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136 0
2015-09-23

劳动价值论可重生再造(55劳动价值论重生再造要点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技术;价值源泉;潜劳动

科学技术是商品价值的巨大源泉新说(续)

有了以前本(29)所述的关于社会性潜劳动和本(43)劳动表现为商品价值的新思维后,就可以对长期困扰着人们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机器不“创造”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新回答。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人类劳动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性潜劳动的载体。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科学技术知识的科学劳动中只有一小部分在商品经济交换中得到社会评价并表现为商品价值,大部分尚未得到社会评价的科学劳动是以社会性潜劳动的状态冻结在科学技术知识之中。这种表现为社会性潜劳动的科学劳动在人类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积累着,其量是巨大的,但有很大的部分处于被“抛荒”的状态,没有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作用;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人们常引用马克思的话:“自然界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物化的知识力量。”[46(下),219]马克思的机器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的含义就是说机器荷载着知识力量。知识力量是智力的构成要素,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能力,就是指社会性潜劳动,因此机器等生产资料也是科学技术知识所冻结的社会性潜劳动的载体。实际上生产资料所包含的劳动应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得到社会评价并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已经实现的劳动,这才是流行的所谓的物化劳动(死劳动);还有一大部分是尚未得到社会评价的尚未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这就是以生产资料为载体的科学技术知识中所冻结的社会性潜劳动。生产资料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改进发展,其荷载的社会性潜劳动的含量也是巨大的,可以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科技成果并入生产过程时,其所荷载的巨量的社会性潜劳动也就并入了生产过程。这部分社会性潜劳动与活劳动相结合或在活劳动的激活下就可以复活并发挥作用。马克思有过类似的描述:“劳动作为这种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只要同生产资料接触,就使它们复活,赋予它们活力,……。”[23,226]只是因为当年马克思远还没有形成生产资料荷载着科学技术知识中冻结有大量的社会性潜劳动的概念,所以他还无法进一步阐明生产资料被复活的活力的源泉为何物,但他毕竟感觉到了生产资料并非只是死的物化劳动。劳动者正是借助于先进生产资料所荷载的巨量的社会性潜劳动的复活在表观上加强了自己的劳动能力,才发展成为“较高级的劳动”,成为商品在交换中表现为更多的新价值的源泉。

(3)、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加到产品上的价值决不可能大于它们在自己参加的劳动过程之外所具有的价值。”[23,232]“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资本家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恰恰相反,是来源于资本家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23,446]这是马克思高估了直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的劳动作为商品价值源泉的作用,抹杀了投资者的“拾荒劳动”以及机器所荷载的巨量社会性潜劳动的作用(源于马克思无视投资者的“拾荒劳动”以及还没有社会性潜劳动概念。本文讨论的投资者暂时限于实体经济的投资者)。马克思的上述说法和他在另一处的说法是不协调的。马克思承认,随着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25,212]可是马克思竟把这“微不足道的”“从属的要素”的直接劳动当做是商品在交换中表现出数量更多的新价值的唯一源泉,这能让人信服吗?

现在我们可以正确的说,并不是科技成果这些所谓的“物化劳动”可以“创造”价值,而是投资者的“拾荒劳动”以及科技成果所荷载的以社会性潜劳动状态冻结的巨量的创造性科学劳动的复活与活劳动一起共同成为商品在交换中表现为新价值的源泉,即科技成果的载体物质本身是不起作用的,而是它所荷载的社会性潜劳动在起作用!下面具体描述“机器不创造价值”新说:

若按马克思的商品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由劳动创造出来的静止的先验的实体来解读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的表达式W=C+V+M,则是创造出来的商品价值W可以分解为不变资本的价值、可变资本的价值以及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但若按重生再造的劳动价值论的解读,则是商品在交换领域中经社会评价后由劳动所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W可来源于下列几种不同的劳动,即应作如下改动:以W代表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市场交换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价值;C代表用于购买先进生产资料(机器等)的不变资本所表现的价值(不变资本其实也是可变的,但暂时仍按马克思的说法使用这一术语);以MS代表先进生产资料中所冻结的无偿性的社会性潜劳动在活劳动的激活后在市场交换中可表现出的剩余价值;以VL代表马克思的可变资本所表现的价值;ML代表可变资本所购买的劳动力的活劳动在市场交换中可表现出的剩余价值(实际参与生产的人员组成很多,马克思的可变资本所购买的劳动力还包括有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的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有别于生产第一线工人的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对商品所表现出的剩余价值的贡献也是有差别的,但在本文讨论科技成果的作用时,暂时不做细致的区分);此外再补充上投资者的“拾荒劳动力”所表现的价值I以及“拾荒劳动”在市场交换中可表现出的剩余价值Mi(至于如何评估I以及Mi那是另外的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I以及Mi总是客观存在的!此外,好的组织管理会产生一种集体力,对商品的价值表现也有贡献,但在本文讨论科技成果的作用时暂时归入Mi),则生产出的商品在市场交换中所表现的总价值的构成公式变为:

W=C+VL+I+MS+ML+Mi

这样,资本在运动过程的增加量为ΔG =MS+ML+Mi。上述公式就能很好地解释在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时,即用于购买先进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不断相对或绝对地增加(因而所冻结的社会性潜劳动极大地增加,从而MS也极大地增加),而用于“购买”简单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L不断相对或绝对地减少(因而ML也相应减少)时,表现为MS+ML+Mi的表观实际剩余价值就不一定是减少了,而是可以表现为不变或增加了。因为前面已经指出,先进的生产资料荷载有巨量的社会性潜劳动,因而在它们并入生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可以使得复活了的社会性潜劳动在市场交换中所表现出的剩余价值MS极大增加,MS是总的剩余价值来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抵消或大于由于简单劳动力VL的减少在市场交换中可表现出的剩余价值ML的减少,总的表现为MS+ML+Mi的表观实际剩余价值就不是减少而是可以不变或增加了。

上述新说肯定了“机器不创造价值”,它不同于马克思观点的关键之处在于马克思无视投资者的“拾荒劳动”以及还没有认识到生产资料作为劳动能力(社会性潜劳动)的载体,荷载有科学技术知识中所冻结的巨量的社会性潜劳动。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都是冻结状态的科学劳动的载体,是科学劳动物质化的结果,它们荷载有大量的社会性潜劳动。在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进程中,人类的器官(包括大脑)正是借助于科学劳动的物质化而扩展。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的出现,也正是世世代代人类社会性潜劳动积累的成果。

以社会性潜劳动形式冻结的、暂时未表现为商品价值的世世代代沉积下来的生产科技成果的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无排他性的共有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源泉,成为世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并且是在不断增长着的财富源泉,是一棵长生不老的“摇钱树”,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源泉(虽然很大的部分处于被“抛荒”的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力……也不费分文。利用自然力是如此,利用科学也是如此……。”[23,424]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善于“不费分文”地利用科学(即进行“拾荒劳动”或“开荒劳动”)并发展科学,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受益。

用“机器不创造价值”新说的原理,可以解释一系列经济现实,特别是可以合理地说明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它并不是由劳动生产力低的企业的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并转移出去的,而是劳动生产力高的企业通过科技成果的应用(即进行“拾荒劳动”或“开荒劳动”),“找回”了被低估的尚未得到社会评价的以社会性潜劳动形态冻结的生产科学的脑力劳动复活后在市场交换中所表现出来的新价值。

津津乐道商品价值主要是由劳动生产力落后的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有一部分被转移到有先进生产力的人们手中去,这无助于自身的富强。我们应当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上引进社会性潜劳动概念,合理地给予科学技术知识以一席重要之地,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尊重“拾荒劳动”或“开荒劳动”,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振兴之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