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答122-marten: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什么?》一文中,无知求知曾经说过:“我不懂"劳动所有权”指的是什么.(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373143-1-1.html)。
在这里,我想就“什么是劳动所有权?”做一个回答。
这是我在2004年在改革论坛就劳动所有权问题作答的一个帖子:
就劳动所有权问题答陈云
本月20日和22日,陈云再次作文,否定本人关于劳动所有权的观点,而强调他的“公有经济人权法案”。既然陈云先生是这样的认真,那我再不作专门答复,就对陈先生不敬了。
20日陈云的帖子是这样的:
“ 致ZM
那请你说,那些没有劳动力的人怎么办,那些穷人怎么办,----等等等------你的劳动所有权,其实是很狭隘,很形而上学的东西,在你的社会里,似乎很合理,但一拿到现实,就原形鄙陋了,仅仅的劳动所有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是不会可行的,是走不通的------马克思从生产资料所有权出发,批判了私有制,肯定了公有制,而你,却要把人们都捆于劳动中----从一定程度上说,劳动---是狭隘的,马克思以为,社会主义应当是一个自由的,发达的,人人都可以解放的时代----而这个解放,也包括了从劳动中的解放----即人人不劳而获,是不但完全可能,而且是必须可能的-----如果以你的理论,其不是????
总之;那种不讲生产资料所有制,而迷惑于按劳分配圈圈的观点,实在不可取!!
同志啊,如今,公有资产大量流失,若不及时以《公有经济人权法案》去从根本上稳定公有经济基础,恐怕未来就不是你我,甚至人民都要望财富而兴叹了啊 !!
我希望我等团结起来,去领导人民开创一个理想的明天!!”
第一,陈云认为“你的劳动所有权,其实是很狭隘,很形而上学的东西,在你的社会里,似乎很合理,但一拿到现实,就原形鄙陋了,仅仅的劳动所有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是不会可行的,是走不通的”。在这里,我想问的是,你知道什么是劳动所有权吗?劳动所有权作为一种权利要求,它是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的发展要求。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只有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才有可能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那就是说,强调劳动所有权正是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本特点,强调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特殊的发展要求,恰恰抓住了根本。试问,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又怎么发展公益事业,从而使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相应的帮助呢?强调劳动所有权,正是在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基础之上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结果,又怎么会是形而上学的东西呢?
第二,讲劳动所有权,不是不讲生产资料所有制,恰恰相反,正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必然产生的客观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引起的第一个变化是:单纯的资产所有者已经被消灭,劳动者在占有自己劳动力的同时成了资产所有者。但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此,单个劳动者作为资产所有者是不完整、不独立的;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费个体性的存在,单个劳动者作为劳动所有者是独立完整的。只有独立完整的劳动所有者,没有独立完整的资产所有者,这是公有制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第一个基本特点或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引起的每二个变化是:由于生产资料是公共所有,劳动者在资产所有方面是无差别的(至少在同一个企业,劳动者在资产所有方面都是相同的),因此,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已经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费个体性的存在,劳动者在消费需要和劳动投入方面存在着差别,能不能反映这种差别并满足由此差别决定的不同利益要求(即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生产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而不是资产所有权。这是公有制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或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的第三个变化是:由于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单个企业已经不可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以生活消费个体性为基础的劳动者无论是以个体方式存在 ,还是以集体方式存在,在劳动所有方面都是独立的,在生产资料公共所有的条件下,是可能而且必须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只能以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不能以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这是公有制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或特征。不知陈先生对公有制的这些特点有没有研究?有没有发现这些特点?如果你切实研究了,而且避免了“形而上学”的方法,那么,应该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三大特点有所认识,就应该知道强调劳动所有权的重要性;相反,如果连这项基础工作都没有做,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特点尚且一无所知,又凭什么来否定劳动所有权的重要性呢?
第三,陈云先生特别否定按劳分配,强调丧失劳动力的人的权益,我觉得是十分可笑的。如果陈先生也读过《哥连纲领批判》一书,知道一点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论述,就应该知道按劳分配企业的生产结果的分析模式:即补偿消耗的生产资料消耗在先,其后是满足公共需要的各项扣除,当然也包括为丧失劳动力的人的需要满足的部分在内,最后才是消费品的分配。从这里可以看出,按劳分配与照顾丧失劳动力的社会群体的需要并不矛盾。由此可见,陈先生否定按劳分配是没有道理的。
第四,的确“马克思以为,社会主义应当是一个自由的,发达的,人人都可以解放的时代----而这个解放,也包括了从劳动中的解放”,但是,马克思讲的从劳动中解放是“人人不劳而获”吗?如果人人都不劳而获,那天上会掉下粮食来?还是大家去吃西北风?
第五,陈云先生特别强调“公有经济人权法案”以为靠这个法案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不知陈先生有没有考察“公有经济人”是一种什么身份的人?他们的利益要求又是什么?如何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他们才能在陈先生的领导下“稳定公有经济基础”,“开创一个理想的明天”?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10&ID=37814&replyID=&skin=1
在另一个帖子里对劳动所有权是这样解释的:
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定义还必须了解劳动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的区别。劳动者可以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也可以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现:当劳动者以劳动所有者身份出现时,劳动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相反,如果劳动者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现时,劳动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力所有权。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与此相适应,劳动者的利益要求也表现为劳动所有权,而不是劳动力所有权。就象谈到资本主义企业就离不开产权一样,谈到公有制企业,谈到社会主义企业,就不能不谈到劳动所有权,因为就象产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的基本权利一样,劳动所有权是公有制企业或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权利。那么,什么是劳动所有权呢?所谓劳动所有权是劳动所有者的权利,它和资产所有权相对应,包括劳动分配权和劳动管理权两个方面。劳动所有权在分配上的要求表现为“谁劳动谁所有”,它又既包括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生产结果分配模式,也包括按照劳动者投入劳动量的差别分解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两个方面;劳动所有权在管理的要求表现为“谁劳动谁经营”,它包括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管理体制(即企业建立职工大会、职工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职工按照个人劳动量在企业劳动总量中所占比例行使管理权--即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工一票)。平常我们常说,社会主义企业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要实现按劳分配。这“劳动者当家作主”就是参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都可以作为主人管理企业,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无非是说社会主义企业要体现劳动者的劳动管理权;至于按劳分配,无非是要体现“谁劳动谁所有”的分配原则,满足劳动所有者在分配上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劳动所有权本来是常识性的东西,只是人们囿于传统的产权观念,再加上苏联模式的自然影响,以至不能形成对劳动所有权形成明确的认识。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10&ID=102377&replyID=&skin=1
钟建民
二○○八年十月二十二日
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不可能完全按照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去发展。如果一味地固守所谓的公有制,只会造成产权不明晰,从而互相扯皮的问题。我也认为,不可以忽略“劳动所有权”在产品生产中的重要性,但在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也不可以忽略“资本所有权”的作用。我国大多数的劳动所有者还是被资本所有者雇佣,楼主也应该看到,目前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都还是和资本所有者合一的。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劳动投入获得劳动回报,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明晰了劳动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的产权,也不能说是资本主义企业的根本特征,而是现实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需求。如果一味地过于强调劳动所有权的地位,忽略其他要素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是超越了目前的现实国情的。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不可以少一点所有制崇拜?
所谓劳动所有权是劳动所有者的权利,它和资产所有权相对应,包括劳动分配权和劳动管理权两个方面。
~~~~~~~~~~~~~~~~~~~~~~~~~~~~~~~~
最关键的问题还没有谈,那就是"劳动".如果你不否认资产所有者对资产的管理也是劳动的话,提出"劳动所有权"可能是多此一举.
产权是什么?不就是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取得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剥削权利?因此,社会主义不是要体现产权,而是要消灭产权。
要谈社会主义根本特征,能不谈所有制吗?
既然谈的是劳动所有权,当然是以劳动所有者为对象来谈。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与资产所有者的行为是不是劳动有什么关系呢?
而且当我们来谈劳动所有权时,是以公有制的实现为前提的。这时的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已经被消灭。又怎么会存在资产所有者的活动是不是劳动的问题呢?
产权是什么?不就是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取得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剥削权利?因此,社会主义不是要体现产权,而是要消灭产权。
要谈社会主义根本特征,能不谈所有制吗?
谈到剥削,那么绝大部分社会财富都不是当代人创造的,而几乎所有当代人都成了剥削者.所谓产权,那就是管理和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这份财富权本来就应该通过竞争取得,而且每个人都应该有同样的权利去参与竞争.不管掌握多少,都会像珍惜自己的眼睛那样去珍惜这些财富,这是对社会的过去和将来负责.
公有制主张取消竞争,改而指派某些人来掌握社会财富权.这当然是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这种机会.这实际上就是权力垄断.少数人垄断了政权财权,那么多数人就变成了被圈养的动物.这就是你所主张的那种权力垄断主义的本质.
公有制没有取消竞争,而只是用另一种竞争--劳动者及其企业之间的竞争取代资产者及其企业的竞争而已。在公有制条件下,公有制企业依然是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因而依然有竞争,只是性质不同而已。
在建立劳权企业制度条件下,也不是指派某些人来掌握财富。而是由劳动者选定某些人作为生产经营的管理者。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职工大会,由职工大会选定职工管理委员会,再由这个委员会选定总经理。类似于股份制企业的组织体制。
生产条件的社会主义分配方式
一种所有制实质上实现的是什么样的收入分配,并不取决于人们的愿望和期待,而只是取决于在这种所有制中对生产条件进行了什么样的分配,即对生产条件的所有权作出了什么样的规定。因此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必须对生产条件的分配方式作出这种规定:保障按劳分配的实现,反过来说,不能保障按劳分配实现的生产条件的分配方式,必定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因为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收入分配,实现了按劳分配,而其它所有制则不会产生出这样的结果。按劳分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只有劳动者获得收入,非劳动者则不能获得任何收入;2.每一个劳动者所取得的收入水平不取决于其它的因素,而只是取决他所提供的劳动量。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越多,其取得的收入就越多,不同的劳动者所取得的收入区别,只是由他们所提供的劳动量的差别所引起的。由于生产条件包含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能够实现按劳动分配的生产条件的分配方式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包含两个方面: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劳动力的分配方式。
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中生产资料的分配与特定主体是否参与
劳动是没有关系的,生产资料既可以分配给劳动者,又可以分配给非劳动者。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中,生产资料往往是这样分配的: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非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资本完全归属于单一主体的情况下,如果资本所有者没有参与劳动,那么在这种所有制中,全体劳动者都不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由非劳动者即资本所有者拥有;如果资本所有者参与了劳动,那么在这种所有制中,虽然实现了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非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是这种所有制却没有实现所有的劳动者都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这种所有制中,只有一位劳动者即那位资本所有权主体拥有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劳动过程中的其它劳动者都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在股份公司中,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主体只能是股东。在股份公司中发挥劳动力的劳动者是包括董事在内的全体员工,却可能不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中,不仅劳动者不一定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而且很多非劳动者都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在股份公司中,很容易出现雇员即劳动者拥有股权的情况,特别是在董事会中,董事往往拥有股权。在这种情况中,作为雇员的劳动者实际上便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是这种情况一方面不能保障所有的劳动者都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另一方面也不能阻止非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只能这样来分配生产资料:非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所有的劳动者都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如果允许非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那么这种所有制不仅为劳动者提供收入,而且还为非劳动者提供收入。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收入分配具有这样的特点:劳动者获得收入,非劳动者不拥有收入,因此允许非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所有制必然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小生产中,非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由于在小生产中,只存在单一的劳动者,因此单一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就意味着所有的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那么这种生产资料分配方式是否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分配方式呢?显然不是,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的劳动过程中存在着多个劳动者。如果一种劳动过程中,不存在多个劳动者,即只存在着一个劳动者,那么这种劳动过程就不可能产生劳动力之间的协作,那么这种劳动过程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大生产。这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种能够实现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所有制。由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是归属于单一主体,而是归属多个主体,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是一种份额所有权关纟:任何一个主体都不拥有全部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每一主体只拥有生产资料的一定份额,所有的所有权主体结合起来才共同拥有100%份额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每一个劳动者不仅都拥有一定份额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且他们拥有的生产资料在份额上是相等的。如果在一种所有制中,劳动者分别拥有的生产资料在份额上是不相等的,那么这种不相等最终反映到收入的分配之上:在其它相同的情况下,拥有较多份额的劳动者从生产资料所有权中获得的收入就要比拥有较少份额的劳动者多。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劳动者之间收入的差异只能由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量引起,而不能由其它的因素所引起,因此不同劳动者拥有的生产资料份额不相等的所有制必定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只能这样规定生产资料的分配:每一个劳动者都平等地拥有生产资料的一定份额。
如果我们先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作出这样的规定,非动者不
拥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每一个劳动者都以平等的份额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然后再规定:劳动者可以任意地转让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那么这种具备了两个方面规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依然达不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因为劳动者可以任意地转让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一规定可以轻易地破坏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具有的两个方面的规定。例如某位劳动者将自己拥有的份额生产资料所有权转让给非劳动者,便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作为转让方的劳动者虽然还是劳动者但是已经不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主体,作为受让方的非劳动者虽然是非劳动者,却拥有份额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因此为了维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个方面的规定,必须对生产资料所有权作出这样的规定:虽然劳动者拥有份额生产资料所有权,但是劳动者不能转让自己的生产资料所有权。
如果将生产资料只是分配给作为特定个人的劳动者,而不是
分配劳动者,那么这种分配必然会破坏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规定:所有的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非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生产资料所有权具有这样两种规定:1.非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所有的劳动者都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2.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是归属于一个劳动者,而是归属于多个劳动者,每一个劳动者都以平等的份额拥有生产资料。为了使这两个方面的规定能够延续下来,还需要对生产资料所有权作出两个方面的规定:1.劳动者虽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是劳动者都不拥有生产资料的转让权。2.当特定的个人由非劳动者转变为劳动者,这一特定的个人便获得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当特定的个人由劳动者转变为非劳动者,这一特定的个人便失去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在典型的小生产过程中,只存在一位劳动力,因此小生产中只存在如何发挥劳动力的问题,不存在某一劳动力向其它劳动力提供协作的问题。同一劳动过程中,存在多个劳动力是进行劳动力协作的前提条件,小生产不具备这一条件,其自然不存在着实现劳动力协作的问题。不论是资本归属单一主体的所有制,还是资本归属于多个主体的股份公司,它们的劳动过程都存在着多位劳动力,而且它们的劳动过程都实现了劳动力的协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不论哪种所有制一旦能够将多个劳动力集中到同一劳动过程,它们就会将劳动力的协作加以实现。没有一种所有制会这样来发挥其拥有的多个劳动力,让多个劳动力各自独立地发挥作用,而不将他们结合起来实现他们之间的协作。这是因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个劳动力的协作创造的生产力要超过由相同数量劳动力各自独立发挥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
生产资料只有与劳动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从而为所有权主体提供一定的结果。如果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发生任何关系,那么生产资料便不能发挥作用,所有权主体便不能从生产资料中得到有益于自己的结果。作为所有权客体的生产资料只能按照所有权主体的意志发挥作用,但是如果所有权主体直接向生产资料发送自己的意志,那么生产资料便不能发挥作用。因为生产资料并不能接受和理解所有权主体发送给它的意志,自然便不能按照所有权主体的意志发挥作用,对于所有权主体来说,要想达到使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目的,所有权主体不仅需要为生产资料的发挥确定意志,而且还需要为生产资料准备相应的劳动力。为生产资料所准备的劳动力只是作为所有权主体和生产资料的中介发挥作用:劳动力一方面接受和理解所有权主权主体的意志,另一方面劳动力在接受和理解所有权主体的意志的基础上,按照这种意志推动生产资料发挥使用价值,因此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劳动力发挥使用价值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能区分开的。因此生产过程实际上是劳动力按照所有权主体的意志支配生产资料的过程。
要想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满足这一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具有相同的归属。如果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具有相同的归属,那么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主体和劳动力的所有权主体就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劳动力按照什么样的意志支配生产资料?如果两个方面的所有权主体就这一问题达成一致,也就是说他们就这个问题确定了被两个方面所认可的共同意志,那么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都得到发挥,同时两个方面的所有权主体也都行使了支配权,而且每一个方面的所有权主体对各自拥有的要素支配权的行使也没有侵犯另一方面所有权主体的支配权。但是要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权主体就劳动力按什么样的意志支配生产资料,确定统一的意志是很难实现的,即使他们能在某一时段内确定统一的意志,但这种统一意志却很难延续。在劳动力的所有权主体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主体之间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他们无法就劳动力按照什么样的意志支配生产资料达成一致。如果他们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便根本不能发挥使用价值。如果劳动力的所有权主体确定了劳动力如何发挥的意志,那么其实际上便规定支配生产资料的意志。当劳动力的所有权主体将这一意志体现在劳动力的发挥之中时,其也就在生产资料中实现了自己的意志,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的发挥是与劳动力的发挥是不能区分的。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主体并没有同劳动力的所有权主体达成一致,因此劳动力的所有权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支配实际上便侵犯了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同样,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主体如果在没有与劳动力的所有权主体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志推动劳动力支配生产资料,那么这也是对劳动力所有权主体拥有的支配权的侵犯。因此只有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具有相同归属的情况下,才能充分保障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互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使用价值。
在资本归属于单一主体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中,由于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劳动力都归属单一主体即资本家,因此在资本家行使支配权时,他无须同他人一起确定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支配意志,就能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使用价值。在资本归属于单一主体资本主义所有制中,资本家并不是一开始就同时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家是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得生产这两种要素变成资本家的所有权客体,从而为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结合扫清障碍。
在全部生产要素归属于单一主体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之间
的结合是不可能存在所有权上的障碍的。在生产所需的全部生产要素归属于多个主体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之间的结合可能存在着所有权上的障碍。生产所需的全部生产要素归属于多个主体本身分为两种情况:1. 生产所需要的全部生产要素分别为不同的主体所拥有,例如一个主体完全拥有生产资料,另一个主体完全拥有劳动力。2. 多个主体按照一定的份额共同拥有生产所需的全部生产要素,例如股份公司。在这两种情况下,生产要素的结合都需要克服多个生产要素所有权主体之间的矛盾,让他们接受一个使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意志。前一种情况生产要素的多个所有权主体之间的意志上的矛盾是难以克服的,后一种情况多个所有权主体之间在支配生产要素的意志上的矛盾是容易克服的。之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中存在着这样的区别是因为它们之间的所有权结构不同,前一种情况中,例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别归属于不同主体:劳动力所有权主体的意志只对劳动力具有支配效力,对于生产资料则没有任何效力。反过来也是一样,生产资料所有权主体的意志只对支配生产资料具有效力,对支配劳动力则没有任何效力。因此劳动力所有权主体不能否决生产资料所有权主体在生产资料支配上的意志,生产资料所有权主体也不能否决劳动力所有权主体在劳动力的支配上的意志。在后一种情况下,例如在股份公司中,每一位股东虽然不拥有全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每一位股东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拥有份额支配权,因此一定份额的股东的意志是可以否决的。如果一种用以支配生产要素的意志一旦得到多数份额的股东的支持,则其它的支配生产要素的意志则被否决。在生产要素分别归属于不同主体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之间的结合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主体的意志是不能被否决的,在生产按一定份额归属于多个主体的情况中,生产要素的结合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这是因为个别和少数生产要素所有权主体的意志是可以被否决的。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为了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发挥使用价值,需要让劳动力具有与生产资料一样的归属。因此一旦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确定下来,劳动力所有权关系也相应地确定下来。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对生产资料所有权具有这样的规定:非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才拥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按照平等的份额归属于每一位劳动者。对劳动力所有权应该具有相应的规定:劳动力所有权不归属于非劳动者,劳动力的所有权只能归属于劳动者,劳动力的所有权按照平等的份额归属于每一个劳动者,也就是说全体劳动者按照平等的份额共同拥有劳动力的所有权。在劳动者还没有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组织中的劳动者时,劳动者的劳动力还只是归属于自己,而不是归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组织中的全体劳动者,在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组织中成员之后,劳动者的劳动力归属于全体劳动者,不归属于劳动者自己。在劳动者进入社会主义公有制组织前后,劳动者的劳动力发生了所有权主体的转变:由个别劳动者转变为全体劳动者。这种所有权主体的转变是通过什么实现的呢?同资本主义所有制一样,这种转变是通过雇佣关系实现的。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雇佣关系之中,与工人相对立的是拥有货币的资本家,与资本家对立是拥有劳动力的工人。通过货币和劳动力之间的交换,工人获得工资。资本家则获得劳动力。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与个别劳动者对立的是拥有货币的全体劳动者,与全体劳动者对立的是拥有劳动力的个别劳动者。通过货币和劳动力的交换全体劳动者获得个别劳动者的劳动力,个别劳动者则获得工资。
在资本归属于单一主体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中,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只属于单一主体,即唯一的资本所有权主体。雇佣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则是由这个唯一的资本所有者所支付的。在股份公司中,雇佣劳动者则不再归属于单一的资本所有者,而是归属于多个资本所有权者即全体股东。每一个股东并不拥有雇佣劳动者的全部劳动力,而只是拥有劳动力的一定份额,只有全体股东才共同拥有雇佣劳动者的全部劳动力。为获得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全体股东需要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每一个股东都向劳动力支付了工资,但是每一个股东都只向劳动者支付了一定份额的工资,而不是支付了全部工资。因此在股份公司中,雇佣关系不是非份额雇佣关系,而是份额雇佣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雇佣关系并没有消失,而是同股份公司一样,雇佣关系采取了份额雇佣关系的形式。但与股份公司仍然存在着差别:1. 股份公司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属于全体股东;社会主义公有制中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属于全体劳动者。2. 股份公司每一个股东所拥有的劳动力的份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相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每一个劳动者所拥有的劳动力的份额都是相等的。3. 股份公司雇佣劳动者的工资是由全体股东支付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雇佣劳动者的工资是由全体劳动者支付的。
在资本归属于单一主体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中,雇员和雇主这两种身份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主体身上,一旦某个主体成为雇员,其就不可能成为雇主,一旦某个主体成为雇主,其就不可能成为雇员。在股份公司中,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一主体既是雇主也是雇员。如果某一股份公司的雇员购买这一公司的股份,那么这一劳动者则既是股份公司的雇员也是其是雇主。在股份公司中,雇员也是雇主的情况虽然有可能出现,但这一情况很难持久地稳固下来。如果雇员卖掉股份,那他就只是雇员而不是雇主了,他若辞去公司的工作,就只是雇主而不是雇员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每一个劳动者既是雇员,又是雇主。某一特定主体如果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的劳动者,则须向全体劳动者提供自己的劳动力,他便成为归属于全体劳动者的雇员,当他成为劳动者后,他便成为生产资料的份额所有权主体,从而就成为拥有全部劳动力的份额所有权主体,也就是说成为雇主。在股份公司雇员同时是雇主的关系是很难维持下来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雇员同时是雇主的关系却能始终得以保持,如果某一劳动者放弃了劳动,其也就同时失去了雇主和雇员的身份。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全体劳动者拥有全部劳动力的所有权,因而全体劳动者拥有全部劳动力的信息权、支配权、受益权。全体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信息权主体拥有劳动力的这样一些信息的权力:全体劳动者拥有获取每一个劳动力的基本能力和如何发挥其劳动力的信息的权力。全部劳动者作为全部劳动力的支配权主体,一方面拥有直接支配每一个劳动力的权力,也就是说拥有将自己的集体意志体现在每一个劳动力的劳动过程中的权力;另一方面全体劳动者拥有通过由自己控制的代表(代理人)间接地支配全部劳动力的权力。如果全体劳动者一方面拥有全部劳动力的所有权,另一方面又拥有与劳动力结合在一起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那么全体劳动者则拥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受益权即全部劳动力的所创造的劳动成果的所有权。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还有这样规定,劳动者不能转让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份额所有权,特定的个人如果从非劳动者转变为劳动者,则这个特定的个人获得与其它劳动者相同的份额生产资料所有权,特定的个人如果从劳动者转变为非劳动者,则他便丧失了其拥有的份额生产资料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应具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规定一样的规定,劳动者不能转让其拥有的全部劳动力的份额所有权,特定的个人如果从非劳动者转变为劳动者,则他便获得与其它劳动者相同的全部劳动力的份额所有权,特定的个人如果从劳动者转变为非劳动者,则他则丧失了劳动力的所有权。只有当劳动所有权的变动与生产资料的变动相同时,劳动力的归属才能与生产资料的归属相同,两种生产条件才能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平等的生产资料份额所有权,也拥有平等的劳动力份额所有权,因此每一体劳动者都拥有平等的生产条件份额所有权。不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一规定都不会发生改变。
资本所有权是以资本为客体的所有权关系,作为所有权客体的资本在形态上是不固定的,它处在不断地转换自己形态的运动中。资本有三种基本的形态变换方式:它们分别是产业资本、商业资本、货币资本。产业资本的最初形态是货币,通过资本所有权主体的购买,货币则转化为生产条件(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条件在所有权主体的支配下转变为产品,产品通过资本所有权主体的出售则转变为货币。产业资本经历三种形态变换:由货币转变为生产条件,由生产条件转变为产品,由产品转变为货币,经历了三种形态变换方式:购买、生产、销售。商业资本的最初形态也是货币:通过资本所有权主体的购买,货币转变为商品,通过所有权主体的出售商品又转化为货币。商业资本经历了两种形态变化:由货币转变为商品,由商品又转变为货币,经历了两种形态变化方式,购买、销售。货币资本的最初的形态是货币,所有权主体将货币贷放出去,经过一段时间,所有权主体获得贷放出来的货币和利息,货币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交换,利息和一定期限的货币的交换,货币资本的形态交换表现为,货币转变为债权,债权转变为货币。如果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劳动者拥有生产条件所有权,那么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体是产业资本的情况下,劳动者不仅拥有生产条件的所有权,而且还拥有用于购买生产条件的货币所有权,拥有产品所有权,拥有作为销售收入的货币所有权。如果劳动者不拥有用于购买生产条件的货币所有权,劳动者则不可能获得生产条件的所有权,因此劳动者必定拥有购买生产条件的货币所有权。如果劳动者获得了生产条件的所有权,那么他们就必定拥有产品所有权,拥有作为销售收入的货币所有权,因为产品和销售收入都是由生产条件转化而来。由于劳动者拥有相互联系的货币所有权,生产条件所有权,产品所有权,因此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体是产业资本时,劳动者实际上拥有的是产业资本的所有权。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的劳动者拥有的生产条件的所有权当作商品和用于交换的劳动力所有权,那么当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体是商业资本时,劳动者不仅拥有商品所有权,而且还拥有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所有权,拥有作为销售收入的货币所有权。如果劳动者不拥有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所有权,那么劳动者便无法获得商品所有权,因此劳动者必然拥有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所有权。由于作为销售收入的货币所有权是由商品所有权和相应的劳动力转化过来的,因此劳动者也必然拥有是作为销售收入的货币所有权。因为劳动者拥有互相联系的货币所有权,用于交换的劳动力和商品的所有权,作为销售收入的货币所有权,因此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体是商业资本时,劳动者实际上拥有的是商业资本的所有权。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劳动者拥有的生产条件所有权换成货币所有权和用于放贷的劳动力所有权,那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体是货币资本时,劳动者则不仅拥有用于放贷的货币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而且还拥有利息所有权和被收回的货币所有权,因为利息和被收回的货币所有权是由用于放贷的货币和劳动力所有权转化而来。因此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体是货币资本时,劳动者实际拥有的是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因此不论资本采取什么样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都具有这样的规定:每一个劳动者都以平等的份额拥有资本所有权。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劳动者不仅是份额雇佣劳动者,而且还是份额资本所有者。在股份公司中,股东并不拥有全部资本,而是拥有一份资本份额,股东拥有的资本所有权可以称之为份额资本所有权。同股份公司的股东一样,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每一个劳动者不拥有全部资本,而是只拥有一份资本份额,因此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劳动者拥有的是份额资本所有权。虽然股份公司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资本都是份额资本,但是股份公司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份额所有权却存在着差别:1.股份公司的份额所有权是可以转让的,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份额资本所有权是不可以转让的;2.在股份公司中,股东拥有的资本份额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不相等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每一个劳动者拥有的资本份额都是相等的。3.在股份公司中,拥有资本所有权与劳动是无关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劳动是获得资本所有权的条件,由劳动者转变为非劳动者是丧失资本所有权的条件。虽然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股份公司有着一系列的差别,但股份公司的资本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都是份额资本,因此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的拥有份额资本的劳动者称为股东。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股东就是员工,员工就是股东,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主体:不是股东的员工、不是员工的股东。
公有制没有取消竞争,而只是用另一种竞争--劳动者及其企业之间的竞争取代资产者及其企业的竞争而已。在公有制条件下,公有制企业依然是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因而依然有竞争,只是性质不同而已。
在建立劳权企业制度条件下,也不是指派某些人来掌握财富。而是由劳动者选定某些人作为生产经营的管理者。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职工大会,由职工大会选定职工管理委员会,再由这个委员会选定总经理。类似于股份制企业的组织体制。
公有制下,劳动者之间如何竞争? 企业之间如何竞争? 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又如何竞争?
资本经营和资本运作领域的专家就叫资本家.你认为资本领域的专家也或者是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能够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来吗? 经济实战中产生的专家,投票产生的专家,如果他们同台竞争,你说谁会是赢家呢?
“一种所有制实质上实现的是什么样的收入分配,并不取决于人们的愿望和期待,而只是取决于在这种所有制中对生产条件进行了什么样的分配,即对生产条件的所有权作出了什么样的规定。因此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必须对生产条件的分配方式作出这种规定:保障按劳分配的实现,反过来说,不能保障按劳分配实现的生产条件的分配方式,必定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按劳分配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然的分配方式!两者结合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因此,有没有建立劳权企业制度,又是一个基本前提。
---------对8楼的文章还须详细阅读,才能作出更多的意见。
答9楼: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在企业内部是通过提供劳动量的差别进行竞争;所谓多劳多得就是这个意思。劳动者另一方面又通过管理好自己的企业参与社会竞争或市场竞争。
劳动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原理是相似的,不过主体不同而已。
答9楼: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在企业内部是通过提供劳动量的差别进行竞争;所谓多劳多得就是这个意思。劳动者另一方面又通过管理好自己的企业参与社会竞争或市场竞争。
劳动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原理是相似的,不过主体不同而已。
问题就出在"劳动量"上.我已经多次说过了,绝大部分劳动是无法量化的.智慧劳动你怎么量化?
好了,看来也没有什么好探讨的了.我只能建议你多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节去看看,不要光盯着企业.一个国家就业人口最多的不是企业,行业分工最多的也不是企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5 21:38:37编辑过]
“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只能这样来分配生产资料:非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所有的劳动者都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如果允许非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那么这种所有制不仅为劳动者提供收入,而且还为非劳动者提供收入。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收入分配具有这样的特点:劳动者获得收入,非劳动者不拥有收入,因此允许非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所有制必然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公有制的实现本身是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因而也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资产所有权即产权。因此,公有制企业本身已经是另外一种实体--生产劳动实体了。它的主体就是劳动所有者,而劳动所有者的权利要求就表现为劳动所有权或劳权,而不是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