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经常举各种各样例子来证明--机器创造了价值。且看新近两例:
--假设一个邮递员步行送信的话,每天可以给20户人家送信。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以后,每天可以为40户人家送信。虽然自行车离开了邮递员寸步难行、更不可能送信。但是,从总的效果来看,一个邮递员加一辆自行车等于两个邮递员,所以这辆自行车是一个‘等效的邮递员’。
--在分析机器创造价值问题时,可以采取同样的思路。如果一台机器在两个工人的照料下,可以完成一百个使用简单工具的工人在同样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那么,这台机器就等效于98个工人。尽管这台机器不能离开那两个工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它能够代替人类劳动、能够创造价值。”
博士一直把使用价值混同于价值,且昏昏自娱多年.他心里坚强地认定只有他一人知道“太阳绕着地球转”,且极力劝说网友观众相信——他那个“太阳绕地球转”的感觉。
想搞点经济学就必须明白,上面第一例中,邮递员骑自行车送信40户,步行送信20户,指的是使用价值,不是价值。或者说,骑车送信干的活,固然是步行送信的2倍,但是,骑车送信挣到的钱决不是步行送信的2倍,两者所挣必定相同。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效率提高后,供给增加了,价格必定下降。送信服务价格下降到低位去波动了,你骑单车创造什么价值???
(这位可怜的博士啊!他心目中的自由市场价格是铁打不变的!!)
不妨假定每送1信挣1元,步行送信20户,其劳动者收入稳定保持为20元/天。于是,我们不难推断,当时市场上这一档次的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就是20元,因为:若市场平均工资高于20元,那么原有送信员肯定会避害离开送信业;反之,若市场上平均工资低于20元,其它行业人员必然趋利挤入送信业.总之,在这两种情况下,送信者的收入不可能稳定保持为20元,也就是说,只有送信员平均收入(20元/天)等于市场上其它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才有可能保持稳定。
后来,送信员都花200元买了单车,他们每人每天都送40户。由于送信服务供给增加了,服务费不得不降到每户0.6元附近,围绕0.6元随机波动。每天的送信收入24元在扣除单车磨损费4元后,送信员的收入还是20元.一辆价值200元的单车折旧2000个0.1元之后,便不得不报废换新了。
我估计,博士一定辩解说“把服务费波动轴心人为写成0.6元,是为了说明机器不创造价值吧! 干嘛不写成0.7元呢!若写成0.7元,单车就可以创造价值了!”
答曰:这价格轴心是由市场决定的,不是由人随意写的。如果写成每户0.7元.那么送信员的日收入将是24元(0.7×40-4=24>20元),这一收入比其它行业劳动者高出整整4元,这一利益必定吸引大量劳动者挤入送信业,直到把这一超额收入平均掉。
是不是我把单车日磨损费写得太高了?若把日磨损写成1元,车是不是就能创造价值了?
答曰:日磨损写成1元,单车也不能创造价值。如果大家都把磨损费降为1元/天,而每户服务费仍旧是0.6元,那么,送信者的纯收入将达23元/天(0.6×40-1),高于市场平均工资(20元/天)整整3元,这一高收入必定吸引众多眼红的趋利者挤入送信业,每信服务费必定跳水到0.525元/户附近波动.(0.525元×40=21元=工资20元+磨损费1元)
因为市场价格紧紧围绕(工资+单车磨损费)波动,所以,单车创造不出一分一毫价值。当然,由于各家各户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同,送信服务的供求有变化,所以,有的送信人在某此天的收入可能高于20元,有些人某些天的收入可能低于20元,但是,他们纯收入的数学期望值只能是20元/天,不可能因骑单车带来一个稳定的收入增量。
关于第二例,只需把数字改一下,套进去推演,就行了。没必要多说。其实,只需看一看我写的那个关于“生产ω”的数字推演帖子,就可以一通百通,可是,博士一再举出这么一些可笑的例子,我也就不得不跟着他啰嗦了。
枚举是战胜不了论证的,一万万个例子也比不过一个数字推演。举出的例子再多,也不能证明机器创造价值。生产率提高了,商品价值必定下降,市场价格轴心必定降到低位。别不服气,以前,步行送信,从天津到北京,每送一信可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几百块;解放后用车送信,每信8分钱而已;现在,在网上发邮件,生产率近乎无穷大,于是,每信仅只0.00000000000001元,惨啊!
机器不能创造价值,铁律也!自由市场不可能让任何送信人获得高出别人的稳定收入,骑马不可能,坐单车不可能,坐飞机不可能,用互联网也不可能。不要再举这类无聊的例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