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560 8
2015-05-03
【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检讨】


  各种数学计量模型看多了,不知不觉被那些模型的数理逻辑带了过去。
  前一阵子突发奇想,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缺失一个逻辑链环。当时我认为,马克思的生产部门之间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重心转移最终不过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我看到的是,不论剩余价值在两个部类之间如何移动,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进行安排的方向性移动,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危机的事实是生产过剩。这一生产过剩在扣除劳动阶级有限(增量的)消费后,如果资产阶级不能对剩余的巨大过剩产出进行消化,那么就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是,这里缺失一个逻辑链环,即:我们抛弃所谓的伦理考虑,劳动阶级的消费被压抑。如果资本家们自己可以消化过剩的产出,那么也可以不存在生产过剩,于是也就不存在经济危机。而资产阶级之所以消化不掉如此巨大的过剩产出,必须有一个原因来解释。于是凯恩斯的心理规范非常合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于是,我在人大经济论坛下结论说,马克思的逻辑固然严密,但缺失一个足够令其充分的链环,这个链环由凯恩斯补充了。而凯恩斯的立场在他所处的时代也非常不受资产阶级欢迎恰恰也解释了他的这一链环实际上是对马克思的补充。于是在资产阶级看来,他跑到马克思阵营里去了。
  前几天草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中的统一》时再次思考这个问题,发现如果我们把模型“期望化”,假设资产阶级可以消费掉全部或者哪怕再多的剩余产出,那么实际上存在的不过是一个伦理规范问题,即:资产所有者凭借其所有权所取得的消费能力及其增长速度总是远远超过劳动阶级凭借劳动所能取得的消费能力及其增长速度。这一现象符合当前社会的普遍意识形态在最通俗上的表述:尽可能用钱赚钱,用别人为自己劳动。
  如果,我们只是对这种消费能力上的不平等进行谴责或者表达不满,那么经济学就成为了伦理学,从而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一种对待不平等的立场除了心理活动以外,只能是心理活动的外在反映。于是经济学所研究的活动沦为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对消费能力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水平上的差异进行感受上的表达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中的统一不是统一于心理学的心理感受而只能是统一于价值的运行在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中具有同质性的规律上。换句话说,不论价值规律的承受者还是观察者的立场如何,价值规律都必然不受其意志转移。而消费上的差异化结果只作为价值规律的运行表现本身不是价值规律的内在本质。也就是说,即便资产阶级总是完全消费掉过剩的产出,经济危机依然存在。实际上,生产过剩中大量的产出是通过被销毁和浪费来实现和被资产阶级消费掉同样结果的。
  既然,反正劳动产出终归是被消灭掉了,政治经济学又不必考虑过剩产出究竟是如何消失及这种消失的心理感受。那么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危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5-3 11:15: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3 11:44:00

产出过剩形成危机?
产出过剩是结果还是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16 14:35:42
【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检讨】(修订)

  各种数学计量模型看多了,不知不觉被那些模型的数理逻辑带了过去。
  前一阵子突发奇想,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缺失一个逻辑链环。当时我认为,马克思的生产部门之间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重心转移最终不过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我看到的是,不论剩余价值在两个部类之间如何移动,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进行安排的方向性移动,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危机的事实是生产过剩。这一生产过剩在扣除劳动阶级有限(增量的)消费后,如果资产阶级不能对剩余的巨大过剩产出进行消化,那么就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是,这里缺失一个逻辑链环,即:我们抛弃所谓的伦理考虑,劳动阶级的消费被压抑。如果资本家们自己可以消化过剩的产出,那么也可以不存在生产过剩,于是也就不存在经济危机。而资产阶级之所以消化不掉如此巨大的过剩产出,必须有一个原因来解释。那么凯恩斯的心理规范非常合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于是,我在人大经济论坛下结论说,马克思的逻辑固然严密,但缺失一个令其足够充分的链环,这个链环由凯恩斯补充了。凯恩斯的立场在他所处的时代当然非常不受资产阶级欢迎好像也解释了他的这一链环实际上是对马克思的补充。因为在资产阶级看来,他跑到马克思阵营里去了。
  前几天草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中的统一》时再次思考这个问题,发现如果我们把模型“期望化”,假设资产阶级可以消费掉全部或者哪怕再多的剩余产出,那么实际上存在的不过是一个伦理规范问题,即:资产所有者凭借其所有权所取得的消费能力及其增长速度总是远远超过劳动阶级凭借劳动所能取得的消费能力及其增长速度。这一现象符合当前社会的普遍意识形态在最通俗上的表述:尽可能用钱赚钱,用别人为自己劳动。
  如果,我们只是对这种消费能力上的不平等进行谴责或者表达不满,那么经济学就成为了伦理学,从而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一种对待不平等的立场除了心理活动以外,只能是心理活动的外在反映。这样,经济学所研究的活动沦为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但,对消费能力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水平上的差异进行感受上的表达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中的统一不是统一于心理学的心理感受而只能是统一于价值的运行在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中具有同质性的规律上。换句话说,不论价值规律的承受者还是观察者的立场如何,价值规律都必然不受其意志转移。而消费上的差异化结果只能作为价值规律的运行表现其本身不是价值规律的内在本质。也就是说,即便资产阶级能够完全消费掉过剩的产出,经济危机依然存在。实际上,生产过剩中大量的产出是通过被销毁和浪费来实现和被资产阶级消费掉表现为同样的结果。
  既然,反正劳动产出终归是被消灭掉了,政治经济学又不必考虑过剩产出究竟是如何消失及这种消失的心理感受。那么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危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16 18:08: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17 11:37:25
Rousseau 发表于 2015-5-3 11:44
产出过剩形成危机?
产出过剩是结果还是原因?
产出过剩,产能过剩,失业,等等,都是同一个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在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时候,在奴隶主经济,在地主经济,经济危机不明显,是萌芽。
在发达私有制经济,就明显了。


通常说,资本主义的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这基本正确,也比较笼统,需要不断发展理论研究。

上述矛盾就是说,资本家是为利润而生产,生产的产品是面向社会,不是面向自己家庭的消费。那么,为了追求利润,一是压低工资,二是扩大投资,三是提高生产率,结果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再生产循环障碍,就需要看得见的手来干预。

都是一回事情,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观察角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