口是书本扫描中无法准确被OCR识别的文字,也就是说,在用户看来自己完成了一个验证码输入操作,通过“黑盒”的转换,用户实际上完成了一次人工识别并手工输入字符串的操作。《纽约时报》利用reCAPTCHA系统,完成了大量文字资料的数字化工作。


“黑盒”的关键是信息,或者说数据。基于数据,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才能设计“黑盒”,针对不同的数据,“黑盒”内部又有不同的设计实现,根据需要来完成不同的“信息”能量转化过程。没有数据,“黑盒”就无从谈起。


于是我们看到整个互联网经济的崛起过程,始终是从积累数据开始。互联网公司想尽各种方法,获取用户贡献的数据,最典型的手段就是免费。网景浏览器发明者、风投家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用“免费冰淇淋”的说法来比喻互联网公司吸引用户、积累数据的方法:假设现在有人在大街上推着冰淇淋车,一边吃一边向过往的路人免费赠送,你会不会去拿一份尝尝?当然会,谁会和免费又好吃的冰淇淋作对呢?


这里有个例子:2007年4月,Google推出了Goog-411,这是一种通过打电话进行操作的语音搜索服务。411是美国常见的电话查询服务,在Goog-411 推出的时候,全美境内每年有26亿次411拨叫,市场规模70亿。但是,Goog-411服务完全免费。用户通过拨打电话使用这项服务,完全通过机器提示音进行操作。


著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 在报道该服务时给出的评价是——付费411电话服务会被颠覆。可是在三年之后,2010 年11月12日,Goog-411服务宣布关闭,理由让人恍然大悟:Google推出该服务的初衷是为了搜集语音数据,为正在研发中的语音助手(也就是我们现在用到的Google Now) 建立数据库。什么颠覆70亿的市场,Google根本没往那儿想。换句话说,通过Goog-411这个“黑盒”,用户全都成了Google设计语音助手的免费劳动力。


类似地,诸如携程早年的免费登记送会员卡,和现今一些公司的装APP 返现金活动,也是“免费冰淇淋”典型例子。


当免费的产品能够制造足够诱人的冲动时,用户愿意用一些现阶段价值 (注意,是现阶段) 不那么明显的东西去交换——甚至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这种交换的存在。对一些互联网公司来说,无论拿什么和用户交换,最终一定要得到能够为“黑盒”所用的——数据。


当然,获取数据还有一种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收购有数据的公司。


Octazen是马来西亚的一家创业公司,2010年2月,Facebook收购了这家公司——可能至今我们能搜到的关于这家公司的新闻也只有这一条。直到Facebook 前员工安迪•琼斯(Andy Jones) 在网上解释Facebook获取用户数据的方法并以收购这家公司的交易举例时,我们才发现 Facebook 要的是数据。“Octazen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Facebook要的就是这个。”他说。


当积累数据的工作完成到一定进度 (比如说到了“大数据”阶段),针对各个行业设计“黑盒”的工作,就可以披上“互联网+”的外衣,粉墨登场了。毕竟,互联网行业有大量的“信息能源”迫不及待地要到“黑盒”中做能量的转化。


“信息能源”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案例分享和经验总结,相关的探讨已经很多,并且会继续多下去。相信以BAT 为首的互联网公司早就有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暂不赘述。


做为一家科技媒体,本文下面想要重点提出的是,在“互联网+”大趋势下,企业对用户隐私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顺便沿着“黑盒”的角度,试着回答一下为什么Google、Facebook和Twitter无法在中国大陆地区访问的问题。


用户数据——“互联网+”时代的金矿


如果用“免费冰淇淋”的例子来比喻,那么Google、Facebook和Twitter 是——至少在一大部分网络用户来看——比百度、人人和微博更好吃的“冰淇淋”。诚然,Google、Facebook 和Twitter在某些方面技术更先进,用户体验更好,按理说应该成为中国大陆广大网民可以使用的优秀产品。


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三家公司的数据并不是完全开放的,积累数据的方法和具体搜集的数据内容全都在它们的“黑盒”里。用户数据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依马化腾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角度来看,视为“战略性资源”也不为过。如果一个国家的“信息能源”没有掌握在本国政府的监管之中,从国家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战略失误。


读到这里可能有一些对防火墙深恶痛绝的朋友已经开始要骂我了,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两起事件,看看Facebook和Twitter 的“黑盒”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2014年6月,Facebook 的数据科学家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报告称2012 年1月在美国国防部的资助下,Facebook通过操纵Facebook的信息流,在用户不知情且未获允许的情况下,以68万名用户为试验对象,进行了一次“情绪感染试验”(emotional contagion)。英国《卫报》在文章中指出:“Facebook向人们表明,它可以操纵用户情绪。”


消息一出引发轩然大波,美国议员致信FTC要求调查并出台监管措施,并呼吁消费者了解在社交网络上的隐私权。美国数字保护组织EPIC向FTC提起诉讼,要求制裁Facebook。事件最后以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博格(Sheryl Sandberg)公开道歉而暂告一段落。


如果Facebook 能够通过改变信息流内容来操纵我们的情绪,我们会作何感想?


再来看看Twitter:2009年5月,伊朗第十届总统大选开始,5月17日,Twitter按计划本来要在旧金山时间当日深夜进行系统维护,所以需要临时暂停伊朗地区的服务。但是在一位美国国务院官员的要求下,延迟了系统维护时间。因为Twitter在这次伊朗大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伊朗民众是否能够正常使用Twitter对政局发展可能带来深远影响。那一年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而这位美国国务院官员在翌年9月应G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Eric Schmidt)的邀请,加入了Google。当月《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采访了他,当问到“有什么事情是美国国务院做不了,但可以在Google做的事情?”他回答说:“有一些事情是民营公司可以,但是美国政府不能做的……在一些问题上,以政府的名义去做的话会非常敏感。”


如果新浪微博能够在美国大选中发挥类似的作用,是否也会有外交部的官员出面要求新浪延迟系统维护时间呢?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土地和人口是基本资源。对于Facebook这样的“虚拟国家”来说,没有土地,用户就是它的人口。而用户免费提供的数据,就是Facebook的“人口税”。


像用户数据这样,如此宝贵的“信息能源”,有关监管部门又怎么可能拱手送人做“人口税”呢?


我的数据是我的,你用之前和我说清楚了吗?


一方面是用户在免费提供数据,另一方面是互联网企业用数据大发财源。这种情况是否合理?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用户自己的数据,被企业拿去用来当“信息能源”,是否侵犯了这位用户的权益?


在互联网产业发达和公民维权意识较高的欧美国家,互联网隐私保护方面的立法方面已经在积极探索。美国白宫今年初就宣布了保护民众网络隐私的法案,让消费者决定哪些信息可以被收集。奥巴马在回答媒体相关问题时直截了当地对记者说:“你拥有你的数据,我拥有我的数据。就是这样。”


有观点认为,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企业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无论如何,制度或法治环境的建设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企业滥用数据,理应受到制度的惩罚和法律的制裁。


既然我们都拥有各自的数据,那么当普通用户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在不知情的前提下,被企业搜集来设计“黑盒”并获得商业利益时,用户的隐私权是否被侵犯?


企业是否有义务告知用户“黑盒”里面发生了什么?


每一位普通用户“贡献”的数据又被用在了哪里?


作为一名普通用户,我很想知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 12:55:44

本帖隐藏的内容

BI中文站 报道

微软尚未正式宣布Windows 10系统的上市时间,但是它已经成功地勾起了Windows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开发者们对该产品的兴趣。


微软周三在旧金山召开了Build开发者大会。它在大会上发布了一大批免费软件开发工具,让开发者们能够更轻松地将他们的Android应用、iOS应用、Linux应用和网页应用转换成Windows 10应用。


我们现场采访了与会的十多名开发者,虽然有些人对微软的计划还心存顾虑,但是所有人都显得兴奋异常。


一位就职于某顾问公司、专为企业用户编写客户应用的开发者表示:“Android和iOS应用的首次展示是引发变革的最大因素。”


有几位开发者表示,如果能够轻松地将他们的应用转换成Windows应用,那么大部分开发者都会乐于这么做。Windows 10设备将很快变得非常有用。这必然会促使消费者和企业用户喜欢上并且去购买Windows 10设备。


另一位开发者说,很多开发者甚至已经开始利用微软新发布的软件开发工具来编写新应用了。这也会让微软更容易将更多的应用纳入其掌握之中。


Big Wood Software的创始人威廉·齐贝尔(William Ziebell)对于微软将Mac和Linux纳入其开发社区感到非常高兴。Big Wood Software正在开发一款基于微软Azure云的私人社交网络应用。


他说:“这真是好极了,跨平台支持简直是一记必杀技啊。”


虽然我们采访的所有开发者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兴奋,但是他们同时也担心这些工具是否会象微软宣传得那么好用。


微软在大会上还提到,要想让现有的应用能够在Windows 10上面运行,可能还需要做一些“小的改动”。有一位开发者提出:“这个小的改动到底有多小呢?5分钟能够搞定?还是5周才能搞定?这是一个问题。”


来自BeanYogurt的开发者克里斯·庞兹(Chris Pounds)对我们说,他很高兴能够将他的Android应用迁移到Windows平台,但他以前曾经试过这么做,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他说:“记住,连黑莓都在想办法运行Android应用了。”


但是其他人认为微软并不会成为下一个黑莓。齐贝尔称,微软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系统。


从现场采访的情况来看,开发者们普遍感觉微软是真心想向开发商们示好,而且他们已经等不及想要把他们的应用迁移到Windows 10平台了。(林靖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 13:09:36
社论:别总盯\"无照经营\",咱应在Uber身上学学技术革新
2015-05-02 南方都市报 网易科技


4月30日,“广州市工商、交委、公安联合行动,打击涉嫌组织黑车进行非法经营的Uber广州分公司”的消息得到广州市交委的官方确认,工商局称,Uber广州分公司涉嫌“无照经营”。专车软件鼻祖级APP Uber(优步)身陷“无照营运”风波,是硝烟弥漫的专车市场上最响的一记枪声。

将Uber算作打车软件,其实并不准确。Uber本质上是将多余的社会资源利用起来,定位是“为乘客提供一种高端和更私人的出行方案”。如果说打车软件像聚集旅馆资源的携程,Uber则更像让个人将闲置房间提供出来做有趣民宿的Airbnb。

Uber的目标从来不只是交易,而是社会资源的重构。例如,Uber作为立足之本的溢价算法和自动匹配算法,就是以大数据动态地定义繁忙时段提价鼓励司机,解决打不到车的问题;无预约,无抢单,司机不知道目的地在哪,3分钟内自动匹配最近的司机,又解决了拒载问题;甚至Uber的硅谷总部在研发永不停歇的多人乘坐计划,同一方向的人由系统匹配拼车。在这样的服务之上,对资源的重构像当年的BBS一样形成了一套社区化概念,人和人的关系因这样的出行模式而有了新的可能。

Uber的互联网+模式,触碰到的是运营权垄断和牌照管制。尤其由于Uber进入中国后合作方只有租车公司以及与己方注册的租车公司签约的个人司机,恰恰又触到了交通运输部“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的红线。每一拳都打在了痛点上,在打车软件普遍和官方形成某种默契时,Uber被定点清除并不意外。

Uber对出租车行业的冲击,以及对传统监管的挑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年3月底,Uber令美国市场传统的士、机场巴士业务从85%降到了52%,在华沙、伦敦和芝加哥都出现了出租车团体针对其的抗议。因为无照运营和司机涉嫌强奸女乘客等事件,Uber收到了泰国、印度、韩国、法国、西班牙等14个国家的严厉警告甚至禁令。中国和全世界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以Uber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革传统行业的命。每一次社会革新都会带来对传统行业的颠覆,打字员和电话接线员无法避免的命运,落到了出租车司机身上。

面对不可控的改变,查处、封杀是最简单规避责任的监管方式。然而,以DT时代的速度,有关部门与其逃避,不如积极拥抱技术革新,研究适合于时代的新监管方式。

Uber对于各国的封杀均以“反科技”或“政府生活在过去”回应,而鲜见的服软是在德国。被德国以无照运营实施禁令后,Uber表示将于今年夏天在德推出一项合法经营的新型打车服务,而德国正是在很早之前就积极使用新技术的国家,每个出租车公司都有自己的APP和很好的O2O服务,Uber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也不得不妥协。

另外,中国由于各传统行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所以对互联网带来的便捷需求度极高,对新技术革新的接受度也相对更高。因此,美国、英国、日本都没有全民网购,而中国有;很多国际应用程序或软件没有做到的事情,她们的后来者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做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某种“后发优势”,令其拥有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因而相对其他国家更具有研究新监管模式的环境优势,也更有急迫性。

无视或查处终究无法解决问题,政府试图开发出租车打车软件更是职能错位,而其官本位逻辑也注定了软件很难成功。见过火的人是回不到没有火的时代的,已经被调动起来的社会资源不可能再沉睡下去,与其逃避不如与代表新技术力量的Uber们站在一起,运用好中国的环境优势积极拥抱技术革新。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小易招聘

网易科技招聘一名设计实习生及外电编译若干名!

待遇超好、福利超强、工作不累、这种好事儿就在网易科技...

详情要求及介绍,请回复:“网易招聘”!

阅读原文阅读 61赞 举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