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189 2
2015-07-29

劳动价值论可重生再造(4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失误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方法论;先验论;机械还原论

(五)、马克思方法论中的几个问题

人们常常把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论问题提得很高,还作了专门的研究,似乎有了好的方法论,其经济学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无懈可击的。其实方法只是手段、是工具。为达到某一个目的,并非只有一种方法,而是可以各显神通。关键是要把经济问题说准、说对,即能解释已有的经济现象、正确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下面仅讨论马克思方法论中的几个问题:

1、事实上的先验论

马克思在谈到他的写作时曾说:“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23,23—24]请注意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是“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就意味着实际上它并不是先验的,可是马克思本人以及后人大多却是把他所引进的许多范畴看成是先验的了。本来马克思的辩证法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3,24]例如,马克思实际上是从客观存在频繁的商品交换中抽象出来了抽象人类劳动这个概念,它是在“社会过程”(即市场交换)中的抽象,是反映出客观存在,而不是如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存在于头脑中思维的观念抽象。但由于马克思又喜欢“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人们就会用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去解读《资本论》,这样马克思的抽象人类劳动就好像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得出的抽象劳动,或是从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的生理学上真理中得出的抽象劳动。这些都是从概念出发,是从一个概念推演出另一个概念,这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将马克思的辩证法颠倒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就使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马克思的确是由几个基本概念推演出了整个《资本论》系统及其各个细节,因此问题的关键又在于马克思的几个基本概念是否准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作为出发点的几个基本概念片面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则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资本论》的第一章从分析商品出发,但是,商品并不全是来源于劳动产品,而且劳动产品也不是全部能成为商品,劳动产品只有完成交换后才成为商品,因此,马克思关于商品的基本概念就没有准确的反映出客观事物;此外,马克思实际上也只研究了物质生产领域中的重复性生产的简单劳动产品。从这种有限的商品中的两个因素追溯出“劳动二重性”(具体的有用劳动与抽象的人类劳动),而这实际又是指经过交换后的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经过社会评价的终点形态的社会劳动二重性,而不是作为生产领域中的起点形态的所谓劳动二重性;马克思还通过其两个重要的特殊的前提的作用将商品交换领域中的问题拖回到生产领域中来处理;其实马克思的由决定商品价值的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再推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指终点形态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可以由起点形态的劳动时间通过求平均值而得到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和由此推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等,实际上它们都不是现成的出发点,是通过社会过程转化变成的结果,但人们(包括马克思本人)却都实际上把它们看作是先验的,所以马克思就预料到“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23,19]。

2、受形而上学的机械还原论的深深影响

流行的劳动价值论一直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其原因之一是其使用的机械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不适用于复杂的人类劳动系统的研究,它显得过于简单而且片面了。用这种方法研究得出的结论必然产生片面性。本(34)谈到,牛顿经典力学的辉煌成就曾极大地鼓舞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信心,经典力学的方法论成为各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典范并取得过可喜成绩。流行的劳动价值论者(反对派也一样)都深受牛顿等人所开创的广为流行的机械还原论的影响。所谓机械还原论,它是一种原子论和机械论相结合的认知方法。一方面它认为世界是由复杂程度不同大小不等的众多实体组成的,它把对象(例如劳动过程系统)分解为孤立的诸要素(诸如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分别加以研究(实际上只孤立的并着重的研究了劳动者这一要素),然后把诸要素综合起来以描述整个系统。这种方法忽视了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促进与制约的关系,以及系统整体结构会有新的特性形成等等问题。另一方面它又简单地认为较高级事物的属性都能从组成它的较低级的事物的属性和相互作用中得到说明。虽然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是由简单的低级的运动逐步向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发展的,从而又必然都包含有低级运动,但却不是低级运动的简单叠加。高级运动中总有其特有的区别于低级运动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因此绝不能简单地将高级运动还原成低级运动来加以研究。而流行的劳动价值论正是在这两方面出现了最为先天不足的许多认知缺陷:诸如对劳动本质的认识;对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剩余价值来源的认识等等。在劳动系统中只着重于研究第一线劳动者(劳动力)的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的作用;而对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分析又片面地把它看成只是力学的“力”的作用,……。

流行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机械还原论的认知方法的一个例证也表现在简单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出发点[郑怡然:简单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出发点[J]。晋阳学刊,1997,(2)。46—49]所谓简单劳动,“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23,57—58]这也就是简单地把体力和脑力的耗费称之为劳动,完全忽视意识与思维的作用。只关注劳动的消耗性,忽视劳动的创造性(创造效用)。忽视了人类意识与思维是人类大脑的功能,它决定了不同的个人之间劳动能力的差别。智力在人的劳动能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可以说,脱离了智力主导的单纯人“力”耗费与劳动毫不相干(而是动物性的本能活动或人力的盲目耗费)。虽然人的大脑的活动是属于思维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不可能直接对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劳动对象施加作用改变其形态,它必须借助人体其他劳动器官及其力量或其他自然力作为实现途径,但人的大脑是起支配人体劳动器官及其力量或自然力的作用的。因此意识与思维和劳动是不能分离的,知识等是劳动的内在要素。可是流行的劳动价值论并没有体现出智力的这种主导的作用。

3试图从有限的对象的研究中导出普遍适用的规律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有人认为是“商品”,有人认为是“劳动一般”。但无论是“商品”或是“劳动一般”,马克思对它们的界定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1)在多种来源的商品中,马克思仅仅研究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商品,排除了天然产品,排除了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无形商品,特别是排除了智力活动的产品作为商品的重要性,从而根本上忽视了智力的作用;

(2)在多种形式的人类劳动中,马克思也仅仅注重于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重复性的简单劳动,这也使得马克思从大量劳动中抽象出来的所谓的“劳动一般”,也仅仅是指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忽视了人类劳动中复杂的智力劳动的作用,并且撇开了精神劳动。马克思就简单地认为,“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说来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12,755]所以任何种类的劳动能够被同样看待。很显然,马克思的上述的对现实中生产出形式多样的商品的多种多样的劳动过程所做的抽象假定并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它只勉强适用于人类社会初期的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所有的劳动者都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且从事的只是简单劳动的情况。显而易见,扫马路的劳动者是很难转到从事集成电路的劳动的!但简单劳动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出发点[郑怡然:简单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出发点[J]。晋阳学刊,1997,(2)。46—49。]。

即使对物质生产领域中生产商品的劳动进行分析,也不能认为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主要是由直接进行简单重复性劳动的劳动者贡献的。本(33)指出,从当代的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看,人类每生产一种新产品的总劳动一般都可以看作是经由三种顺序相关联的劳动组成的。在人类生产劳动的初级阶段,上述三种顺序相关联的劳动大多是集结在单个人的身上独立统一完成。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这三种相关联的劳动才逐步分别由不同的劳动者来各自完成。流行劳动价值论主要是以人类生产劳动的初级阶段中单个人身上集结了上述三种顺序相关联的劳动,或是以第三种劳动,即以内容和形式都已经普及了的物质生产领域中的重复性的简单劳动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流行劳动价值论并没有研究对现代商品生产贡献非常重要的第一、二种劳动,或将相关联的三种劳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因此流行劳动价值论在计量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价值量或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或是忽视了第一,二种创造性劳动的巨大贡献,只计量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的重复性的简单劳动;或是使用简单的机械加和(即价值的机械转移)方法来处理第一、二种劳动,并完全忽视了系统整体的新特性的作用(通常表现为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

马克思方法论中的问题还可以举出一些来,限于篇幅,待以后以拾遗补漏的形式再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8-1 15:07:45
简单地把体力和脑力的耗费称之为劳动,完全忽视意识与思维的作用。只关注劳动的消耗性,忽视劳动的创造性(创造效用)。
------------------简单地把人的体力或脑力看作没有任何意识与思维下的劳动,这个当然是错的。一切人的劳动或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和思维下的耗费劳动和活动。同时,无论人的劳动具有多少 种有用性与创造性,它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耗费性。因此,无论你是拿你的力去扛石头还是去打人还是去写字还是去种田,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它们都是耗费。而马克思就是研究这个东西的,他不是忽视劳动的有用性,而是研究在这些有用性背后所存在的耗费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1 16:58:46
谢谢关注。我注意到了你在论坛上一直鼓吹“耗费”,但我不知道你所说的“耗费”指的是什么?如何知道这个“耗费”有多大?怎样衡量表现?恕我冒昧具体请教:hj先生在高校授课一小时,和hhj先生在论坛上发帖一小时,他们之间的“耗费”如何衡量比较并表现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