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889 49
2015-06-14
  1.4  自由市场不让机器创造价值

      人们看到,使用高效机器,在同等时间内制造出的产品很多,产品出售后,生产者得到的钱也就很多。于是,有人便凭此感觉认定 —— 机器能创造价值。这是一个错觉,是一个知名度很大的错觉。错在哪呢?错在没有考虑别人照样会采用高效机器,扩大产量;错在没有考虑市场价格会下降。
     马克思说,产品价值与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比如:某产品,若一人一天用手工能生产一件,那么每件产品就凝结一天的劳动,假定其价值为A;使用机器效率提高后,若一人一天能生产一百件,那么,每件产品就只凝结0.01天的劳动,其价值就只有0.01A。马克思还说,商品的价格是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的。也就是说,手工产品的价格是围绕A波动的;采用机器生产后,产品价值下降为0.01A,市场价格将降到在低价位波动,波动轴心是0.01A。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异劳动成本。所以,每件手工产品凝结1天的劳动,每件机制产品凝结0.01天的劳动。如果市场价格当真围绕马克思定义的价值波动,那就意味着机器就不能创造价值,使用机器是赚不到钱的。可是,大家的感觉又好像不是这样,不少人怀疑马克思这一理论。而马克思对此又没有做通俗易懂的论证,所以,有些人很不服气。
      不过,不服还真不行,商品价格的确围绕着马克思定义的价值上下波动,我们完全可以用数字来推演证明。简单起见,先假定制造产品所用的原料是一种自然物品,不用花钱买,即原料成本可忽略不计。
      说的是某产品ω。起初用手工生产,一个人一天能生产一件,每件卖10元。由于原料不花钱,所以,生产者日收入就是 10元。或者说,此手工生产者每天创造10元价值。 假定当时市场上工人的日平均收入是 10元,那么,当ω市场价格高于10元时, 该行业生产者觉得合算,个个加班生产, 产品多了, ω价格就会降下来;当ω市场价格低于10元时,生产觉得不合算,他们会减产甚至停产,产量减少价格就回升了。也就是说,ω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10元)上下随机波动。
  后来,大家都采用机器生产,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00件ω。产品多了,就不得不降价销售了,ω的价格轴心不再是每件10元,而是每件1角3分。降价后,生产者每天销售100件ω,收入 13元,每一天的收入扣除机器折旧费3元后,使用机器的生产者日收入只有10元。一台 90元的机器大概折旧30个3元之后,就要报废换新了。可见,机器可以放大使用价值——从1件增至 100件,但是,它并没有增加交换价值,生产者的收入还是10元。
  观察产品的价格史,可以直观地看到价格与其波动轴心的变动。图1-3中的曲线是ω的价格史。我们看到, 使用机器前, ω价格以直线J = 10元为轴心波动;使用机器后, ω价格经历一次大跳水,进入价格谷底,之后从谷底回升,最终以成本线J = 0.13元为轴心上下随机波动。
  肯定会有人问,机造ω的价格会降到1角3分吗?不至于吧!如果ω价格轴心只降到2角/件,每天销售100件收入20元,那么,20元扣除机器日折旧费3元后,就还有17元。这17元中,如果我们认定有10元是工人创造的,那就还有7元是机器创造的,不是吗?
      不是,不会那样的,自由市场不会可怜人。因为每件2角的高价,会使ω生产者的日收入达到17元,太高了,大大高过市场上生产者日平均收入10元这一水平,肯定人人眼红。于是,必然有大量趋利资本涌入ω行业,过量的生产必将使ω的价格节节下降,降到1角9分、1角8分 … 到1角3分、1角2分、1角1分、1角、9分 … 直弄得ω行业人人亏本,有人不得不退出该行业之后,ω价格才又慢慢上升到1角3分水平,并围绕1角3分作平稳的随机波动。照马克思的说法是——ω价格以其价值 1角3分为轴心上下波动。
      那么,能不能在维护机器、延长机器寿命方面下功夫,让机器创造价值呢? 如果把机器日磨损从3元降为1元,那么,每天销售100件收入13元,扣除工人工资10元、机器磨损1元之后,就有2元可以算是机器创造的了。
  也不行,市场也不允许。 维护机器,是生产者一直在下功夫的事情,在相同技术条件下,若大家都把机器日磨损降为1元,市场价格轴心仍旧是1角3分。那么,ω行业生产者的日收入将是12元,超过市场上劳动者日平均收入10元这一水平。这一利益将吸引趋利资本加入ω行业,过量的生产将使ω价格作小幅跳水,之后,新的价格波动轴心将是1角1分,不再是1角3分了。
  现在,我们把原料成本考虑进去。如果每件ω原料成本是1元,  那么,在手工生产时期, ω的价格轴心就不是J = 10元,而是J = 11元;使用机器后,ω的价格波动轴心就不是J = 0.13元,而是J = 1.13元,ω价格史见图1-4。由于机制ω的价格紧紧围绕其成本史J = 1.13元波动,所以,机器创造不出价值。
  可见,机器能放大使用价值,造福广大消费者,但是,它的确不能创造交换价值,不能创造价值。或者说,自由市场不让机器创造价值,价值只能是人花费劳动创造的。
  当然,价格的波动会使某些生产者某些天的收入高于10元,而使另一些生产者某些天的收入低于10元,但是,整个行业的生产者收入期望值只能是10元,不可能因采用机器带来一个收入增量,机器的确不能创造一分一毫价值,数字摆在这里,谁不服气都没用
  那么,是不是说使用机器当真赚不到一分一毫?,那样的话,谁还用机器呢?大家的感觉好像不是这样的呀!且看本章1.7、1.8和1.9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6-14 18:20:01
1、用改变供求关系偷换了机械替代人工的前提,这种对比有意义么?
2、学习马克思乱设不符合现实的条件,或许例子开头的手工劳动我们可以勉强同意这个假设,但是后面“所有人都使用器导致成本一致这个假设”我们到现在都没有看到,你在分析现实世界还是魔幻世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14 18:22:18
请问,何处改变了供求?
难道,供给增加了,价格不该下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14 18:29:10
大大师傅 发表于 2015-6-14 18:22
请问,何处改变了供求?
难道,供给增加了,价格不该下降?
“产品多了”
——————————————————————
没改变供求产品怎么会多了?

供求决定价格,产品多了,下降本就是应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14 18:33:30
  (价格10元,卖1件) 和 (价格0.13元,卖100件) 是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两个点.

  两个点在同一需求曲线上,怎么就改变需求了呢?

  随便翻开一本经济学教科书,编者都会告诉你,所谓需求是一系列"如果--那么--"的集合.需求可以用图象表示,也可以列表表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14 18:36:17
烟雨红尘 发表于 2015-6-14 18:20
1、用改变供求关系偷换了机械替代人工的前提,这种对比有意义么?
2、学习马克思乱设不符合现实的条件,或 ...
机器应该属于生产资料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